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马岱 于 2007-5-24 08:21 发表
也就是说,曹仁认为李典还没有败象就撤退了,而李典自己认为不行了,说明决斗中的武将对形势的判断要早于旁观者。
曹洪在已经显露明显败象之后仍在苦撑,说明他并没有那种觉得不妙就撤退的想法,事实上前面 ...
这个 曹仁看出李典在未败时就退走,并不表示曹仁没看出李典有败象啊?虽然我也认同决斗中的武将对形势的判断要早于旁观者,可是这与曹仁大怒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一般来说,露出败相距真正战败,尚有一段时间。假设曹洪的刀法散乱气力不加是非常接近失败的败相了,但败相的出现总有个渐进的过程。
李典露出些许败相而还没到败的时候就撤了,同样属于卖阵。不然的话,在演义中那些在大于一合上分出胜负甚至分出生死的阵前单挑战例中的失败方或送命方,不就成了最傻的冤大头?
比如宋宪,显然二合上肯定已有了败相,果断回阵,怎可能不三合死于颜良刀下?
显然是有关“卖阵”的军法约束着他们。宋宪二合逃回来就是卖阵,没死在颜良的刀下,一样要死在军法的刀下。所以他必须硬着头皮打第三合。
关于曹洪马超一战,我的看法是曹洪从第一合开始就抱着死战之心,好比提了一口气在交锋,因此从一开始曹洪就在超水平发挥。“战到四五十合,渐渐刀法散乱,气力不加”的表现,有两种可能,一是、即便是超水平的曹洪仍然不是马超的对手;二是、曹洪提着气支持的极限到了,这口气散去了,所以曹洪开始露出明显的败相了。
我比较认同第二种;因此我也认为前四十合两人场面上的均势是存在的,但这种均势会造成更危险的后果,因为这相当于在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