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煮酒正熟 于 2006-9-11 11:24 发表
俺倒... 老兄后来又添了许多文字啊~
咱们看法没有差别。我也认为作者是喜欢石秀的,但其喜欢程度是否如鲁武那样呢?
恐怕不是。作者笔下的鲁智深一生基本没有滥杀一人(拳毙镇关西属事故,战场杀戮
也 ...
和煮公相似,偶对石秀性格中不可忽视的刻薄狭隘的一面,也颇为厌恶,尽管推测这种性格的成因必有其令人同情之处。
不过补充一些,对于杨雄杀妻一事,除了怂恿者石秀的性格之外,是否还可以增加考虑整个故事情节所在的情势的影响因素。
杨、石结拜之前,戴宗、杨林已经先到一步与石秀相互结识,表示了惜才、拉拢之意,还送了银子。石秀性格精细谨慎,对上梁山尚存犹豫。
而后和杨雄拜了把子,自己的生活也算是稳定下来,直到首次向杨雄告发嫂嫂的奸情时,他一有地方住、活干,比过去落魄流浪、四处迁徙的日子好过多了,而且不曾犯过命案,严重的争端都没有,也就是说,此时的石秀仍打算过着安稳的日子。所以,石秀此时的论调只是“休”而已,哪怕杨雄本人此时为了面子嘴上咋咋呼呼要杀要砍。
可经历了被陷害、被驱逐,怒气在心,为讨清白杀了胡头陀、裴如海之后,他自己已经是重犯,此刻对于他而言,先前得悉过引荐门路的梁山才是个唯一的好去处时,他的血勇之气、残忍之心、绿林手段、江湖标准才毫无牵挂地表露出来,只顾义气尊严,漠视生命人情,那么,此刻的石秀,方才能彻底地表现自己的压抑的心态,爆发出来,冷笑着引导杨雄完成了一次惨绝人寰的杀戮。因为他心中已经没有平常生活的记挂,却有梁山大寨的认同感。
作为上门女婿的杨雄同样也会有类似的心态,只是位置不同、性格不同,起更大作用的是他那种耳根软、面子薄的性格,那么,同样残酷的武者心态也被激发出来。
做点儿假设,
如果石秀被迫离开潘家后,有其他因素迫使裴如海、潘巧云承认奸情,石秀没有杀过人,那么,石秀可能不至于彻底暴露内心的那份残忍刻薄。
如果杨雄不是上门女婿的话,可能他也不会那么没主见。
总之,他们一个是无根的人,一个有根却不是同承载体完全连为一体,在连环的血腥面前,殊途同归地选择了犯禁、逃往,遁入他们除了平常生活外同样也可适应的环境,步入他们在小说中必然的归宿。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6-9-11 16:3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