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食典故, 谁还有?一起来添坑
性别:未知-离线 一壶美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474
编号 31630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6-10-1 20: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美食典故

鱼香肉丝的来历

 中国有八大菜系,它们分别是川、粤、闽、苏、浙、湘、徽、鲁菜,鱼香肉丝来源于川菜。

  鱼香肉丝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次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她为了不使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来后不好交待,她正在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这个老公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而他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刚在结结巴巴时,她意外地发现其老公连连称赞其菜之味,她老公见她没回答,又问了一句“怎么好吃是用什么做得”,就这样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而这款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和其它菜肴,才会其味无穷,所以取名为鱼香炒,而得此名。

  后来这款菜经过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进,现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谱,如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如今因此菜风味独特,使各地的人们所欢迎而风靡全国。

  再略叙述川菜。中国是烹饪王国,而在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又居首位,在烹饪界有“食在四川”之说。在川菜中的各种味型就有五十多种,如:麻辣味、红油味、怪味、醋椒味、甜酸味、香辣味和鱼香味等等。川菜的菜谱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千多种,它们的宴席也有多种多样,如:上马宴、下马宴、家宴、田席、游宴、猎宴和船宴等等。可以说四川是讲究饮食的历史传统。


谁给配些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一壶美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474
编号 31630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6-10-2 19: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麻婆豆腐


  相传清代咸丰末年(1861年),有个叫陈春富的人,在此开了一家小饭铺,其妻子也在店上帮同料理.。好面部有几颗麻子,人皆呼为陈麻婆. 陈麻婆掌灶,善于调味,所做豆腐,物美价廉,佐饭特别好吃,大受从新繁挑油到省城出售的运输脚力赞赏. 他们打从万福桥经过时,都要到陈麻婆店上歇脚打尖. 进成都时,油篓里有的是油,随便舀两勺,自然不在话下. 出成都时,空蒌里也不乏余油. 顺便割上点牛肉,将油、肉一并交给陈麻婆烩入豆腐,味道果然与众不同. 交口相传,陈麻婆豆腐名声大震,生意日渐兴隆. 来吃麻婆豆腐的,虽不是挑油的运脚,亦皆仿而效之,自带油、肉,意形成不可更改的规矩.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 陈麻婆本人早已谢世,业务由其后裔继承. 门前仍未挂出店招,店堂设备朴实无华,使用的仍是旧式方桌和高脚板凳,菜肴亦以麻婆豆腐为主. 顾客进门,在店中借一饭碗,到附近店铺打来菜油,割来牛肉,交到灶上,便坐在桌前静待麻婆豆腐上桌. 如果需要临窗眺河,吟风小酌,亦可在隔壁沽点白酒、花生、豆类、腌卤,尽可放怀. 有的顾客偶尔也提着猪肉来,点出菜名,灶上照例只收加工费用. 这就是陈麻婆豆腐最初的经营方式. 今天听来,甚为新鲜,不过当时时俗如此,至今在有些偏僻小镇,不也保留顾客携带新嫩菜蔬肉类,请饭店加工成菜肴的沿习吗?

  陈麻婆豆腐店的炉灶置堂前,可让众目共睹. 顾客交付肉、油后,若不耐枯候,尽可来到灶旁观看操作. 灶上人手不多,或碎牛肉,或剁豆瓣,或切豆腐,或调佐料,忙而不乱,紧而不惰. 照例依顾客先后次序,单锅另作,专供一桌,不使肉菜混淆,亦令顾客放心. 放料顺序,色味调配,火候掌握,操作过程,俱可一览无遗,不怕顾客偷窥其隐秘. 这既表明饭店不偷工减料,又可让有心顾客归家依样画葫芦烹调,故而陈麻婆豆腐“货真价廉”、“诚心待客”声誉不胫而走,深孚食客众望. 不过,看者人多,学会者少,能做出可与麻婆豆腐比美者更是屈指可数. 单就豆腐而言,豆腐原料的豆子是粒粒精选,不用陈年黄豆;泡豆子的水专用河边过滤砂井井水,熬煮时要用松木明火,石膏得用陕甘北路货,豆瓣得用道地的郫县豆瓣,即使有了诸多原料,推磨、熬煮、挤压、成型还有多少功夫,一般家庭自然难于达到陈麻婆豆腐店长期形成的独特工艺和鲜明特点,也就做不出上乘的麻婆豆腐来。

