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京剧的唱词艺术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19 18: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浅谈京剧的唱词艺术

京剧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的一朵奇葩,自清末创立,于民国年间大放异彩,受到贵族、知识分子和广大中下层百姓的喜爱。后来更经过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杨小楼、萧长华等前辈名家的不断丰富完善,真正发扬光大,成为我国的国粹艺术,向全世界人民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因此,我准备用自己浅陋的学识对于京剧艺术做一点初步的探索。

      众所周知,“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项基本功,而通过对这四种表现手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创造性的运用,就形成了京剧艺术缤纷多彩的舞台效果和表现张力。本文将着重对于京剧的唱词的表现艺术进行初步的分析。

      京剧发轫于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又与其他地方剧种相互融合,以徽调、汉戏、昆曲、秦腔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京剧的台词,大多以演义小说、话本为蓝本,经剧作家及艺人进行二次加工,并吸收了很多地方剧种台词的精华。现存的宋元时代的话本,由于编写者以及听众的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唱词大多失之粗糙俗鄙。但随着明清以降的许多文人贵族痴迷于戏曲,此时的剧本如《桃花扇》、《牡丹亭》等,在语言上已趋近于诗词等纯文学形式,大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其唱词瑰丽华美、琳琅满目,已变成可供士人阶层欣赏的艺术形式,风靡于有清一代的昆曲,更将语言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而在这种社会基础和艺术基础上衍生出的京剧,在唱词上也继承了昆曲典雅含蓄的特点,同时伴随着秦腔等西北剧种的融入,京剧的唱词又吹进一股刚劲粗犷之风(如《锁五龙》的台词脱胎于秦腔《斩单童》,但经过进一步加工,删去繁枝芜叶,大大提高了唱词的凝聚力和表现力),最终形成了自己华美恢弘的风格。

      作为叙事性的戏剧,情节是全剧的核心,而唱词则用来为情节服务。京剧的唱词风格紧随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忽紧忽弛,亦步亦趋,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表现效果。表现草莽豪杰英雄气魄的剧目,其中的唱词大多节奏较快,豪气干云,甚至充斥有脏话俚语(如《盗御马》天霸拜山一折);表现才子佳人恩爱故事的剧目,其中唱词则舒缓流畅,婉约动人,余香满口(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同一剧中,随着情节的变化,其中唱词风格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在《失空斩》一剧中,整体来讲唱词风格并不激烈,但到剧终斩马谡时,诸葛亮怒火难耐,在与马谡及王平对唱时一反常态,言辞激烈,丝毫不留情面,与全剧开始时“也免我亲自去把贼收”时的悠哉悠哉相异成趣。《断密涧》中李密与王伯当本是君臣好友,但在矛盾激化后,两人的对唱如同抽丝剥茧,将矛盾一层一层推进,两人的唱词有如风驰电掣雨打雷鸣,形成“PK”的态势,将全剧推向高潮。同样,即使相同的情节,由不同人唱出,其语言也大相径庭。同样是临死赴法场遇故人敬酒,《锁五龙》中单雄信几乎是一味骂到底,骂得铿锵有力,骂得酣畅淋漓,而《白蟒台》中枭雄王莽则依旧保持着老谋深算的狡猾本色,临死还不忘挑拨邓禹与刘秀的关系。唱词也能很好地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海岛冰轮初转腾”这样雍容富丽的句子,也只有国色天香的杨贵妃才能唱,“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段唱词只能出自薛湘灵这样禅智初开的千金小姐之口。因此,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上讲,京剧的唱词即使作为一种纯文本的文学形式,同样也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殿堂中的瑰宝。

      作为一种“唱”的艺术,京剧的唱词也要同宋词、元曲一样,遵从押韵的规律。与诗歌“一东二冬”的格律相对应,京剧也有“十三辙”(即每句末尾的十三种韵脚)之说。与诗词,甚至元散曲相比,京剧的唱词在句式的长短以及韵脚的选择上更加自由,这形成了京剧语言或恢弘壮丽、气势磅礴,或低徊婉转、缠绵悱恻的变化多端的特色。但是,作为一种不规范的相对“低端”的艺术,京剧的唱词有着很大的不完善性。同一段唱段在不同流派、不同时间甚至不同艺人唱来差别可能很大,而且,京剧的唱词经常被生搬硬套以合乎押韵的要求,以致在语言上出现重复乃至迹近荒诞的弊病,或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根源”一词的意义,为押韵,在京剧中有“根苗”(有辈古人听根苗——《击鼓骂曹》)、“根芽”(出庄来杀老丈是何根芽——《捉放曹》)、“根由”(孤与贤弟叙一叙旧根由————《珠帘寨》)等多种“新编词汇”来表达。马派名剧《甘露寺》中乔玄“白马坡前斩文丑”一句明显违反史实及演义内容,仍然谬种流传数十年之久。至于其他在地理、历史以及生活常识上的硬伤同样不胜枚举,这当是京剧唱词的一大弊病,也是今后进行改革的重点。

