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谁应承担蜀国灭亡的主要军事责任?
性别:未知-离线 ach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6
编号 330377
注册 2009-7-21


发表于 2009-12-22 13: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1 22:58 发表
蜀汉的败亡正是违反了一贯的凭借天险与魏对抗,这失败的部署正是姜维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成的,姜维自己领去蜀军主力不还朝,面对成都不再发兵支持汉中前线也不补救自己的部署,结果拖拉了几个月才惊险地逃出阴平,由于没有援军的支持,关城才会轻易失陷。失关城则魏军有立足之地,汉中已经成为死地,失汉中蜀汉还可以支持多久。

姜维军主力没有及时撤回汉中,没有顾及到魏军抄小路突袭成都。这两个事情可以说姜维是战略部署失误,也可以说是战场敌情判断失误。
但是如果说姜维是为了自己利益,故意不配合成都之类的观点,就是燕某人伟大的观点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1 22:58 发表
姜维重兵退守剑阁时也一样没有为成都分忧,邓艾出江油口,也不见姜维又怎样派遣支持,反而诸葛瞻一败,自己就先逃,放任魏军经剑阁直接冲去成都。没有姜维放弃守险要,蜀汉怎样也好都不会轻易被灭,刘禅怎样平庸也好,蜀汉亡国时,整个政权还是运作良好,蜀汉也不是没有保国的军备。

这段话就纯属胡扯了,邓艾袭击成都,后主投降,并命令剑阁的姜维也投降,哪里来的诸葛瞻一败自己就先逃,放任魏军冲去成都?
成都都投降了,姜维守剑阁还有什么用,哪里是什么姜维放弃险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ch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6
编号 330377
注册 2009-7-21


发表于 2009-12-23 10: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2 23:12 发表



姜维整个部署的最大目的是自己可以拥重兵去迎战魏军,为自己取得战功保住自己的权势。。。。。。

姜维没有及时回援汉中,只能说他对形势判断错误。
如果从人格上指责说姜维是什么故意不救,为了拥兵自重。那就跟说诸诸葛亮北伐是为了个人专权拥兵自重等等是一个道理。那还不如直接说诸葛亮把蜀汉拖虚,姜维故意放魏军进来让阿斗早点亡国好了。
从人格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然后贬蜀杨魏,这是燕某人的一贯手法,严谨的历史学者甚至爱好者,从不会从人格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也根本不屑采纳。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2 23:12 发表
姜维在剑阁投降这是《三国演义》胡扯,在史区用小说内容才是十足十的胡扯,在《三国志》中,陈寿都算厚道得很,讲了一大堆可能去为姜维遮丑,现实是姜维弃守剑阁,使本已强弩之末的锺会和邓艾可以一击灭蜀汉。可以想象邓艾破诸葛瞻已经很吃力,如果没有成都投降,是否敢孤军继续深入,屯疲兵在蜀汉的都城之下。
由于姜维弃剑阁,锺会和邓艾二支部队相接,大量魏军涌向成都,锺会部的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从剑阁向新都,新都才在成都北面二十汉里。没有锺会部,光邓艾这支孤军,能否迫到刘禅投降是值得思考的。

我有说姜维是在剑阁投降的?
胡扯也要有个限度,你自己仔细看看史料再说话不迟。

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


记载的很清楚
绵竹和成都很近,诸葛瞻一败,邓艾还没打到成都,后主已经主动派人去“请降”了,可见后主决定投降是何等的迅速。

古代信息传递慢,等远在剑阁的姜维得到了诸葛瞻破败的消息时,恐怕后主派出的投降使者可能已经和邓艾谈的差不多了。

等姜维弃守剑阁,回师向成都进发的时候,邓艾早就“前据成都”,所以姜维走到一半就收到后主的投降命令。

事实摆在那里,后主投降在前,姜维弃守在后。你非要YY成,姜维先放弃剑阁,弄得魏军两路围攻成都,逼后主投降。这还是真时空错乱了。
至于说夏侯咸﹑护军胡烈等从剑阁向新都,是围堵姜维部,这会儿成都早就投降了,还逼什么。
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经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爰青彡、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

[ 本帖最后由 ach 于 2009-12-24 17:4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ch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6
编号 330377
注册 2009-7-21


