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讨论?,炎黄春秋,轩辕史话,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讨论?, 从原帖中分离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8 15: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08, 13:51:21发表
呵呵,该说的都说了,什么叫正剧,不想磨嘴皮子了

请问什么叫正剧啊?总要给个概念给我吧
还有就是请你说出一部真正的正剧给我看看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0 15: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0, 14:13:35发表
呵呵,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之冠冕,是信史的代表,可信度方面无庸置疑。

耐心等了几天,看来马大人是对什么叫正剧和推荐一部正剧不想多说了。呵呵~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之冠冕,是信史的代表是不错,但也是有BUG的,如吃燕子蛋就能生子,总不能因这些就说他不是正史吧。
另外在随便说说:
战联那边的人就可爱多了,同样是挑刺,人家坦然直说是乐趣或炫耀,看电视之余在看他们的帖子倒也是乐趣多多。不像某些人非要拉上捍卫正剧的大义名号,让人倒胃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1 00: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0, 22:04:24发表
你大概眼睛有问题吧,我前面引了几篇帖子,告诉你什么叫正剧,为什么不去看?  

眼睛是有点问题,脑筋也有点不灵光。成千上万字的,看的我头昏眼花。但还是对“历史正剧”没什么概念啊。你就大人有大量,精简点告诉我吧。有了概念才好说话呀。哦,对了,我的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后面还有跟着一个“推荐一部正剧”小要求,希望能看看正剧和这部戏说的“汉武大帝”有什么不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1 00: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1, 0:34:21发表
什么叫历史剧?基本表现真实历史的戏剧,就叫历史剧。…………故在定义中加上了“基本”一词。即历史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这是对历史剧的起码要求。

至于正剧,推荐《天与地》。

谢谢啦,不过按你引的这段看,此文的作者也认为“《雍正王朝》就不错”。不过“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相比好象也不见的比它高明吧?(恩,个人感觉)
哦,你说的天与地好象是一部电影。而且还是传记片?http://www.d9com.com/hb/movie-2064.htm
不会是我弄错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2 05: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1, 0:59:00发表
还是新战国联盟有同志,我到那边去凑热闹好了,呵呵。

日本战国影片《天与地》,讲述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川中岛合战的。

日剧啊,真是麻烦啊,日史我只停留在知道一些人的名字上,哎~
不过楼上有人说了,“<天与地> 本来日本也没有个信史 自然乱”看来也是“正”极有限

另外倭国嘛,按常识当时倭国的人也不过是1米5几的小猴,不知道剧里的人是不是都高大威猛的说。
还有啊。据说那个剧的战争场面那个宏大呀,啧啧~满山遍野的小兵都能穿上自家统一的盔甲,还有长矛,腰上挂着武士刀。好象和历史上拎着竹枪,带着斗笠的小兵有不小的差别。

哦,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天与地好象是个电影来的。这和连续剧好象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2 05: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1, 22:03:58发表
<汉武大帝>既然在下面写着
根据<汉书>  <史记>改编   …………逃命的镜头..)和制作者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人学习的  我们中国有那么好的信史却以"改编"的说法肆意的犯着低级的错误  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成吉思汗我也听很多人说不错,但是因为个人对它有一定程度的恶感,所以不想看。

汉武大帝的服饰装扮据说是按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作的。也算是严谨的吧。说实在的,我到现在还没发现有哪部戏的历史氛围比汉武大帝这部戏要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4 18: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2, 8:40:46发表
光是服饰严谨也总不能说此剧严谨到什么程度吧
说实话   连我这样的…………书房"就不说了............
一个电视剧   光靠制作者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是不行的

