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合理性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2-26 15: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合理性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合理性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整体运行良好。相反,我国经济其实是在一次次的问题中逐步发展的。虽然整体趋于增长,但其中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过快等诸多不稳定因素。
自98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持续的通货紧缩中,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国内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现象比较严重。为摆脱通货紧缩,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重在刺激投资行为,并带动内需。而货币政策的目的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配合财政政策。随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断积累显现,到2002年后,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同时又暴露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增长源于投资的加大,但自2002年以来,过热的投资和经济增长并没有最终进入消费。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2年,中国的消费率已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点,为58%。2003年消费率进一步下降到55.4%,一年内降了2.6个百分点,消费率已经降至25年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2001年中国的投资率是38%,2002年是39.4%,2003年是42.9%。2004年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第一季度是47.8%,今年上半年是31%,前三季度是29.9%。在投资率逐年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的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
而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我国相应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1996年到2000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处于低谷,为刺激经济增长,在较短的一年多时间内进行4次降息,同时恢复公开市场操作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2000年到2002年8月,此时期的货币政策意图应该说仍是稳中偏松的时期。2000年,尽管M2的同比增长率12.3%,但信贷的同比增长率却进一步下降到6.01%的水平,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后近6年的最低历史水平。期间,消费物价指数为0.6%,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消失。从2002年9月到2003年,可以概括为通货适度紧缩的时期。面对此时期货币、信贷的增速加快,央行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收缩信贷;其间还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使得2003年四季度货币、信贷增长势头得到控制。但也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贷款增长速度高于货币增长的现象。
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分析,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利率成反比,与收入成正比。自98年来,我国开始通货紧缩。在这时期左右有四次降息。Md/P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自然上升。同时我们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这中间实际还伴随着恢复公开市场操作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使商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可提高贷款量使总供给量提高,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物价等问题,使国民收入就业和物价提高。理论上,降息与下调准备金相呼应。而且央行扩张性的市场操作和下调法定准备金率意在抑制经济衰退,加大货币供应量以适应预期上升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虽然理论上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没错,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到了2000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迅猛,但并不能形成贷款,信贷的同比增长率反而下降。通货紧缩还未消失。直到2002年开始,经济开始好转,央行开始收缩信贷,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采取了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此段期间,我国仍然为经济高速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不断上涨。但此时期其实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率未升反降,内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仍然很低。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多为“谨慎动机”。因此便逐渐形成投资过热但消费拉动不起来的情况,也同时出现了信贷增长快于货币增长。央行频繁的公开操作业务试图控制货币供应量,收缩信贷。但同时,形成了利率的上升空间。提高1%的法定准备金率也是为减少货币供应,同时再次形成升息的空间。而此时的利率似乎还保持着比较低的水平。总体来说,此段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也是没错。政府观察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采取了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以一定程度的抑制投资。但问题也比较明显,就是利率的上升空间被货币政策加大。
到了2004年,投资过热又更加明显。同时,本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也有大幅度上升。至此,通货紧缩已完全结束,接踵而来的是通货膨胀的风险。为此,央行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规定利率的1.3倍扩大到1.7倍,农村信用社扩大到2倍。二是调整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分别上调了0.63和0.27个百分点,同时宣布再贷款利率调整普遍适用于新老再贷款,并对一些老的政策性再贷款做了一些特殊的豁免规定。三是这次利率调整措施。从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区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2.3倍,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
关于这次的加息可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无奈。在投资又成明显过热的趋势下以及种种数据隐藏的升息压力来看,升息也是大势所趋。这次调整利率符合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有助于稳定居民储蓄。而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手段,这次银行上调利率也将对物价指数发挥“杠杆性”的调节作用,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物价高幅运行。物价的上涨与经济过热有关。通货膨胀的威胁明显存在,现行利率实际已成“负利率”,这对经济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导致房地产投资过热,居民储蓄下降,急需通过加息等相关政策来调整。如果考虑到当前的国际市场的利率走向,美元在近期两次加息之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利差有所缩小,这对于减少投机性资本的流人有积极作用。如果国际都处于加息新的加息周期,尤其是美国的连续两次加息能够缓解中国的热钱问题的话,加息也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政策。再贴现率的上调政策在加息之前,其也是为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减少商行的贷款数量。同时也形成一定升息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考虑,似乎升息也是必然的。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以及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央行继续以货币总量作为目标以达到政策目标。
总的来说,我认为单就货币政策这一方面,从宏观角度上,政府的调节没错,但也不一定对。因为,每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尤其是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政策的缺点更加明显。因此如此频繁的使用这两项政策是否妥当也确实难说。不过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疲于奔命应该是和财政政策的不协调有关系。另外,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货币总量为中间目标,这种西方大多数国家已经放弃的中间目标必然有其缺陷。但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也比较特殊。尤其是汇率机制。而且,出于从国际因素的考虑,汇率问题显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角度考虑,利率的调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关系着热钱的投机行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整体经济的影响。因此我国似乎也不可能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再者,就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低效率。传导机制的效率不高,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除此之外,我认为应该还有些因素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总之,因为中国的国情很特殊,目前许多的制度确实还很不完善,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的限制也会很多,想要获得利大于弊的效果更难。因此我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也是很难推敲其合理性的。只能说,从现阶段来看,我们的经济还在高速增长中。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21:00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2-26 15:2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论了,不过没论出来,哦耶

参考资料?
《货币金融学》,首都经济贸大学出版社,3Q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6 01: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30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