发表于 2009-12-25 10: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4-12-8 15:06 发表
、当魏军大举进犯时,没有迅速增援阳平关,是造成汉中最终丢失的原因之一。这个军事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3、蜀军主力长期滞留偏远的沓中不回援,这个责任完全由姜维承担。
4、阴平小道的防御漏洞,这个责任应由负责全面军事的姜维承担。
5、没有及时分兵增援诸葛瞻,导致诸葛瞻孤军奋战被消灭,成都也就彻底完蛋。这个责任主要也在姜维。

总之,经过一番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后主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军事大计多由大将军姜维所出,蜀军主力也由姜维统领。是姜维的连续犯错,导致了10万蜀军的迅速崩溃。当然魏军统兵大将的高超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姜维这些错误,无一例外地都被敌方利用了。

成都部队没有及时增援汉中,这个责任完全由后主及廖化张翼等人来负。与姜维何干?

姜维主力没有及时增援汉中,这个责任完全姜维来负。
究其因,不是燕某人所说的什么为了拥兵自重,给后主颜色看。是因为姜维自己对形势判断错误,没料到魏军来的这么快。

谁说阴平小道没有蜀军驻守,三国志 记载邓艾“破蜀伏兵三校”,可见蜀汉在阴平道是有防备的,兵是放了,可是被邓艾击败了,怪谁?怪邓艾太牛?这个责任,恐怕姜维、后主、诸葛瞻都有。诸葛瞻是卫将军。

诸葛瞻覆灭,诸葛瞻负全部责任
诸葛瞻兵力灭邓艾不足,但凭险固守,阻击邓艾,等待援军,是完全可以的。部将黄崇屡次建议叩头流血,而诸葛瞻一意孤行,放弃据险而守之良机,让邓艾进入平原,结果两下被邓艾摆平。难道这还能怪姜维头上?
姜维远在剑阁,估计他得到消息,想增援都来不及了,诸葛瞻败的如此迅速,根本没有给姜维增援的时间。

[ 本帖最后由 ach 于 2009-12-25 19:39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ch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6
编号 330377
注册 2009-7-21


发表于 2009-12-25 22: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5 20:14 发表
首先你的误判形势之说本身站不住脚,姜维请兵在魏国发动战争前,在朝庭不增兵关城和桥头时,姜维自己又干了什么。叫危的是他自己,请不到兵时,他坐拥强兵又怎样不分兵护关城和桥头。
讲姜维或诸葛亮不对何来是什么贬蜀杨魏,拥蜀者就不对针对姜维或诸葛亮吗,这两人对蜀汉的贡献,相对也种下恶果,蜀汉亡国,姜维更要付很大的责任,错误的部署已经可以致命,在执行上的错误更明显,结果是蜀汉没有损失怎样大的兵力但所有战略目标都被魏军所攻占而败亡。以蜀汉十万兵力看,蜀汉亡国时,姜维还有四五万兵力,汉中的汉城、乐城共有一万,阳平关這要冲至少当有五千至万人,其它地区有数千至万人的兵力,则总体损失了两三万兵就亡国,坐拥四五万以上兵力的姜维可以讲在抵挡魏军侵略时完全不合格。
讨论问题自己完全不对事,只在猜什么贬蜀杨魏,这本身是其身不正,还讲什么严谨的历史学者甚至爱好者,从不会从人格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也根本不屑采纳。真的讲出来也不怕人笑话。

你我的区别在于,我就事推理,你就私人的人品去推理。
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四个字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出姜维对局势的判断,也就是以防不测,说明姜维仅仅觉得有少许异常,没有深刻意识到魏军大举进攻迫在眉睫。
其实姜维即便和后主意见再大,也不会拿蜀汉的国运开玩笑,姜维在蜀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蜀汉亡了,他只能是战俘,这一点,从他在后来和魏军拼死的战斗,特别是投降了还想恢复蜀汉就可以看出来。他对蜀汉的忠诚没什么怀疑的,也没有理由故意不增援汉中。

大凡现在的正史,包括《中国军事史》《三国史》等等,在谈及诸葛亮北伐时,都是认为他是想扩充领土,攻灭曹魏,而说他是想借北伐专权,想当皇帝的,一般都是野史
而谈及蜀汉灭亡之战的,有说说姜维部署指挥错误,给魏军可趁之机的,但没听说姜维是故意佣兵自重,故意和成都要价钱的,这些恐怕也只能上野史
因为,正史都是按正常的历史事件推理,只有野史才会去猜测谁谁的人品如何,有何私人企图等等。正史根本不屑采用,你和我谈的是正史,还是野史,说出来不怕人笑话??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5 20:14 发表
「后主投降,并命令剑阁的姜维也投降」这可是你自己讲的没有错吧。。

