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广成子于2006-02-13, 0:34:17发表
“那个弟弟,我四舅公,为什么不烧其他的东西,却偏要把布袋烧光?因为,在他的眼中,正是这个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太脆弱,也许他看到许多同行都因此而死,他需要发泄,需要享乐。可是,他的姐姐却日夜不停地缝制着这种谋害他生命的袋子!但是,他姐姐,也就是我的奶奶,只是为了活命才做布袋。她日夜忙碌,却因为这些布袋失去了亲弟弟。他和她都不知道形成着这种痛苦而无奈的生活的根源是什么。跟许许多多蝼蚁般生活着的人们一样,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民族仇恨,什么阶级压迫,这些本来应该是根源所在吧。但是真正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布袋本身吧。”
作者想反映战争中老百姓的普遍心态,毕竟还是要受制于读者的认同程度.
所以最后的这段点题,如果不能引起最广泛的认同,不如不要.这样既拓宽了读者的思索空间,又间接提高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广前辈喜欢芥川,可曾见过他的作品中有类似这样的"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