机会本来是对的,契丹那时确实不大稳,但萧后争取了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支持,政权马上稳固了,还得说人家组织健全,能够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宋军打过来时,人家已经同仇敌忾了。契丹也根本没有哪次内乱能让敌人有机可乘,都是很短时间就平复了,跟突厥那种一乱就分裂的乱法不一样,人家国家机器的运转可以不受影响,这又是帝国和部落的区别。
卫公兵法哪里会算到几百年后中原连个像样的骑兵都组建不出来。断粮道不用非得袭击运粮队,断道路就可以了。你可真会纸上谈兵啊,还分3万出去,你知道啥叫大阵不?大阵本身就需要分成两个或三个阵(多时甚至九阵),各自担当不同的任务,每个阵都要有很强的厚度。你不认为防御能力上有区别就没区别了?耶律休哥是人少,但萧太后的援兵说到就到,你还真敢玩。
给你引一段东西补补课吧。
宋初九军法已经成型,但并未得到很大发展,原因应该和宋辽战争的态势有关,华北地形以平原为主,相对较容易摆开大规模阵势,而九军列阵相对分散,不如列成两阵或者三阵更具有纵深和厚度。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的宋辽满城会战中,宋太宗要求宋军列八阵迎战,但该阵遭到崔翰为首的前线指挥官们的否决,而把镇定八万人马列成前后二阵,辅以关南部队为外线支援,结果取得斩首一万俘虏三万的辉煌战绩。两阵法往往以主帅带领主力构成正面防御,而副将带领偏师或为应援,先锋,包抄,和主力构成奇正关系,两阵互为配合。以后两阵法在宋军中更多地得到广泛使用,也取得了相当的战果,比如雁门之战潘美为正杨业为奇,徐河之战李继隆为正,孔守正为奇,尹继伦为游兵。但也遭到了不少失败比如君子馆,裴村,陈家谷等。
……
我们可以看到宋军的中山大阵几乎没有被从正面完全击溃的记录,而刘廷让在关南前后大阵在君子馆几乎全军覆没,在平敌城的范廷召前后阵被一个冲锋打垮了前阵,在裴村康保裔把副阵张凝游离到外线夹击辽军但主阵却被攻破,导致了被俘的命运。其中原因应该说和大阵的厚度、兵力有很大关系,中山大阵集结了镇定两个主力部队将近八万多人到十万人,而范廷诏的中山万人援军和康,刘二人的关南部队就显得相对势单力孤,可见在平原开阔作战兵力可以充分的投入,集中原则加强纵深和厚度可以占据很大优势,这也是为何相对强调机动和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九军法不能贯彻的原因,尽管初期的九军阵相对后期已经相当的厚重。
兵力越分散越容易失败,大阵的厚度必须保证。
曹彬当然知道敌军主力在哪里,但是人家且战且退你又追不上,耶律休哥的目的就是在为援军争取时间的同时让你疲惫。还组织分队轮流防御,真是把纸上谈兵的异想天开程度发挥到极致了,还是了解一下什么叫大阵吧。
宋军排大阵对敌本来就是放弃主动权了,机动性始终不如人家,又没有地利,想争主动权也争不到。大阵固然比较死,但好处是防御力强、杀伤力大,总比看似灵活却对骑兵没啥效果的战法实用一些。
曹彬再会犯错误,其对战争的了解也比一个纸上谈兵的强得多。
祖逖、刘裕、徐达北伐的主战场在哪?让你想的是中原王朝对异族主动出击,主战场在河北平原或者塞外草原、沙漠这种无险可守的地形作战。
[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4-1 08:3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