剑阁的姜维,只是代指姜维的方向而已,如果你看不懂,我就改成剑阁方面的姜维,难道这就等于姜维本人一定在剑阁城里投降?我要你拿出我说 姜维在剑阁投降的原话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5 20:14 发表
绵竹距离成都是近,但按记载,《邓艾传》讲不清邓艾是立刻向成都,《锺会传》是先写锺会至涪才有邓艾向成都,以邓艾军的战力已经是拼老命才破诸葛瞻,应没有以疲弱之师立刻进攻成都的打算,蜀汉朝庭也不是容易这样快就可以得出投降的决定,当时应还争论不短的日子。

就是按你现在讲的也是姜维弃守在先,姜维还不知道成都发生什么事,那他弃守剑阁进入巴郡就是不顾成都的死活,就是你可以证明成都发布投降命令是早于姜维弃守,这也显示了明明没有收到投降命令前姜维已经弃守,更何况根本没有记载也显示刘禅投降发生在姜维弃守前。现实是只要姜维不放锺会十余万大军过剑阁,单凭邓艾一支穷兵再怎样打也不容易一战灭蜀汉。

如果讲姜维弃守是想救成都也说不通,因为姜维是东向巴郡,这条路比从剑阁向涪城回成都的路程远,魏军经这条杀去成都比姜维会早到得多,姜维不能证实刘禅已经逃出成都时这样让开最便捷道路给魏军大军通过,刘禅如果在成都想不死也难。

看来你还是拒绝史料,需要我重新发一遍?
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
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呵呵,绵竹到成都,和剑阁到成都,哪个近些?到底邓艾和钟会哪个会先到成都?如果邓艾要等到钟会赶到才进成都,那进成都受降的恐怕会是钟会,不会是邓艾。
姜维是得知诸葛瞻覆灭后,才率军向成都增援的,不知道发生什么,猜也猜到是魏军偷袭成都了,只是不知道成都到底决定怎么做。还没走到一半,就碰上了成都派出的命令投降的使者,这恰恰说明,阿斗投降在先,姜维弃守在后。阿斗当然是要等邓艾先到成都,确定自身受到优待,确定自己不会被杀,然后才会派使者去叫姜维投降。

姜维率主力回援,说弃守不合适,按照常识,他肯定会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坚守,最起码也要拖住钟会大军,掩护自己,只是他留下的部分部队抵挡不住钟会而已。那你的意思是姜维不该救援成都??应该继续呆在剑阁?成都丢了,守剑阁何用?
你的老师燕某人已经指责姜维故意不救诸葛瞻了,你现在又指责他故意去救,按你们的理论,这姜维无论是去与不去救成都,都是错,得有个分身术。

姜维离开剑阁,到底是不是想去成都,这个钟会已经告诉你了,还要我复制一遍么?至于姜维的行军路线,你难道没看到钟会大军在前堵后追??啊,现在的蜀黑真是挑剔的无所不能啊,连路线都要到细细的找毛病。
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罔,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单凭邓艾一支穷兵再怎样打也不容易一战灭蜀汉???是吗,可惜你的阿斗不争气,非要投降,所以才会有“将士咸怒,拔刀砍石”的记载,如果真是十几万魏军全涌进来了,那已经是必亡无疑了,蜀军将士还咸怒什么。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5 20:14 发表

按记载,锺会派遣夏侯咸﹑护军胡烈等从剑阁向新都时,邓艾也只有向成都而非已经据成都。

呵呵,问题是邓艾进入成都之前,你的阿斗早已派人去请降了,阿斗不是等邓艾到了成都才投降的,
而且,钟会专 同样没有明确,到底邓艾入成都,是在钟会向新都前还是后。
不过无论是先是后,阿斗都已经主动派人去请降了,事实证明阿斗投降的早。

[ 本帖最后由 ach 于 2009-12-25 22:2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ch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6
编号 330377
注册 2009-7-21


发表于 2009-12-30 17: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9 00:46 发表
实际的情况是姜维抽空了蜀汉的兵力,然而在面对魏军的侵略,除了保存了自己控制的兵马外,完全不理其它人的死活,如果不是姜维拉走了主力到沓中,为了支持主力,蜀汉不得不派遣廖化先去桥头接应姜维,蜀汉根本不会出现防卫中空的情况。姜维为了稳固自己在蜀汉的地位现实是拿了蜀汉的国运开玩笑,姜维就是对蜀汉是忠诚的,难道忠臣就不能坏大事吗?不是忠臣所以他干的都是对的,一个以事论事之人怎会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分不清。。

