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历史残破不全,而且史官记载上用词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非孙曹够白痴,否则屠杀那么多百姓的话,丧失了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人力,那早就成了董卓李JUE的下场了。
曹操唯一的一次屠城?你可说得真轻松,我举了那么多,你都无视了?
——在你这2个帖子之前你一个没举,还举那么多呢。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我知道你会取这一段,因为我一直是在说三国志及裴注,所以没有举后汉书的文字。
陈寿不用并不是因为忌讳,不然太祖传那么多屠是白用啦?残戮二字反而表达的更清楚。或者可以说,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注中,屠在后面跟城市的时候,解释为攻克攻破。
这里的屠仍然解释为攻克,所以资治通鉴上司马迁把此段转化为“攻取应、睢陵、夏丘,皆暑之”,攻城克之。
攻屠是进攻并攻克,有什么理解不了的呢?三国志中经常有攻后图围后屠等等。
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后面已经用了攻破,前面破城自然用屠。
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这段正好说明三国时期人力有多重要,若不能久占其地,都是采取迁徙当地百姓的办法。这和吸收山越人力资源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
——从语境、上下文、语感的角度来讲,这里明显应解释为遂克其城。
攻打是要伤人命的,这里是说,令该城之中军兵与百姓有很多伤亡。
——这是你自己说的,我也是这个意思,战争必然有无辜百姓伤亡,屠形容战争的残酷性,并不是说屠杀屠戮,没什么不妥的。
我说过,屠有彰显其功的意思,这里做屠杀讲,并不为过,不过,我奇怪的是,你为何说人家杀的都是手无寸铁之人?
在汉时,屠城并非一定无德,而有彰显其功之意。
之所以用这么多屠,就是为彰显其功。
——你有这种观点我觉得很奇怪,屠杀居然也能算是褒义词,恕我不能接受这种奇怪的想法。
干宝晋纪曰: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於杨荷桥,众才七千,闭栅自守,举白接告降。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悌曰:“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靓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伪降以缓我,非来伏也。因其无战心而尽阬之,可以成三军之气。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悌不从,抚之而进。
——这里才是诸葛靓想屠杀降卒张悌不肯。
无异义。
皓骆驿追止,已屠之也。
——这里解释为“杀”。
无异义。
——这就是我所说的,后面对象是人的话,那解释为屠杀。
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
——这里的“屠”也是攻击的意思,和“裂”同意。只是为了不重复用一个词而已。
攻击算什么功劳?阿瞒赤壁攻击惨败,莫非也天大功劳?这里也有杀的意思。
——很明显,你并不知道“屠裂”是经常合在一起用的词,意为攻破分裂。其实很多你都可以去查查的,字典上都有。
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李傕暴乱,跟陶谦这种人品差劲的人相比,曹操要好多了,有什么理由不依?
曹操之所以屠城,只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因丧夫而迁怒于陶谦,从而迁怒于陶谦治下的百姓。这次屠城也展现了曹操残暴的一面。
而且屠杀还有威吓之意
——屠杀的确有威吓之意,区别在于,高明的人只屠杀战俘和地方将领、官员的家眷,残暴者则在破城后无差别屠杀,此多有记载,不一一列出。
我之所以把曹操唯一一次屠城的例子举出,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屠城,史书还是会大书特书的,后汉书上的记载便是明证。其他的如我列举的那些战例,由于并非屠城,故未见记载,此本在情理之中。
刚才与琅琊朱佑堂在QQ上讨论了一下,他也同意我的看法。
估计你原先没有见过攻克这种解释,所以不容易接受,其实这也不是我首提,早些年在三联和琅琊的时候就有朋友这么提了,求同存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