  陈麻婆豆腐的特点,不少人道听途说,有的文章以讹传讹,意概括为麻辣烫三字. 外地人推而广之,把洋洋大观、独具特色的川菜也统归之曰:麻辣烫. 这就失之偏颇,未见奥秘了。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 陈家店铺称之为八字箴言. 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 花椒要用汉源进贡朝廷的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 如若别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谁还会有食欲,谁敢再夹豆腐?三十年代初,军阀割踞混战,汉源花椒告罄,店铺除向外县重价购买汉椒外,还在铺门贴出告示声明无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宁停不卖. 这一坦白经营作法,在同业中传为美谈. 辣,是选用龙潭寺大红袍油椒制作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 烫,就是起锅立即上桌,闻不到制豆腐石膏味,冷浸豆府的水锈味,各色佐料原有的难闻气味,只有勾起食欲的香味. 酥,指炼好的牛肉馅子,色泽金黄,红酥不板,一颗颗,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 嫩,指的是豆腐下锅,煎氽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住宅大多用小勺舀食. 鲜,指全菜原料,俱皆新鲜,鲜嫩翠绿,红白相宜,色味俱鲜,无可挑剔. 活,是陈麻婆豆腐店的一项绝技:豆腐上桌,寸把长的蒜苗,在碗内根根直立,翠绿湛兰,油泽甚艳,仿佛刚从畦地采摘切碎,活灵活现,但夹之入口,俱皆熟透,毫无生涩味道. 抗日战争中,大众饭店普及,不少饭铺都能做出麻婆豆腐;江南内迁成都不少餐馆,也都挂出麻婆豆腐菜名,论手艺、论火工可谓有麻婆豆腐功夫,论原料、论配料自然各有麻辣口味,唯独全市没有一家能把蒜苗显活这一关闯过. 南打金街、江南馆街的浙江、江苏馆子,为了做好麻婆豆腐,曾用重金聘请陈麻婆豆腐店当家厨师陈三师去,当了三天提调,传授蒜苗炒活的技巧,还登了报纸. 在饮食业中为川菜赢来了声誉。

   

  陈麻婆店中唯一无二的菜,就是以豆腐应客,固是一大特色,也是生意兴隆的诀窍. 因为顾客登席,大多饥肠辘辘,等候片刻,赶路倦意略消之际,豆腐入桌,麻辣烫香酥嫩鲜活色得人眼耳鼻舌大动,众箸并举,顷刻菜尽而意未尽. 如果诸菜杂陈,这样尝尝,那样试试,吃得虽饱,却难品出某种菜肴口味真谛了.

  抗日战争后,成都人口激增,江南、北方各式餐馆相继涌来,饮食行业竞争加剧,陈麻婆豆腐于一九三五年后,也改变经营方式,革除顾客自带肉、油旧习,开始供应一般菜肴,增添应时名菜,不过,仍以麻婆豆腐为主. 到四十年代初,万福桥畔又开了一家“江头归”饭店,宣称善做麻婆豆腐,有意与陈家老店作对. 陈家店铺便亮出“陈麻婆豆腐”招牌,更新店堂设备,既供零餐,又包席桌,但麻婆豆腐仍是当家王牌. 解放后,“江头归”偃旗息鼓,陈麻婆豆腐迁移进城,屹立城中. 今天,这座已有一百十多年的老店,正为丰富人们生活焕发出青春,在四海内外为祖国争得荣誉。


转自网上

谁还有图?

