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谁能讲讲历朝全国通用语发音的变迁?, 每朝的通用语是哪些地方的方言?
性别:未知-离线 水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30554
注册 2005-1-18


发表于 2005-1-26 01: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代“雅言/夏言”、“通语”、“正音”、“官话”的大致情况如下:

三代距今太过遥远,当然是说不大清楚的。或以为三代虽然是不同的部落联盟,但语言相近。也有认为三代民族颇不同,语言差异很大的。大概现在后一种占上风。大体来说,似乎夏代(但这个是最不清楚的)近“胡狄”,也就是可能源自阿尔泰语系,商代近“夷越”,也就是可能源自南岛语系,周代近“氐羌”,也就是可能源自汉藏语系(注意这里用“汉藏语系”这个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已,当时可没有汉族,而且原始汉藏语应该和今日的汉语差别很大)。
上述三个不同源头的语言在上古时代混同,具体的情况不太清楚,不过应以羌周语为最主要的成分。中国是在周代形成“华夏族”的,而“雅言”也是周代开始叫起。

中国自古以政治为重,所以古代的“普通话”多为京城音,但是具体情况还是很多不同的。

周之雅言,大约应是镐京音,东周虽然迁往洛阳,但是把雅言也带到了洛阳。不过,很显然,随着时地的转变,肯定已有所不同。
又,秦之封地的中心区域正是西周的发祥地,所以秦音和秦国用的篆字,倒真是和周传承性最强的“正音正字”了。
西汉时通语的基础音系还是承袭周秦王都雅言,而刘邦集团带来的“楚语”(老实说他们也不能算纯正“楚人”)成分也有所结合。案杨雄之《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通语”和秦关中方言还是有区别的(其实现在普通话也不能说是等同北京话啊,必然也包含有其他方言的成分,只是北京话为基础而已)。
(顺便,杨雄所谓之“方言”和今天所说的“汉语诸方言”的意思是不同的,他指的方言包括汉朝统治范围内所有语言,因此有非汉语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东汉迁徙到洛阳,当然也是大部分地带去了长安通语,然而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地方言的影响,时间地域的变化,东汉几百年下来,语言不发生变化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以上,现在语言学界讨论中国的“古音”,以两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为“上古音”阶段,以东汉为转型期,即前期可当作上古音末期,而后期可当作中古音早期。

魏晋南北朝离乱四百年有奇,其间统一的时候很短暂。大致在当时的人心中,“汉语的普通话”应该是“洛阳书生咏”。但是五胡之后晋室南迁,大量涌入南方的士族把洛阳音带到南朝,洛阳音流播于江淮。而北朝如果论北魏这个比较稳定的朝代的话,还是以洛阳音为正。然则北方是汉藏、阿尔泰语系的各少数民族入侵,南方又和汉藏、南岛语系的各少数民族融合,当然最后不免就“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从而在当时的语言学家眼里看来是“皆有深弊,不可具论”了。
所以到隋代统一中国,当时的几位音韵大家聚会,在北方洛阳音和南方金陵音的基础上(当时它们之间差异还不太大),按他们认为切合古音正音的理念,各有取舍,定了正音的标准。其中有一个小字辈的名叫陆法言,在讨论中担任书记的工作,后来就把当时的记录加以整理,写出《切韵》一书,一时成为正音标准。
然则,隋唐都建都长安,其皇室大族多出身关陇,主导语言的基础音系就难免西移。大致到武周的时候,反对《切韵》的声浪已经很高,到玄宗就作了以当时的关中音为基础音系的正音标准韵书《韵英》。这时的关中音,自然是深受北方胡族影响,和秦汉时关中音有不小差异了。

以上是“中古音”阶段。又,中晚唐时,应该已经可以算作“近古音”的早期。

北宋时建都汴京,但是宋初作《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作为官方标准音字典。那还是以唐代的《切韵》、《唐韵》为基础,变化不大。当然这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了。南宋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迫使汉族南迁,把汴洛音带到南方,南宋编写的《集韵》就和《广韵》很是不同。这一语音也在和南方的方言融合,比如临安的语音因处于吴语包围下,变化很大。倒是江淮之间的音保留得比较纯正些。
至于北方,金、元的统治之下,再次受到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女真语和蒙古语同属于这个语系),语音也有变化。元周德清著《中原音韵》,也是即本于北宋汴洛音的流传,又有所变化。至于到底是什么地方的音系,传统一般说是元大都音系,但是也有争论,可能倒真的是比较抽象的“普通话读音字典”一类。不过本来金元那个北京城,在当时就是新建,四方汉族移民涌入后进行交流也好,少数民族权贵说用“规范汉语”也好,应该不免是以这类韵书为标准。(老实说,其实各少数民族及各少数民族部落间语言差异往往很大,所以当时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凡聚会处诸国人言语不通,则各以汉语为证,方能辨之”。现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很类似)
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元代是对国家应该推行什么样的汉语普通话最不关心的朝代,它宣布的“国语”是蒙古语,而《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方音,在当时应该没能进入“大雅之堂”,成为大家公认的正音标准。
明代最初,把南京话当作官话基础音系,这一方言就是南宋时那个“北宋汴洛音保留得比较纯正的江淮方言”的后裔。朱元璋时诏修《洪武正韵》,虽然很快呢明朝迁都北京,但是正音标准却没变。所以当时的记录说,倒是南京话语音最“正”了。而且实际上明代虽说是建都北京,同时也把大量移民从江淮又迁回了北京,也就把这种“正音”带了回去(当然还是比宋代变了不少了)。
清代满族入关,重新带来满语的影响,而且时代变化,语言总是要变的。渐渐的当时北京话和南京话已经有不小差异了,到清代中叶,就有了新的正音争论。后来,这新一代的北京话,就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之基础音系的最近源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1 05: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88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