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阮氏三雄为什么是2、5、7?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回复 #38 hala0129 的帖子

那本《水滸人物口頭傳說大觀》偶也看过,其中关于不同籍贯的英雄人物的口头传说故事情节大多属于上梁山之前的,而出现地点最广的便是宋时属于郓州(东平府)的寿张、平阴、东平、台前、范县一代,属于博州(东昌府)的莘县、东阿、阳谷、冠城一代和属于济州(济宁府)的郓城、嘉祥一代,也有濮州、曹州、兖州、泰安附近的,都是在梁山泊四围附近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因此,这些代表地区普通人民百姓淳朴的除暴安良心理的民间故事的形成时间,推测应该属于在元代已经有了“梁山好汉”这么个概念后再由邻近地区的百姓们流传出来的。
那么究竟早与施耐庵的创作还是晚于他,就是个问题。
其中关于“外三阮”的故事,偶觉得还是“后于水浒传而创作”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施耐庵集大成统编之前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无论《大宋宣和遺事》,还是《水浒传》,都只有“内三阮”。
但整本书中对于董平、杨雄、孙二娘等人物的刻画、塑造是颠覆了水浒传的形象,可能是前创作。总之书中的民间故事的形成时间估计为三七开,三分前创作,七分后创作。
但无论前于水浒传、还是后之,都该在“梁山好汉”概念形成之后。寄托了当时百姓们出于对市井恶霸、乡里豪强、欺民官兵的憎恶,对寻常草民、小行脚商、贫家书生、弱女子、货郎、避难灾民等不幸遭遇的同情,希望出现“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汉来锄强扶弱的愿望,而之前流传出来的“梁山好汉”概念,就成了邻近博、濮、郓、济、曹诸地区广大百姓的意愿寄托客体。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8-2-14 15:09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4 16: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3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