[ 本帖最后由 一壶美酒 于 2006-10-2 19: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一壶美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474
编号 31630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6-10-6 19: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宫保鸡丁

    现在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中,“宫保鸡丁”这道菜可谓司空见惯。至于有些菜单上写成了“宫爆鸡丁”,是有人认为烹制方法为“爆炒”,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没有弄清楚“宫保鸡丁”的由来。

    说到“宫保鸡丁”,当然不能不提它的发明者——丁宝桢。据《清史稿》记载: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但是知道它为什么被命名为“宫保”的人就不多了。

    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上的解释,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最高级的虚衔有“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面这几个都是封给朝中重臣的虚衔,没有实际的权力,有的还是死后追赠的,通称为“宫衔”。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最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说,“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也算是对这位丁大人的纪念了。
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

参考资料:新浪

另外的说法:

    传统的菜系习惯把宫爆鸡丁归为川菜,因为宫宝鸡丁配料里有辣椒,实际上这是个潜移默化的错误,其实宫爆鸡丁真正的原产地正是济南。那么为什么别的鲁菜都是油而不辣,却出了宫爆鸡丁这个异类那,这还要从清朝说起。
话说同治六年,贵州平远州的近士丁宝桢,被朝廷任命为山东巡按,入住济南府,此人素有贤名,且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深受百姓爱戴。

    丁公平素两袖清风,深入简出,就连府邸也不甚讲究,独独钟爱“美食”。为官一处,必先微服出行,寻摸地方名吃大快朵颐,到济南也不例外,不几日就把济南当地的九转大肠,糖醋鲤鱼,红烧肘子等吃了个遍。一日,其又换上青衣小帽带一家仆从府衙后门溜了出去,到大明湖转过一圈,天已近午,但见碧波荡漾,杨柳随风,远处的佛山倒映水中,心中一片澄明,忍不住食欲大增。站在湖边高处左右看了一下,见附近一农家篱笆围墙,柴扉轻启,院中有一老妇正在喂鸡,心念一动,正好籍此了解一下当地民情,遂带着仆人走了过去。济南人素有好客之风,老妇察言观色,见来人口音不似本地人,兼之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随从又是必恭必敬,感觉定非等闲之辈,遂一面把丁公让进屋里坐下沏茶倒水,一面使人把湖边酒楼做大厨的儿子叫了回来。

    且说丁公和老妇聊了半天家常,忍不住饥肠轱辘,心说:这农家饭就是难吃,什么点了还不上饭。偷望老妇,却是稳如泰山,正诧异间,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袅袅的飘了进来,稍顷就见一浓眉大眼的汉子用四方托盘端着几个菜走了进来。九转大肠,红烧肘子,糖醋鲤鱼丁公都已尝过,惟有一个饶是丁公吃遍大江南北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偏又其香无比,让人忍不住垂谗欲滴。汉子垂手侍立一旁,老妇微笑点头示意可以动筷了,丁公忙不迭夹起一方块状物放进嘴里,只觉舌尖微麻,轻轻一嚼,脆嫩可口,感觉似肉非肉,似鸡非鸡,妙不可言。心大悦,忍不住问汉子,此菜何名。汉子微微一笑说:“爆炒鸡丁”。“哦,”丁公大奇,又问道:“既为鸡丁,为何却这般鲜嫩。”汉子道:“此乃取当地笨鸡鸡脯肉切丁,丁外薄裹淀粉糊,利于快熟且防味泄,后配以花生,胡椒,旺火油炒而成。”丁公抚须点头,找出盘中一花生叼入口里,细细咂摸,果真是别有滋味。此顿饭令丁公回味悠长,走时百般不舍,他记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谴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远方客到必以爆炒鸡丁为压轴菜,百吃不厌。
后来,丁公奉调任四川总督,临行征求汉子意见,此时丁公在山东赈灾治水,勤政爱民,迫有政绩,汉子感其恩重,遂携家眷一起随丁公进川,进而把爆炒鸡丁带到了四川,他的后人通过把胡椒换成辣椒,做出了川味的爆炒鸡丁。因清朝官阶有“九品十八级”,在当时的口头语及书面语中,对每一级的官员都有一定的尊称。“宫保“即是对正二品的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的尊称。官从二品的巡抚加“太子少保“之衔者,也可称之为“宫保”。由于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后封“太子少保”,以后又任四川总督,故当时人称“丁宫保”。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把他喜欢吃的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宫保鸡丁的制作需要旺火爆炒,所以有时也被称作“宫爆鸡丁”。

    丁公去世后不久,宫爆鸡丁被四川当地官员作为贡菜献给皇帝,正式进军北京,发展成为御用的名菜之一。



照例谁给配个图

另回楼上:还是由大家来配图好了,看了实在饿的慌

[ 本帖最后由 一壶美酒 于 2006-10-6 19:1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2 11: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73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