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hctl 于 2006-8-25 11:05 发表
没看你楼上马岱兄说的吗?
“第1条和第3条,都是属于个人的理解和分析,书中并没有明示。但第2条则不同,书中明明白白交待“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逼飞”。可见虽然在理由的数量上是1对2的关系,但是第2条理由 ...
哇哇,我当然拜读过马将军的发言!发言岂敢不尊重将军的意见!?
只是对于“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这句话对于张飞武力因素的作用度、客观度的理解有所不同。
我认为这句话虽然是文字中客观存在的,但其内容属于吕布本人的主观看法。
由于吕布认为张飞具备相当的武力、同时因为当时徐州对于吕布来说已经是囊中之物、吕布也了解刘备的性格、吕布尚不想与刘备集团彻底翻脸、吕布具有不好轻易拼命的性格等综合影响,造成了他不敢相逼。
也就是说,我当然认同“重原文、轻推测”的原则。但是原文中的文字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却是要具体分析的。“吕布不敢”这一原文内容,能直接得出的,是吕布的心理状态。而张飞的武力因素所占比重多大,则算间接推出的,也属于推测的范畴。
从原文实在的内容,可以得出的结论本身是吕布的心理状态,而间接才能推出张飞的武力因素在造成吕布的行为的所有原因中的比重究竟多大。那么我当然也认同,所占的比重最大,但并不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不可忽视。
后来抢马冲突引发的吕布张飞之战,可以参照考虑。
我们每个人可能对同一个语句有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语句有相似的理解。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6-8-25 11:3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