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乱侃各姓士族延流
性别:未知-离线 鹫山宗渡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91
帖子 84
编号 3114
注册 2003-12-9


发表于 2003-12-9 18: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原创]:乱侃各姓士族延流

士族,俺只能会其意,很难言其实,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东汉以后形成的历世为高官的豪门家族。而它的存在对随后数百年历史有着深远影响。

士族的形成,一般说来始于东汉,但俺以为其源流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许多姓氏其实都以粗具了士族的雏形。最典型晋国,自重耳亡归为君后,其随行之臣数代皆历显位,行成了赵,范,荀,先,魏,狐,栾等名家,而后又因各种原因而形成了韩等;齐国,以国、高二姓为强族;鲁国,有诸名的三桓;在楚国,屈,景,斗,昭等姓世为将相;宋,华氏世为司马,戴氏世为大夫。这些姓氏大族在当时实际上就相当于士族了。而且以后我们所称的东汉以后数百年的士族中,确实有许多家族是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典型的有鲁郡孔氏,就是始兴盛于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孔鲤,子思,在来其子孙在汉,魏,晋皆为名臣,如孔融,孔愉,孔坦;在两晋南北朝出了高欢,高乾,高昂及名相高颖的渤海高氏,正是齐国的国、高二姓的高氏。

到了西汉刘邦建国,许多佐命的元勋也跟着兴旺发达,于整个汉朝世为显家,如曹参,夏侯婴的家族,到了三国两晋,就更是大红大紫。而且在两汉,经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儒道大行起来,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儒生,其后代以经学相传,到了后来以学仕官,而后发展成了士族,有名的为西汉之伏生,其后代到了东汉有伏隆,伏完,皆名重天下,其中的伏完,更是以国丈之名大显大贵;东汉时,有名的儒者杨震白身仕至太尉, 成为弘农杨氏的开端,其子孙杨秉,杨赐,杨彪连续数代都当到了太尉,到了晋世,杨骏以后父成为太傅,而在北齐,司空杨喑更是一时之名人。谯君龙亢的桓氏,也是在东汉由先祖桓荣以儒学起家的。

士族制的成熟期是在东汉,其中也有是以开国元勋起家的,如邓氏之邓禹,而真正士族的兴盛,在于东汉后期。在长久和平时代中,儒家经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士人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互相品评也成为风气,有许多人就开始以才名德名名播天下,最有名的是颍川四长:荀韩钟陈。“四长”即颍川颍阴人荀淑,颍川舞阳人韩韶,颍川长社人钟皓,颍川许人陈实。而后四家逢汉末乱世,在魏晋中更是大旺起来。荀氏最为有名,荀淑八子号称八龙,其中不乏仕至三公者,而后荀域,荀攸位至台辅之重,荀域之子荀颐又为三公,又有荀勖为司徒,再往后荀氏与司马氏联姻,更是暴贵,荀悝在晋仕为征南大将军,于晋之世,荀氏将相中的名人还有荀藩,荀崧,荀羡等,但荀氏在晋以后就日渐衰败了;韩氏在汉末三国不是很兴盛,最高位为太仆韩融,到两晋才大显起来;在钟氏中,以魏太傅钟繇最为有名,其长子钟毓为车骑将军,次子钟会就不用说了;陈氏的陈实,陈纪陈谌父子三人在当时并号“三君”,陈实死时,吊丧者三万人,可见其名重于当世,其孙陈群为魏司空,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建者,陈群之子陈泰亦位至魏之司空。而东海王氏王朗,平原华氏华歆等等也是在那时以名重一时而仕后世发展成为士族的。东汉末三国这个时代,实际可称得上是士人白手起家成就士族的最典型的时代,也是一个开始很看重名声的时代,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按所在地区的人的名声举士为官。这在当时是长期风俗习惯积累的结果,适应了曹操所开创的任人为才的风气,并不违背时代潮流。

而到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就开始显出他的弊端了。也许有人视司马炎有统一之功绩,可称为一代名君,但依我看西晋之败亡实由他而起,他统一全国后所开的奢靡之风及懒散放松是西晋败亡的根源。正是因为他的表率作用,才使西晋上下崇尚虚华,清谈之风由此大开,居高位者往往以清谈为重,以至将军无将才,军力日衰才为五胡所乘;而其后期的懒散松懈,只图逸乐,直接导致了各州中正可以任人为亲,把持举士任官之权,只重士人清谈之名而不重其才能之实,提携了一大批酒囊饭袋为将为相,以致政府的效率严重削弱。九品中正制最开始的任人为才的宗旨从此以后被完全抛开,成了士族互相提携名声的工具了,这也许就是此制度为后人所批评的原因。在这个期间崛起的士族以并州太原祁县王氏,青州琅琊临沂王氏最为有名,太原王氏一直便是一般士族,但于魏末王昶为三公起家起家,到其子王浑在晋开始大盛,其后王济,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等等在晋都是名臣。而琅琊王氏以王祥卧冰求鲤的孝道闻名而世,也许是阴德积了太多,尽管在三国不出名,但到晋开始大显达,竹林七贤之王戎即出于此家,后历台辅之重;这一族在西晋出了好几个清谈名人,最诸名的就是那个将东晋完全败掉清谈丞相王衍了,但王导王敦王羲之也是出自这一王氏,到了东晋,虽有王敦之乱,但王导这一支仍然大盛,士族中最有名的王谢中的“王”就是这个王家。