呵呵,如果你认为姜维是故意误国,不妨拿出证据证明蜀汉灭亡了对姜维有什么好处,不然就别在这里自相矛盾闹洋相。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拿国运开玩笑的叫忠臣?还忠臣误大事,你分得清忠奸不?忠奸都不分还有资格说就事论事?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9 00:46 发表
诸葛亮有没有想当皇帝,没有发生也不能讲没有可能,事实上诸葛亮对李严书是有不臣的地方,李邈对诸葛亮的评论是狼顾虎视,担忧会危及国家。
「姜维是故意佣兵自重,故意和成都要价钱」这是你自己猜的,拥兵自重也不代表有异心,姜维拥兵的目的是需要兵马为自己建立军功,稳固自己在蜀汉已经不稳的地位。现实是你自己用人格来猜测,见到拥强兵就想到是与成都要价钱,连内容也看不清就在乱猜他人的想法,真是就事推理的大笑话。

又一个说诸葛亮想当皇帝的野史专家,呵呵。姜维拥兵自重和成都要价钱的话不是你说的是谁说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9 00:46 发表
成都后来不增兵汉中也许不是表面上什么信鬼巫之说,。。。。姜维整个部署的最大目的是自己可以拥重兵去迎战魏军,为自己取得战功保住自己的权势。。。

我瞎猜你的话了,那么请问你这话不是说姜维拥兵自重和成都要价钱是什么意思。
后主不是因为听信谗言不发兵,那么你比三国志更权威,这才是真正的拒绝史料、就事推理的大笑话。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9 00:46 发表
邓艾破诸葛瞻后到据成都中间还是有空间,单看一传不能得出结论,只是你自己在乱猜,邓艾在最近,自然取得好处,但只从邓艾本传不能得出是邓艾破诸葛瞻后就立刻进兵成都,如果邓艾知道锺会已经进军到涪城后才向成都进攻也一样可以比锺会早到成都争首功。参看《锺会传》,史料丰富了,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艾进军向成都,刘禅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锺会传》把锺会进军至涪是放在邓艾进军成都前,那邓艾在破诸葛瞻后当在绵竹停留了一段时间,等知道锺会军已经到达涪城后才开始进军。这是你自己在拒绝史料。
而且前面也回帖也讲得清楚,未收到投降命令而自己弃守一样是弃守,你这样左躲右闪想抵赖也无用。更何况从《锺会传》来看,应是姜维弃守在先,刘禅投降在后。
要说常识也真的显示自己有常识,姜维从剑阁拉走了四五万人的部队,那可以留下多少人在剑阁,剑阁抵挡的是十余万的魏军主力,剑阁守不住,蜀汉就真的是要亡国,前不守关城是病危,失关城,汉中势不能持久,失汉中这咽喉之地则难保益州久安,不守住剑阁则可以直接发死亡证,蜀汉已经没有天险能抵挡魏军进占蜀汉的精华地区,再也没有办法形成防线抵挡魏军入侵钟会大军为什么可以在前堵后追?不正是因为姜维向东逃,钟会才得以直接占领四通八达的涪城,应该赶去护驾的姜维反而跑到连自己的前面都有魏军,敌人都比你早到成都,姜维到底想干什么?应该赶去救驾的反而把敌军主力送去战略目标。。。

钟会专描写钟会的行动上,夹杂一些邓艾的行为,两者可能是同时发生,也可能有先后。但并不能证明刘禅一定是钟会打到涪后才投降的?即便真是如此,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邓艾入成都前刘禅早已派人请降了。你这样偷换空间的是要证明什么呢?
姜维是回军去救,弃守是你硬送他的大帽子。你认为成都重要还是剑阁重要呢?人家都打到你的心脏了,你还拼命死守嘴巴,仗打的这个份上,只有丢车保帅懂么?如果姜维还守在剑阁,那可真的要如你理解的在剑阁投降了,呵呵。
姜维往东先撤是因为有邓艾、钟会等几路人马围堵,又不清楚成都虚实。
你问的对,你认为姜维到底想要干什么?我认为他是想回去救,你认为他想要干什么??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想象中指责姜维,你认为他到底要干什么?请赐教。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9 00:46 发表
至少显示在姜维弃守剑阁时,邓艾还没有前迫成都,从《谯周传》记载的投降经过来看,成都讨论后事当在诸葛瞻战败后,而且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讨论才最终决定投降,而且整个讨论也没有提及姜维能有什么作用。而且从使者在雒县遇见邓艾的部队,雒县是绵竹邻县,地点比成都至雒县近得多,这以显示邓艾在破诸葛瞻后并没有立即发兵进军成都。另外田章破的三校是在出江由后的事,相信是诸葛瞻在涪城派遣的先锋部队,由于这支部队战败,诸葛瞻不敢屯涪城而后撤到绵竹。