小姐,天与地里的演员表情很和你心意就赞制“作者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人学习的”反倒汉武大帝的道具考究严谨就不当一回事,这双重标准也太明显了吧。
喏喏声又不知道哪里像清宫戏了,实在是搞不明白。
这个电视剧,只怕不光靠制作者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起码我知道有很多人 对他是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另天与地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马大人回答在下的历史正剧一说,在根据马大人的正剧的定义实在是无法认同你“忠实于原著 这就是正剧  要符合历史干什么?”这一说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4 18: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2, 21:54:44发表
这里不是炎黄春秋吗,不是讨论历史的地方,为什么追求历史…………部真实的历史正剧?至于正剧的定义,麻烦自己再看清楚。没说不准虚构,至少不要到处都是硬伤啊。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汗一个,越说越伟大了,这里倒是炎黄春秋,不过我们说的怎么看都是在说戏剧吧。
还有请马大人还是说一说自己的正剧定义吧 ,按你引的那段的作者自己也认为“《雍正王朝》就不错”。而按你自己的标准,我无法想象你能认同《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一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5 03: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4, 18:26:25发表
汉武大帝有多少错误?虽然最近新战国联盟上不去,但是硬伤指引贴已经贴出了七页。
[URL=http://www.newtenka.…………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战联啊,是个好地方。不过他们在怎么挑刺,也没几个人会否定汉武大帝是历史正剧一说。本来嘛,挑刺就挑刺,炫耀就炫耀。干嘛要拉上什么大义名分来倒人胃口。所以我在前面的帖子才会说“战联那边的人就可爱多了,同样是挑刺,人家坦然直说是乐趣或炫耀,看电视之余在看他们的帖子倒也是乐趣多多”

还有你下面说的历史正剧的含义,我实在看不出和你转的《关于历史剧的答问》里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在提醒一下,此篇文章的作者也认为《雍正王朝》是很不错的历史正剧,莫非你也是如此认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5 03: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4, 21:41:06发表
我可没有说什么双重标准  是您自己硬往上面靠的
实质上  严谨就是严谨  硬伤…………御书房”“御膳房”“折子”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台词从何而来?这纯粹就是暴殄天物之举

你的帖子比较难读懂的说  
这么说吧。一个人哪怕话说的在怎么差,他还是个人,可是一只鹦鹉那怕它的话说的在好,也不能称它为人。这是一个主次的问题。不然,按你的说法。我岂不是也能说福星小子的动画片也是一部正剧?福星小子(动画版)首先有高桥留美子的漫画在那里  在充分尊重漫画的层次上加以适当的渲染和改编  再说日本没有严谨的历史观 自然取舍空间比较自由 至少片子里面没有把拉姆念成立母这样的低级错误   (近来下载这套漫画看,真是怀念的说)
你可能没有说什么双重标准,不过你的言行都很像是在搞双重标准。
还有我说不像清宫戏是指喏喏声不知道哪里像清宫戏,偷换概念不是一个好作风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6 00: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5, 11:44:09发表
正剧的定义就是重大的历史人物、时间、事件不能改变,作为铺垫的次要人物和事件允许改编。

军臣单于的弟弟伊稚斜单于做了他的儿子,………………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过一本正剧,戏说剧倒是不少,估计大多数人都不想看古装偶像剧了吧?

早说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过一本正剧嘛,我和你拉扯了那么多帖,无非也是想知道你是不是在想这一点。结合以上你的言论,不难看出你只是人为的把历史正剧提高到一个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高度,然后在把汉武大帝批的一塌糊涂。这种作风常见的很,像是先把诸葛亮提高到能撒豆成兵的高度后在去批他……
至于动机是什么倒难说的很,可能是想炫耀,可能是恨铁不成钢,也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说错话后下不了台,为了面子而战……

还有啊,按你的要求,别说现在了,哪怕在可以遇见的未来,都不可能出现能符合你历史正剧这个要求的戏剧。

好了,既然解决了一些疑问,那么可以来说你所说的“硬伤”了。既然要挑嘛,那就不要玩弄双重标准。应该把目光放大点,西汉时期的人能说话时是用北京话说的?这个BUG要怎么解决?宫里各地的人都有,除了正式场合外,总不可能总是用官话而不用家乡话吧?这些要怎么解决?好了,这些大的地方不说了,反正我是知道别说你了,就是整个考古界也不能解决。