东晋很多地方都是西晋的延续,但也有了不同,在士族的发展这个问题上也表现的很名显:一是面对南北的战乱这个现实,本不是大士族甚至是寒门的一些家族崛起成为士族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谯郡龙亢的桓氏和鄱阳陶氏,桓氏以桓彝起,到桓温时大盛,虽在桓玄时达到极点而后暴衰,但在当时已被人看作士族,陶氏的陶侃为中兴五大名臣之一,而后在江南陶氏便一直是公侯世袭,这两家的特点是以军功起家的;二是一些江南小士族开始发达起来,顾陆朱张,一直是江南四大豪族,在东吴时很是兴盛,但入晋后一直为中原士族所瞧不起而不得志,以至陆机陆云兄弟甚至还刻意入洛以才智揽誉,可见当时北方士族对南方人的态度。而到了司马睿建东晋,不得不依靠江南大族,四家才开始显达起来,陆氏的陆玩,顾氏的顾荣顾瞻,还有江南贺氏的贺循,在东晋之初都位至台辅之重,而后各江南士族的兴盛并不下于南渡的北方士族。两晋所确立的这些士族大多一直延续到了陈朝的灭亡。然而西晋所传下来的清谈之风,并未因西晋的灭亡而衰落,反而在江南大盛起来,人们甚至还在玄理中引入了新的元素——佛学,士人们皆以与高僧谈玄谈佛为荣,以佛学来论证玄理,以至后来佛教在南方大盛,而士族日渐糜烂腐朽,大多数人手无缚鸡之力。中学课本中的任建康令的王姓士族某人甚至把马认做虎,后南朝为北朝所灭也就不足为怪了。陈被灭后,南方士族在后来的历史中就一蹶不振了。

在同时的北方,士族也并没有消亡,而是伴随着北方战乱历史的发展而适应着,有了自己新的发展。曹魏和西晋沿袭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在北方的五胡政权下再难起什么作用了,北方的士族在乱世的屠刀中不得不尽全族之智力勇力,艰难生存下来。在五胡乱华之初,大多士族都在自己的庄园内修坞筑堡,募集家兵,一般还有数个士族联合起来互为声援,共同抵御胡族的铁骑和无处不在的强盗。到了胡族政权初部建立的时候,大多数胡族君主都采取了拢络北方士族的政策,因为这样的缘故,北方的士族后来又都融入到各个北方政权里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在乱世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家族。最典型的例子是慕容氏立燕国后,河北地区的士族阳氏,封氏,高氏融入了前后各个燕政权都历任显职,其中很多人都被慕容氏视为心腹,而到了北魏,大士族崔氏裴氏一直都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为魏帝所倚重,在多次北方汉人的暴乱中,魏政权甚至主要依靠裴氏等北方士族领袖的声望把暴乱平息下去。北方的这些士族,在长期乱世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韧性,适应了无数次的混乱,一直保存下来,到唐朝还生机勃勃。

随着北方历史的变迁,也许多胡人改为汉姓,经几代人长期的发展到后来也被看作士族了,如宇文氏,为北周国姓,但隋文帝代周后仍对之礼待甚至重用,到唐初时还有许多宇文氏在中央为高官者;如长孙氏,自长孙晟起,到唐有长孙无忌时更为兴盛,而自魏孝文帝将拓拔氏改为元氏起,一直到唐,甚至是金,元氏一直都被视作是北方大族。

说到唐,唐之国姓李氏自汉以来就是陇西大族,在乱世中竟不仅没被丝毫削弱,反而一枝独秀的成长起来,到西魏成为八柱国之一,在北周更是开国元勋,累世名将,而隋朝杨坚的称帝也得到了陇西李家的大力支持,到唐开国之后,更是兴旺到了极点,不能不说是个异数了。然而唐开国后,认识到九品中正制对于整个时代的无效性,而正式采用了科举选才[好像隋是第一个用科举的]。有人说这正面打击了士族制度,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打击应该主要是针对南方以玄学为家学的士族而言的,以致南方许多家族在唐开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一蹶不振,而以河东崔氏,清河裴氏为首的北方士族自汉起,历曹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由隋再到唐数百年来一直为生存而奋斗,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务实的家学传统,以至在面对科举制时也可从容应付,所以遍观各种书上的唐朝丞相或有名才子,很多都是姓裴姓崔或姓元的,据有人统计,河东闻喜裴氏历代以来为相者有400多人,而清河崔氏也不会差多少。

北方士族的消亡,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俺以为主要是行政区地名的变革和士族内部迁徙分居的缘故,长期以来,北方士族担任各种地方官职,从而迁居离开祖居地,在新居之地繁衍数世后其子孙后代再回祖居地已是无故人了,随时间变迁,迁居者渐多,而后自称某地人士时已是地名各异,而祖居之地地名亦会变迁,以前是郡,后来会变为州,如清河崔氏到了唐就称博陵崔氏,其实地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后世居不同地的同姓子孙有很多就难以称为是一家的了,而再经唐中后期及后来各代的变乱,原各士族祖居地留守的宗家也会发生各种变化,这些原因终合起来,就导致大士族分散,变弱,散居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说到陈朝以前南方士族为何不是以这个原因消亡,那应该是因为大多南方士族都是祖居建康富庶之地,即使到南方各地为官,在那时都是没得到很大开发的贫瘠之地,故皆不乐迁居,任满即回,而且同宗族之人居住地都集中于建康附近,家族内联系很强,故能维系在一起。

士族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人文化和生活观念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风俗的变迁。所以是我看史比较注意的内容。

以上仅是俺乱侃的个人观点,肯定还有不足之处。五代,宋,金,辽,元,明,清也有许多官宦人家,很多家族的构成和形式上都与俺以上所述士族差不多的,但“士族”这个词在这几个时代已经不怎么流行了,而且从唐以后迁徙越来越多,故俺不再一一侃了。另外,本人是用的智能ABC,有些生僻字不得不已别字代替。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3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4 00:4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4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