邓艾当然没有迫成都,因为成都还没等来邓艾就主动去找他了。
您说邓艾让成都讨论了长时间??呵呵,那么倒要请问这“长时间”到底有多“长”,邓艾偷渡以来,一直神速进攻,目的就在于袭击成都,大功就在眼前了,居然能停下来,让成都长时间考虑,或者给成都”长时间“做好防御准备,或者给自己长时间,让自己的粮食吃完了,再去进攻,或者给姜维”长时间“让他回来救。
你的想象能力很强,就是没有就事推理。纯属乱猜胡扯。
雒县在绵竹和成都中间,蜀汉的几个使者,走的当然要比邓艾两三万人马快的多,这能说明邓艾停下”长时间“ 等待了?呵呵,这恰恰证明了刘禅投降的神速。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12-29 00:46 发表
另外燕某人何时是我的老师,或者某些人习惯依附在网上的所谓「高人」当娄罗,也不要以己度人,整天无凭无据的乱猜的人还称自己就事推理。你要回燕京晓林就去回他的帖,不要在这里乱回一通。。

只是觉得阁下的言论和燕某人如出一辙,只是想象水平比他稍逊风骚,不知是不是他的徒弟。整天无凭据乱猜的大帽子奉还给你,你更适合。呵呵,开个玩笑,别这么大火气。

[ 本帖最后由 ach 于 2009-12-30 18:1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ch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6
编号 330377
注册 2009-7-21


发表于 2010-1-11 09: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1-9 13:56 发表


表现出来的就真的是闹洋相,连基本逻辑的推理也缺乏,已经讲是忠臣误国,有点逻辑分析能力都知道已经不包括故意误国,天下间故意误国还能称忠臣吗?姜维追求兵力不是用来打压成都的朝庭,是用来打击敌国来为什么自己争功勋,蜀国后期越打越弱,如果不抽调汉中守军来用,维持了了一支能打击魏军的部队,当他在为国争雄时反而使国家亡国。姜维是为了自己立功而把国家推到悬崖边,出发点是比较自私,但也不能讲他是想故意损害国家。
我只讲过「姜维整个部署的最大目的是自己可以拥重兵去迎战魏军,为自己取得战功保住自己的权势。」什么与成都要价钱一直只有你在讲。立战功以取得高位与拥重兵向成都要价钱完全是两回事。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1-9 13:56 发表
姜维请兵在魏国发动战争前,在朝庭不增兵关城和桥头时,姜维自己又干了什么。叫危的是他自己,请不到兵时,他坐拥强兵又怎样不分兵护关城和桥头。
他弃守剑阁进入巴郡就是不顾成都的死活,就是你可以证明成都发布投降命令是早于姜维弃守,这也显示了明明没有收到投降命令前姜维已经弃守,更何况根本没有记载也显示刘禅投降发生在姜维弃守前。现实是只要姜维不放锺会十余万大军过剑阁,单凭邓艾一支穷兵再怎样打也不容易一战灭蜀汉。

如果讲姜维弃守是想救成都也说不通,因为姜维是东向巴郡,这条路比从剑阁向涪城回成都的路程远,魏军经这条杀去成都比姜维会早到得多,姜维不能证实刘禅已经逃出成都时这样让开最便捷道路给魏军大军通过,刘禅如果在成都想不死也难。

洋相是一出出的,对照一下你的前后言论,为了私人的利益把国家推向悬崖,这样的行为不算故意误国???哈哈,也只有你说的出口了。还一口一个逻辑。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1-9 13:56 发表

解读史料,除了单文字记载,也需要从各方面去推敲,有些记事除了字本身的意思,也可以从其它方面去分析,不要只单看文字。写史的一样会有立场和喜好,也有一些说话是不能明讲。就好像有人认为费祎迷信而不住成都,为什么不可能是成都朝庭主事者或皇帝本人根本不想费祎回朝。