      京剧作为起源于京城,在北方地区流行的剧种,其唱词也带有明显的地域语言风格。其中的“地平川”“马雕鞍”等词语与现流传于华北地区的评书如出一辙,而且其中的唱词和念白,只有用“京片子”念出来才有味道,换做其他方言则韵味全失。而作为京剧艺术的滥觞,安徽当地的方言对于京剧的语言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京剧唱词另一鲜明的特点,就是排比手法和典故的大量运用。在《武家坡》中,“洞宾曾把牡丹戏,庄子先生三戏妻,秋胡曾调戏罗氏女,薛平贵调戏我自己妻”一段中,四句话连用三典故,《辕门斩子》中“秦甘罗十二岁拜为宰相”一段同样也是典故的堆砌铺陈。至于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在用典上,京剧还是考虑到听众的文化程度,典故都已直白的语言表达,而悖于诗词用典贵乎含蓄的要求。这既是艺术风格的特殊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和流传。但同时,京剧的部分唱段也流于了过分铺排而与剧情内容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例如《珠帘寨》“昔日有个三大贤”一段唱腔与主题联系极微弱,只不过因为唱腔的华丽精彩而一直得以保留,此类情况数见不鲜,但由于传统表演程式的固定化以及部分艺人和戏迷的怀旧情结,这些唱段在历次戏剧改革中都保存下来,倒也成为了京剧唱腔的一大“特色”。

      京剧的唱词艺术博大精深,限于学识和时间,此处只是做一个粗略的概括和简述,也没有去查资料做考证,难免有很多错误不当之处。所谓管窥蠡测,见笑方家,文中不当之处,还望行家里手予以指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19 18: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 邓仲华 的帖子

恩,开始是“东吴哪个敢出头”来着。前面的唱词有两种改法,一个是“白马坡,延津口。。。。”(不常见,只听马长礼这么唱过),另一种是“白马坡前斩颜良,延津诛文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19 18: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贵妃醉酒》和《春闺梦》也都很不错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19 22: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 江城子 的帖子

其实如果是真的名家来唱,龙虎凤三音齐备,是不会给人这种感觉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20 23: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0 KYOKO 的帖子

“大姐前”
水王果真没文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20 23: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春闺梦
:(西皮二六板)
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
饥寒饱暖无人问,独自眠餐独自行!
可曾身体受伤损?是否烽烟屡受惊?
细思往事心犹恨,
(西皮快板)生把鸳鸯两下分。
终朝如醉还如病,苦依熏笼坐到明。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
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
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毕竟男儿多薄幸,误人两字是功名;
甜言蜜语真好听,谁知都是那假恩情。
就是根据那首唐诗演绎出来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27 13: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4 阿巽 的帖子

现在我们见到的多数戏应该都是民国前后改编的,真正同光十三绝的剧本现在基本都失传了,在网上还能搜到一些谭鑫培的戏,听起来确实不如现在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9-28 22: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唉,轩辕里的京剧迷还是不够多啊。。。每次发关于京剧的贴都只有三红、阿巽、高密侯他们参与讨论,感谢赵王、水王、江城子的加入。。。很期待“大多数人”(貌似是冒牌大大的马甲)和“管成子”(貌似是某位老先生的马甲)两位的高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1-6-16 23: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9 yunhezi 的帖子

目前门户之见已经渐趋淡化,现在很多演员都是戏校教育出来的,转益多师,以至于听不出是哪一派(好事还是坏事?)。关于改革的问题我倒是有点不同的意见,现在重点在于继承而非发展(当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建国后的红色运动和那场十年浩劫对于各类民间艺术的摧残实在不可估量,同时也伴随着老演员相继去世,中青代演员艺术修养和知识结构不够,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态势,很多传统的骨子老戏都很少能出现在舞台上,以花脸为例,《御果园》、《大回朝》、《黄一刀》等应工戏当红演员都不演,只剩下尚长荣、邓沐伟、康万生几个撑着。另一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创排出来的新编戏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并长盛不衰的几乎没有,让人一看就想换台的倒有不少,以致沦为部分京剧院团和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政绩工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23:5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15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