就说几个你能帮我解惑的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卧薪尝胆”按你的标准,在当时应该怎么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6 00: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5, 11:57:34发表
您的逻辑实在是强
海音寺的剧本和小说  都是属于历史小说的范畴
照此改编为什……是汉武帝来个“我佛慈悲”  您也忙不迭的叫好   说不是硬伤  ?
我看双重标准这样的手法  应该归于阁下才是

你谦虚了。我哪里敢说这逻辑是我的啊。明明就是按你的逻辑(忠实于原著 这就是正剧  要符合历史干什么)说的嘛。当然了,我想你也觉的很荒谬,我也一样。不过在换成龙狼传、横山光辉三国志是不是就能让你舒服一点?在换成N年前的央视三国演义你就能完全认同?你倒试试把三国演义说成是历史正剧看看有什么人会认同。

关于喏喏声,感觉你就纯粹是在没事找茬了,而且还说的不清不楚,“诺诺”和“嗻嗻”怎么是一个模式嘛了?是不是要按你的习惯说是“是”“遵命”等?

关于衣服等。http://www.0575.gov.cn/list.asp?unid=609
我没找到多少,有兴趣自己在去找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7 03: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6, 1:11:58发表
[呵呵,《三国演义》的制作很是严谨,不过他是依据历史小说拍摄的,倘若导演有心拍,未必不能成为正剧。…………问题,那是不用说了,凡是在CCTV播出的电视剧,必须是普通话,除了英文台。

怎么突然说三国演义了?这部戏是很经典的说。除了那万恶的群众演员,不过这个在电视剧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是没办法解决。。。
王美人出身市井,怎么就不能说文言典故?卧薪尝胆你不是说是伊稚斜对中行说说的吗?又有什么问题啦?不过我也不是想问这个来的。按你一开始的意思应该是说这些词不合时宜,所以请教马大侠,换你你要怎么说?望能帮小弟解惑。

至于口音的问题,那是不用说了,凡是在CCTV播出的电视剧,必须是普通话,除了英文台。 这个说辞有点逆天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7 03:0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6, 11:31:26发表
那您现说   “诺”是什么模式吧
我只是感觉是“嗻”的克…………画作品改编为电视剧  我愿意称作是历史正剧  
奥特曼改编也称作正剧?那是你的观点   偷换概念您还没有到家
至于  汉朝妇女的服饰  可以自己去参考天涯的一个帖子   有发式的贴图

看了你的帖子,更加坚定了我认为的你现在是在没事找茬,恩,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辩论而辩论吧 。而且文理不顺,让人阅读困难。希望你发贴前看看你以前的帖子和现在的帖子相差有多大。还有发贴前把文理理顺了,要不我要花好多时间去想你究竟想说些什么。

好了入正题。你关于正剧的概念可以说是惊人的逆天了。既然汉武因一些语言的BUG被你说的一塌糊涂,进而变成一部垃圾戏说剧。那像天与地这种满是硬伤的戏剧反倒成了正剧,实在是不的不对你写一个服字。如果说因为“没有严谨的正史”就可以乱拍一气后说是正剧,那要是我们来拍一部信史前的戏剧,岂不是可以天马行空,满天神佛的拍一翻。然后大言不惭的说这是一部历史正剧。反正信史前的东西别说没有严谨的正史了,连记载的字都没有一个。说到这,突然想到一个逆天的情景。若一天你去一个结巴家,看见他家的鹦鹉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话,然后走过去指着那结巴对着鹦鹉说:帅哥,那是你养的鹦鹉呀,怎么连话都说不好。

