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李煜词中有无“亡国之痛”, 欢迎大家来讨论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1-29 18:0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花熊说高中课本的知识说的还挺清楚的

现在除了初中的小孩跟FQ基本没有人会以为李后主和李清照对国家很热爱了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2-4 16:1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4-12-03, 23:32:48发表
桓大司马所言差矣!
李煜做为亡国之君,家与国是融为一体的。有家世之悲,必有亡国之感,二者怎麽可能分离呢?
请看看李煜下面的词作: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你能说这两首作品,只有身世之悲,没有亡国之痛吗?

李半女一生作皇帝极其平庸,甚至曹彬率领10万大军来侵略的时候还在寻欢作乐,其一生的寄托和所谓的怀念旧国不过是为了贪图国主之乐而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2-5 13:3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慕容血于2004-12-05, 12:09:20发表
血始终觉得大司马把李煜的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分开来不太合适: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如果他本人连亡国之痛都没有而只是怀念自己以前享乐的生活的话,这种人生性格表现在他词中的“情真意切”就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了;另外,我们不可能直接感受到李煜的亡国之痛,但我们可以用常理推之,李煜作为一个读书人,家国天下的思想应该还是有的,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这点我们不会置疑的,但何以否定他对故国的感情呢?也没有证据显示李煜确实是一个甘当亡国之君的奴才,所以血以为,李煜的亡国之痛肯定是有的!
从李煜当皇帝的经历来看,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合格都谈不上,但李煜究竟应该为亡国付多大的责任的问题,也值得商榷,李煜继位之初,南唐已经向大宋称臣了,严格的说,南唐在李煜之前已经亡了,所以李煜只能勉强算得上一个亡国之君,但却不能为亡国付多大责任!
究竟李煜的亡国之痛有没有在他的词中体现出来,相信大司马如果承认李煜有亡国之痛的话,也应该承认他词中确实有很多地方是对故国的思念了!另外,也不可明确地区分他是怀念故国的生活还是怀念故国,一个假设就是如果他能在大宋生活得安逸点,会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但既然是假设,没法论证了,我们就只能按常理推之: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肯定会有亡国之痛,有亡国之痛,就会在其词中体现出来!

他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爱国之情么。。。。是失去幸福和愁苦满怀的共鸣,是天下文人的共鸣,是失意之士的共鸣,没听说不爱国就不能引起这种共鸣的。他不甘于一个亡国之君,但以他的能力更没可能让南唐走的更好。李某人和一般读书人不一样,他是一个当过皇帝的文人,自己的国家灭亡和他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有很大关系,任何人丢失了自己喜爱的东西都会很痛苦,会常常思念,除非有更值得他喜爱的东西,请问什么比皇位更重要,比他那种皇帝更幸福?所谓的亡国之痛,不是为人民,只是为他权力的缺失而已,那么这种痛苦是不需去歌颂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2-5 15:0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亡国之痛不妥,应该是失神位之痛才合适,国没亡,亡的不过是腐朽的南唐小朝廷而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2-5 18: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4-12-05, 16:35:15发表
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李后主与陈后主虽说都是颇有才气的亡国之君,但不可同日而语。陈后主沉浸在《玉树后庭花》中醉生梦死,无法自拔,而李后主为挽救自己的国家还是尽了努力的。李后主为抗宋,曾写信给吴越国王,指出两国唇齿相依的道理,信中曰:明天子一旦异地酬勋,大王便为汴梁一布衣耳。从此语来看,李煜还是个是明白人,不似昏庸之辈,也是不甘心故国被灭的。李煜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想挽救南唐三千里河山,只不过力不如人罢了。以此来度之,李煜
客居汴京的这段时间,内心情感很复杂,既有悔恨感伤也有迷茫无奈。亡国之痛与身世之悲
再加上现实处境,使得这位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的才子咏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名篇。
李煜这段时间的作品,内涵很丰富,任何人都有可能对这些作品的某些方面产生深深的共鸣。所以,我们的理解也要全面,不能仅仅盯住是否有亡国之痛这一点上,而忽略其他。

至于,李煜词中是否有亡国之痛,我认为是可能的也是肯定的。李煜在汴期间,虽说政治上受压抑,但生活上宋庭还是对他待遇优厚,虽说不如以前,但既是亡国之君还计较那麽多干什麽?如果是刘后主之辈,早就乐不思蜀,安度晚年了,干什麽还要写那些令当朝皇帝不高兴的词,岂不是不知趣吗?但李煜虽有亡国之痛,却不敢有什麽非分之想,只不过是不甘心归为臣虏,“曾为沧海难为水”罢了。再加上他的文人本性不改,只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用委婉的笔法付之于词章,无非是排解内心的郁闷而已。

唇亡齿寒这故事我小学前就听说了,难道说一国之君兼文人的李某连这点知识都没到吗?李某治国平庸,安于享受,最后所作的恐怕也就是写一封信求助了吧。古时写信多有人代笔,所以写这么一封求救信,派一个应该没什么口才的使者去求救,不见得有多高水平,更看不出如何尽了最大努力。

既为亡国之君,生活必定极不自由,所谓的生活优厚恐怕也是太过了。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17: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14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