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宋代军队战斗力衰弱的原因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感觉上对辽、金、元的问题和对夏的问题可以区别对待,对前三者的确是和文人政权、积贫积弱的大环境有关,谈起来很复杂。
对夏则只能推论到军队或者朝廷军事策略的本身,纪律不严,副业分心,协调不力,战术毛躁,将帅意见不一,同时朝廷的调子更换频率也高。和西夏基本上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掌,主要是败的那几仗太撼悼人心。
感觉宋夏交兵简直是闹剧成分大于悲剧成分。比方说宋夏交兵初期,宋才在承平岭扛住了,几个月后范雍就给人家假悔过给懵了。环庆几路驰援才到,就有个黄德和开了小差。而后,整改工作好不容易开展了,却出现了名将赵振坐视塞门寨军情不救的状况。镇戎军那里取得了点转机,三川寨就被人家端了。擅长防反的任福好不容易搞了个夜袭白豹城,几个月后就在好水川兵陷绝境。张岊、王凯、折继闵们费尽全力保卫了府麟粮道,丰州又给西夏抄了。范仲淹总算在马铺寨打了场胜战,打通了环庆和泾原间的北通道,可惜高兴劲头还没过,西邻的葛怀敏就给捅了大漏子。真是你一拳我一脚,煞是热闹。
朝廷军政的人事问题虽然更换频率不如靖康年,但彼时就算一月换一次人手,整体上还是和降者占了上风。可是仁宗那会儿,也闹不清楚谁上风,王曾保守,干了几年皇帝嫌烦了,给了王德用。但两年后又觉得他太好冒进,又换成了昏庸的陈执中、王鬷、张观,结果延川一败,又起用王举正,没两年看他毛躁,再换成稳重的……这倒不是问题,可是看来仁宗的思路始终没有一个基调,他自己始终在变。
归根结底,他们没把西夏当回事,虽然几次给人家揍得很疼。
辽、金、元就不一样了,如临深渊,积重难返。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7-2-7 12:2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最高战斗力、临阵发挥、战绩等概念本来就不大好混为一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QUOTE:
原帖由 秀吉 于 2007-3-4 14:54 发表
文官管军事,不弱才怪

一则文官也有懂军事的、干得不错。
二文官也可以懂军事。
倒不如这么说,用不懂军事的人管军事,不弱才怪。
而且这个“管”可以指的是军事大方针的决策,可以指政权对军队的控管机制,可以指一线军事指挥实务。
由于抑制武官、重文轻武、以及党争等原因,产生了军事管理中,许多人用对军队的控管手段去指挥战斗、用一线单体军事指挥思路去指定大方针、用大决策手段去控管军队,结果管理混乱,许多人总是那么不就事论事而是顾左右而言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16:4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91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