关于在您的词汇里面, “正剧”就代表着“历史正剧”这点,我在引和历史没有任何关系的福星漫画时就很小心的把历史二字去掉,反倒是你说的“忠实于原著 这就是正剧  要符合历史干什么?”结合文章来看,很容易让人误会“正剧”就代表着“历史正剧”在后来看了你说的“要是安彦良和的漫画作品改编为电视剧 我愿意称作是历史正剧”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和你谈论某某是否是历史正剧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中国的二十五史的观点,不可以任意的让人玩弄,涂脂抹粉,这点相信没人会反对。但是你给我的印象是只要是外国的历史都是婊子,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任意的让人玩弄,涂脂抹粉。需知道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为后人的小说而改变,就像中国的三国演义在出名,也不会把它列入正史里去。

还有硬伤应该是指像马镫等,语言上的错误应该归于毛病,看你几帖都拿一些语言错误出来说,我就在想了,小姐你当初看天与地是看什么版本的。莫非这电影还是中文发音?又或是你是日语达人?要知道日韩说话时好象还分什么敬语什么的。你又怎么能确定片子里面没有把上杉念成上衫这样的低级错误 

汉武大帝上面写着“根据<汉书》《史记》改编”我也没有看出那点带着对这两部史书的尊重出来这点我存疑,看了你那么多贴,找不到你指出了哪里不尊重汉书史记,反倒我看了电视后觉的他拍的基本上和史料没什么大出入,历史人物也没有大差别。

在来说诺这个字,你后面和别人拉扯了几贴,感觉都是水贴。想来现在大家的家里都有字典吧,只要查一下不就可以了吗。这个字的意思不是有答应的声音吗?用于此剧有什么不妥了?还有答应一词也有应声回答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同意。如喊了几声,没人答应。那您现说  “诺”是什么模式吧这个是什么意思?模式是什么?好象是你使用这个词的吧。有问必答哪怕是在现在全世界都是一种礼仪。你要是在公司你老板叫你做事你怎么也要回答一下在走开吧。有什么不妥?还有有时间可以在去查查改编创作等词的意思。

汉朝妇女的服饰我给你的是西汉初期马王汉墓的资料,里面的那个图片是考古专家根据出土文物还原的,应该也算是名声在外吧。你爱信不信,随便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7 03: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6, 17:39:54发表
汉朝人梳"日本头" 众专家给《汉武大帝》挑错

来源:京华时报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剧剧评中心 张国涛

司马迁宫刑后长长须这点不是有去势未尽一说吗?我觉的解释的过去。而且古人以须为美,他自己弄假的粘上去也可以呀。

汉朝妇女梳“日本头” 这个在搜狐被人批死啦。我在想,要是在过几年日本经济好了起来,不知道会不会国人看电视时说,这个人黑头发黄皮肤。真像日本人。  

《汉武大帝》剧名欠妥好象在上面的帖子就有解释啦。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点严重同意。如在第12页你的帖子里的图片。汉武大帝的平均分高达94。1。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02: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7, 11:32:03发表
你知道安彦良和是何许人也嘛?
他的《大国主》 《王道之狗》改编的话  那个不能叫做历史正剧?
与正史基本没有出入?………………级完全可以对下级说“诺”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  而要使用“谨诺”或者连声言“诺”  语法我说的够清楚了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

随便你啦,横山光辉三国志,三国演义你都可以说成正剧。在什么是正剧这点上我不想在和你嚼舌了。反正就是鸡同鸭讲。就是有点想不明白,按你的标准,汉武怎么就不能是正剧。

      请问小姐读过史记等书吗?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找书里记载的和戏里有什么地方不同。我认识的人里看了这剧的都说基本是照史记等演的。你若是不同意,就请指出来吧。我洗耳恭听(不过希望说详细点,因为我这几天都没看电视)。还有九品中正,马镫等是硬伤,我没否认,希望你不要硬往我头上套套子。另说一下,有时间去查查基本的意思。像这种你法螺里面的“严谨”?这就叫没有硬伤乱下套子的话我以后不打算回答。
      观兵细柳营,鸣镝这两件事我有时间会和马忠讨教的。和你说估计后来要演变成垃圾贴。在这也希望你去查查改编,创作等词的意思。至于封禅等词的读音错误应归于毛病,算不上是硬伤。