这话说的在理,你就一直在“推敲”,而且是按自己的喜好在推敲。但是你始终没有证据证明你的推敲。你只是拼命的否定别人的观点,但你没有自己的观点,那也别怪别人不认可。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1-9 13:56 发表
单看《锺会传》或者是分不清是否同时发生,然而前面也讲了不只是依靠《锺会传》来判断,刘禅投降的决定不是短时间就决定,邓艾遇见蜀汉使者的位置也显示了并非是破诸葛瞻后就立刻向成都出发,要记住如果《锺会传》讲的没有错,那锺会部队进军到涪城,邓艾才开始移动,因此刘禅的投降在这之后。
是么?证据呢?你自己也承认当看钟会专无法判断先后,那就是了。说明你也承认自己的证据不可靠。
绵竹离成都近在咫尺,剑阁去成都则远的多。而且邓艾的奇袭之军根本不可能在绵竹长时间滞留给蜀汉准备的时间,必定迅速进攻,刚出发就碰到蜀汉投降使者,这还不够清楚么。
姜维在诸葛瞻战败前完全没有怎样配合过诸葛瞻抵挡邓艾,邓艾从江由进军至绵竹也不见姜维有什么行动,在锺会的口中虽有讲姜维想去成都,但按已知的史料来讲也分不清姜维的意图是什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姜维弃守剑阁,令战情转变成不可收拾。

姜维得到消息的时候,诸葛瞻已经覆灭了。麻烦你好好看看史书,再好好想想古代信息传递的闭塞和缓慢。
邓艾袭击成都,姜维率大军回成都,你说姜维回去是想干什么?你一面否认别人的观点,一面连自己也讲不出自己的观点。我倒要请教你,你说他急着回去是想干什么??,你没有观点,你完全是为了否定某个人而废话。
令战情变的不可收拾的是诸葛瞻的覆灭,不是姜维弃守,如果成都平原让邓艾占了,姜维即使守在剑阁,也没有后方补给,就算他拒绝后主的投降命令,覆灭也只在眼前。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1-9 13:56 发表
邓艾的目标是成都只是你倒果为因,邓艾的作战目标讲得很清楚是以涪城为目标,出江由迫使剑阁的守军撤退回涪城,姜维不退则攻占涪城。后来尾追并击破诸葛瞻于绵竹已经是意外的战果。邓艾先前在阴平是有三万部队,但用来突袭江由的部队是简选的精兵,按《袁子》所讲这支部队只有万人,这可是在前面已经提及,要是连邓艾的兵力你也不清楚,那你对整个作战的判断和理解自是错误连连,万人部队要是想直奔成都,那成都收到诸葛瞻战败的消息时,邓艾军已经会出现在成都附近。。

真是笑话了
邓艾说涪城兵少,无非是指成都附近的防御薄弱而已。涪城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大门,某人居然认为邓艾偷渡阴平是为了涪城。
小偷说你家的门不牢固,请问他是对你家的门感兴趣还是对你家里面的东西感兴趣。原来你连邓艾偷渡的企图也分不清楚,难怪一而再再而三的在YY。

诸葛瞻是后主派去迎击邓艾军的,他不据守险要却在平原上列阵迎击邓艾,结果覆灭。不是什么尾追意外战果,你短短几句话就是破绽百出,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邓艾的兵力,史料说邓艾破诸葛瞻时投入兵力不满两万,可见是接近两万的,考虑到阴平道过于险恶,肯定会有相当兵力落伍和损失,那么邓艾参加偷渡兵力至少两万以上。
另外邓艾的选择精锐是作为开路搭桥先锋部队前进的,不等于只有这些兵力,按军事常识,这样的轻锐部队后面,必定要有后续部队携带粮秣陆续跟进。

事实上你不仅连邓艾的兵力搞不清楚,你连成都的兵力也搞不清楚。成都此时的兵力也只剩一两万人,邓艾以两万兵力突袭,只要指挥出色,击破敌军并非不可能。

诸葛瞻一败,自有快骑飞报成都,快骑是驿站接着不曾停留的每小时几十公里。你大约不懂古代传递重要情报的方式。那邓艾的两万人就是走的再快,能快的过这速度?呵呵
后主的投降是迅速的,因为诸葛瞻覆灭后,成都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以抵抗了,以后主的胆量和才能当然没有勇气搞全民大动员誓死抵抗。所以投降是唯一的选择。

[ 本帖最后由 ach 于 2010-1-11 11:32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04: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034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