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街亭战败之谜
性别:男-离线 天|°很灰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7
编号 306568
注册 2009-1-19


发表于 2010-5-7 18: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不至大败“的真实意思是”没有打败仗”的意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很灰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7
编号 306568
注册 2009-1-19


发表于 2010-5-15 2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fenghuosg 于 2010-5-15 21:51 发表


笑,三国志的曹真举众拒之被理解成曹真带着大众来监视,就这智商能有下限?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0-5-7 12:48 发表

曹真主力就在郿监控事态,以便做出部署,而不是“等被围”。



QUOTE:
原帖由 fenghuosg 于 2010-5-15 21:51 发表

不过赵云敛众把守,并叫人把军器物资全部搬回

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果然值得一笑

[ 本帖最后由 天|°很灰 于 2010-5-15 23: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很灰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7
编号 306568
注册 2009-1-19


发表于 2010-6-23 18: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诸葛亮没指挥过大规模战事,难道赵云就指挥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很灰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7
编号 306568
注册 2009-1-19


发表于 2010-6-23 18: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fenghuosg 于 2010-6-23 15:29 发表



连地图都没看还诸葛亮在哪哪呢,褒斜道,南段褒谷道,北段叫斜谷道,箕谷位于褒斜道中段,史载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大军在箕谷多于贼”诸葛亮如果不在斜谷道附近的箕谷,曹真听到个扬声会遣大众当之?为了粉刷诸葛大仙又把曹真当BC了

原来诸葛亮扬声一下就等于诸葛亮亲自去了斜谷道,那么王双这家伙肯定是诸葛亮亲自斩的
曹真的确不是BC,BC的是赵云后世的粉粉,曹真明明是督诸军军郿,怎就成了曹真亲自跑入箕谷导致赵云不至大败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很灰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7
编号 306568
注册 2009-1-19


发表于 2010-6-23 23: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fenghuosg 于 2010-6-23 21:32 发表

摆脱先看清楚了再发炮,光睁着眼说瞎话有意思??
谁跟你说“诸葛亮亲自去了斜谷道”?我说的是诸葛亮扬声取郿的时候在箕谷
箕谷等于斜谷道?看来又是个没看过地图的,箕谷口和斜谷道交接而已,并不是你想象 ...

曹真不入箕谷,赵云怎么面对曹真?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赵云传明明说的是曹真抵挡的是诸葛亮,关赵云什么事了?什么时候赵云派诸葛亮头上了?

褒斜道,南段褒谷道,北段叫斜谷道,箕谷位于褒斜道中段----------------------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同一条栈道不同叫法,借问诸葛亮不入栈道难道是飞的箕谷?

褒斜道南起褒谷口(今汉中市褒城附近),北至斜谷口(今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而得名。褒斜道为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路,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全长249公里,其中太白县境内114公里,贯穿王家堎乡、咀头镇、桃川镇、鹦鸽镇四个乡镇。   《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保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尚书禹贡》载:“历汉川至褒水,逾褒而暨于衙岭之南,溪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以入渭。”   《汉书·地理志》载:“斜水出衙岭山,北至眉入渭;褒水亦出衙岭山,至南郑(今汉中)入沔。”   《水经注·沔水条》载:“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   《水经注·渭水条》载:“斜水,西南出衙岭山,灌于斜川,属于武功。”   从以上记载可以说明,褒斜道在夏朝时即有小路相通。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就有了铲石凿孔的能力,为修凿栈道提供了条件。因此战国和秦时期,对褒斜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凿,汉朝时全线贯通。南为褒水(今红岩河),北为斜水(今石头河),褒斜二水的分水岭就是今太白县城以东十公里的五里坡。有的史料亦称“褒谷道”、“斜谷道”或“褒谷阁道”、“斜谷阁道” 等,指的也是这条道路

[ 本帖最后由 天|°很灰 于 2010-6-23 23:44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0 02:5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3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