      日史我说了,只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别乱给我下套子。至于天与地的硬伤,前面的网友就说了不少,自己看看就知道了,其中真田信凡 的帖子里说了你去看看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竟怎莫说!那里说得有違歷史的地方多得是,令我发笑!你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看看。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为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
     又见太室与大隗等列领群峰而来,屹不得进,蹭蹬却倚,三十六峤若立指焉。而近比左手,烟云草树,浓淡覆露,各尽其态。平视之,令人意远,超超然若万里之鹤也。予曰:‘可树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退而有言曰:“假吾令不德,主未闻惠... (唐/陈宽/颍亭记)

     上面三条有臣对王、子对父、民对臣三种情况,不知道算不算是下级对上级呢?当然了,书我是列出来了,爱信不信还是随便你。至于语文方面你觉的我有地方不行想帮我补习,我也是欢迎的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02: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7, 12:48:56发表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我教你,秦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才设立太学和郡国学,一个出身市井,已经结婚生子的女人还能求学?
…………易姓,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人尽极以营其生,至於气力屈竭也。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於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佔々,冠固何当?”

本来我也觉的简单,不过被你一说又复杂起来了。秦焚书坑儒好象到了你这就严重到造成了文化断代。有这么夸张吗?一个出身市井的人不一定要去学院才能求学。大可找亲戚什么的学习。在说了,一个市井泼妇能被召进宫?退一步说,就算进宫前是个市井泼妇,进宫后还不大把机会学习。

中行说与汉使的几段对话非常有名,但也不用引出来呀,小弟史记也看过几遍。如果你要计较匈奴单于不习文,讲典故不能懂,那我还要计较怎么不说匈奴话呢。

厄,不和你扯这个了。本来是想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卧薪尝胆”在当时的环境按你的要求要怎么说?又或者马大侠现在不认为那个时候出现这些词是不合时宜了吗?或是请给个答复,好继续下一个话题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02: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7, 12:22:46发表
呵呵,看来你的高中语文课学得不怎么样,什么叫做背景?

《汉武大帝》张冠李戴的事情还少了?丫的,改名叫《汉武演义》还差不多。

哪里有记载了伊邪稚是军臣的儿子,于单的哥哥?哪里又记载他发明了鸣镝?

请教一下,什么叫背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22: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8, 8:54:39发表
你大可以把前面网友的帖子列出来
我一条一条地反驳啊
为什么武田…………问题就不用说了  有些没有大问题或者显示条件不允许的地方我们自然不会吹毛求疵的  但是有些地方胡导既然做了出来  就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

所以不怕不懂 就怕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活活~小姐,我不怎么喜欢用挖苦讽刺的话不代表我不会用。只是不想用而已。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我已经多次表明关于日史小弟只是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这个怪异的结论?望告之。
至少片子里面没有把上杉念成上衫这样的低级错误 小弟斗胆问一个,你为何敢如此信誓旦旦的说这句话?莫非你的日语水平十分了的?若是请告之,以后小弟有不懂的地方好像你请教。
说实话 古文 您还不够班 同样也是出这小姐之口吧?这点后面在论。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最后还是给你个忠告“自己不够班的东西 就不要急着和人叫板”
都是你说的吧?我实在想不明白一个说出这些话的人居然还有脸面反过来说小弟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这十二个字我想小姐你还是自己留着自己用吧。
关于日剧的硬伤什么的,我说了,本贴的前面就有人说了。你自己懒不想去翻那是你个人的事,我没义务帮你找出来给你看。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这话是你说的吧。小弟辛辛苦苦列了几个例子出来,请问你过目了吗?里面哪一个不是下级对上级了?哪一个又不是古时候的事例了?看你这样的态度,很多地方和你说下去基本都要变垃圾贴,所以我决定今后和你的帖子也不用说什么有质量的东西了。纯粹为了狡辩而狡辩就可以了,省的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想“硬性给人套套子”地美誉应该归于阁下才是 活活~我关于这点倒不好意思引你的话了,怕太多弄的此贴太长,自己去看看你以前的帖子吧。

