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求助:宋江在历史上对外自称什么?, 比如许多人都自称某帝某王某公,或者大将军之类的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伶州兄、冒牌兄:
哪怕根据龚开的记载来推测,宋江应该是在战败投降之前就获得了“呼保义”的称呼(对应到水浒里也出现在招安之前),带着这种绰号“横行于齐魏”而最终失败于海州的,则肯定不会是由于宋江已经自己准备好“曲线救国”为寇然后受招安从而欣然自称的,因为这个绰号是江湖上公送的而不是自封的。如果这个“保义”和招安受衔的“保义郎”有关,只能是由于当时“保义”这个说法已经不仅仅是头衔,更成为江湖人士出于对于为官的蔑视心理而产生的绰号,想表示:我们这些做盗贼团伙头头的也能做官(无论是否已经受招安有了官方头衔)。因此成了一种默认的绰号,有实力的绿林头目都可以自称“保义”————但如冒牌兄所言,那只叫“保义”或者“赛保义”更合适些,何必加个“呼”呢?就好像关胜就绰号大刀,不会称为“呼大刀”。
所以换一种思路,如伶州兄所言,后来水浒小说中曾有“惟宋江肯呼群保义”云云,这个“呼群保义”的提法不会是小说家原创的,而是集前人记载之大成,原本就该有这么一种说法,而“呼保义”取自“呼群保义”————甚至有这样的可能:“呼群保义”未必理解为“呼群+保义”,而是“呼了一群‘保义’聚义在身边”,宋江是头目中的大头领,他能聚集一批具备“保义”潜力的绿林头目——当然可能性不大。
而我们一般按“呼群+保义”来理解,但是由于“呼群”是个动宾词组,那么“保义”倒应该并不是暗指保义郎的意思、而更像是“保证公义”的意思了。
也同意历史上宋江只是一支规模不大、流窜作案的游寇队伍,不曾对外有足以记录在案的自封名目,他的轨迹也是流窜于两淮和山东——vs青州曾孝蕴(曾是否正授过知青州似有争议,他本知歙州,只身而非部队调到京东东路的省会来开展剿宋江的工作,很快就因为宋江转移后最终失败投降而自己又调回江南参与征方腊)——vs知沂州蒋圆——淮阳军——沐阳县——最后败于知海州张叔夜,都是地方上解决的,在宋朝看来宋江一伙还犯不着要调集全国各地部分兵力去会讨,他再能以少胜多、再屡次得手,也仍是地方上游动作战的贼寇,还没升级到割据一方的地步。
而对方腊可8一样啦,都出动童贯以“江淮荆楚宣抚使”的身份主持局面、带领西北军去对付了。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8-1-8 10:5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回复 #20 弓骑步 的帖子

对宋江被谁所败保留意见。但对于历史上宋江是否参与过征方腊,偶也倾向于否。便按张叔夜击败宋江来看,但宋江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在青州不利,然后在沂州战败,宣和三年(1121年)初转陷淮阳军,又道沐阳东移,二月在海州失败的话,可惜当年四月底方腊就遭擒,时间上确实来不及,这个场子难赶。
除非宋江和他手下的主要头目在火线火速征召入官府部队后以光杆身份(不带部队)骑马一路赶到江南向辛兴宗报道,然后赶了个晚场。
《纲要》上提到了宣和六年宋江随辛兴宗破贼上苑洞,与宋史的纪录相左。时间上的落差使人怀疑此战存在与否及其性质。
不过无论是折可存解决的,还是张叔夜,宋江即使有荡淮阳军的纪录,仍属于小规模起义部队。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8-1-8 12:16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00: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7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