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鲁瞪眼于2005-04-25, 15:54:06发表
明军的火器装备达到中国古代高峰,其中代表性的戚家军火器兵占30%,但当时明军主战火器是铳,好在可以发射散弹,大面积近战杀伤效果好,但射速慢、精度低,野战中杀伤力不如后金的骑马射箭,萨尔浒之战就是样板,注意当时还没引进大炮。
后来引进西洋大炮一下子就干掉了努尔哈赤,结果自己还来不及充分运用,反而是皇太极和康熙更加擅长利用大炮的攻坚能力和恐怖效果:
皇太极已经开始先用大炮轰击外围阵地、城墙和城防工事,然后步兵冲锋;
康熙进攻葛尔丹是先用大炮在敌人阵地上炸开一条宽阔通路、然后步骑兵冲锋;
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是靠小炮一寸一寸的轰过去的、同美军在太平洋对付日军挖洞死守的跳岛战术和上甘岭没什么区别。
要说清军完全依靠骑马射箭得到天下是不公正的,皇太即位之后,清军的大炮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明军(天聪五年,两军在大凌河炮战,清军炮兵部队之汉兵佟养性部40门大炮猛轰三天,明军预先构筑的工事城防完全毁坏,部队纷纷惊惧或请降或溃逃),康熙就是中国第一个在野战中运用炮兵的指挥官。
大家注意清军入关前后战术是截然不同的,之前主要是抢掠然后满载回辽东的,遇到坚城打一下不行就绕过去了,入关之后攻城战更多,大汉奸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投降之后带的明军大炮后来就成了清军三个专业的炮兵纵队,清兵作为骑兵主力、汉兵作为各种辅助专业兵种,事实上蒙古兵横扫欧亚也是这样玩的呢。
对火器的不重视起自多尔衮,雍正时期火器的发展就已经停滞,乾隆为了打仗才反弹一下,但是已经没有熟练炮兵,要引进外援来帮大炮瞄准,之后就完全停顿。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传教士看到清军的海岸大炮都要发笑。
因为当时四夷平定,不需攘外、只消安内,恨不得“收九州之金铸铜人立于都门”,这是传统治国思路决定的。
有个朋友曾经说过,中国火器发展为什么慢呢?一个原因是中国黄土地为主,由于土壤化学成分原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炼铁质量不高、更加炼不出精钢、也造不出高性能的炸药,我的化学不好,哪位专家可以有空研究一下。
长见识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