马镫怎么说也不能说是小问题,硬伤就是硬伤,不过因为现在的条件限制不能解决。但没人会去否定这是个硬伤,我也从来没说过此剧里没有一个硬伤之类的话。更不要说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这种话了。

至于您认为“基本符合史记”也好 “基本符合史实”也好 不是您和您朋友说了算 也不是我们说了算 我想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难得你这话我能同意。感动的说。但是既然你不同意基本符合史记这点,那就说说哪里有问题。好讨论一下呀。只是希望你在说之前能做点功课,免的又是一个没质量的东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23: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3:22:20发表
呵呵,我闻“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未闻“孝景王皇后好儒术”,请兄赐教。

我刚才已经说了,中行说对匈奴单于只能说浅显易懂的语言。王皇后不学无术,自然也说不出来什么典故。

呵呵~别说好老子了,就是把诸子百家都好了。也说不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话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卧薪尝胆”在当时的环境按你的要求要怎么说?又或者马大侠现在不认为那个时候出现这些词是不合时宜了吗?我在问一次吧,要是不答,我就当你默认这些不合时宜的词出现是件小事,不用在怎么去追究了。那么这话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看看秦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才设立太学和郡国学,一个出身市井,已经结婚生子的女人还能求学?,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些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看你老经常笑人文言文不行,请教一下,上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马兄未闻“孝景王皇后好儒术”,同样我也未闻“孝景王皇后不学无术”。望马兄告之出处。
中行说对匈奴单于只能说浅显易懂的语言这点你若是要计较,怎么不先计较匈奴单于能不能听懂汉语呢?戏里的中行说说话是说给我们听的,又不是对千年前的匈奴单于所说,好什么好计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23: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3:27:22发表
背景:①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②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如“时代背景”、“政治背景”。
③后台,如“这个人有背景”。
④舞台背面的布景。

历史正剧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主要的历史事件必须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也就是说,整个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当然,一般的故事人物、次要的故事情节和陪衬的故事细节,可以虚构。不仅可以虚构,而且鼓励虚构。在这里,才能显示出编导的才华。
呵呵~马兄评说戏剧的准则真是一天一个样啊。

对了,看了马兄对背景的解释更加不明白了。诸葛借风,关羽过五关怎么叫背景?望解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0: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匈奴的始祖是夏后氏的后代,叫做淳维。这个不是匈奴传的第一句话吗?有什么不对吗?又或者是小弟的翻译错了?

在来说说倨坐,马兄自己不也引了刘邦传了吗?倨坐只是不礼貌,并不代表不存在,所以皇帝倨坐可以说他不礼貌,但不能说他不会倨坐。如同外交家上演讲时候挖鼻孔不雅,不代表着他在私底下不会在人前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2:2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9, 1:23:20发表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好深奥呀。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只是别人加到高祖身上的,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可没把他拿来当旗号。像我们不也自号炎黄子孙。不过你现在要造反总不能打着这个旗号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2: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9, 1:28:09发表
我看你语文学得很好嘛!~

关羽过五关的历史背景是官渡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背景是赤壁之战。

被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哈哈哈~在大汗一个,关于诸葛借风,关羽过五关怎么叫背景这个是我误会马兄了。
不过你的准则怎么一下是历史正剧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下子又是历史背景。好复杂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2: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9, 1:34:15发表
皇帝接见大臣都是在前殿,不是在后宫,那里只有席和放在前面的几,哪里有什么卧具了?

再则,刘邦是在下榻的地方接见郦食其,坐在床上所以才能踞坐。皇帝在正式场合接见大臣时,几放在席前面,如何能踞坐?

虽然西汉的皇帝节俭,但前殿只有席和放在前面的几,这也太寒酸了吧。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於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皇帝大概就像魏文侯一样踞坐吧  

如果你说的踞坐还包括箕踞,那就更简单啦。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3 04:5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74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