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仇雠于2005-05-30, 19:33:45发表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29, 21:02:42发表
东海兄说得有道理,不过我想说明的就是一点, 诸葛亮并非想做一隐士, 而是未具体考虑到出仕这个方面.
也就是说, 诸葛亮是自比管乐了, 可他有没有自主去做堪比管乐的事情呢?~ 好象在遇刘备之前. 诸葛亮不曾主动做过些什么.
是否一定要出山才能做些什么?
西周姜尚为何要年近八旬才出山助文王一统天下,为何不早出山?
另外,诸葛亮在对刘备完全了解之前怎么能轻易出山?如果刘备与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同,或为人不是如传闻所言的话,出山的结果可想而知。否则他可能真的会象庞山民一样隐居,终生不仕。留给子孙安宁,而不是官场的尔谀我诈也没什么不好。就因为刘备在新野八年,有机会听取百姓对刘备的评价,从而决定是否出山,这对刘备也是一种考验。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臣松之以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於馀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於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