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贴】关于目录,目录学与古籍整理(作者:倪其心)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3 14: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版本学的历史,至少有二千多年了。它研究的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图籍著述的增多而日益丰富起来。那么,版本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简而言之,它是各种图籍的抄本、批校本、稿本和印本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细致地说,它是以印本的纸张、墨色、字体、刀法、藏章印记、款识题跋、刻印源流、行款版式、封面牌记、何者精善、古今真赝以及传抄情况等,作为研究对象的。

    为了对版本学的发展和“版本”一语的含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这里先谈谈“版本”一语的来源。

    “版本”一语的来源。是在印本书出现以后产生的。在印本出现以前,只有“本”的说法,“本”的使用,是从西汉开始的。《北齐书》卷四十五中说:“既欲刊定,必籍众本”。樊逊所谓:“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合中外书若干本,以先比较,然后杀青”可见“本”的使用,在刘向校书中秘已经开始了。证以李善注《文选。魏都赋》引《风俗通》云:刘向在《别录》中有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而他所籍的众本,有所谓中书、外书、太常书、太史书、臣某书等本。于此可知,“本”即一书的不同写本。“本”的命名之意,是说“杀青治竹所书,改治已定,略无讹字,上素之时,即就竹简缮写,以其为书之原本,故名之曰:“本”,其后,竹简即费,人但就书卷互相传录,于是“本”之名,遂由竹移到纸,而一切书皆可称本也。对于“本”的意义,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书之称本必有所因,《说文解字》云:“木下曰本”,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至宋,刻版大行,名义遂定。唐、五代后,镂版盛行,一书刻就,相率模印,与杀青上素之意颇相符合,故称之为:“版本”。

    版本一语,开始见于文献,就所知见,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没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对,故往往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摩印。从此以后,这个书籍刊刻雕版就开始多起来了,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至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有:曾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晋天福铜版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监中见行本、蜀大字旧本、蜀本重刊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俞韶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旧本、……等二十三本、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等语,着是“版本”一语见于较早的文献记录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版本“的内涵已经有了非雕版印本和雕印本的意义。如唐石刻本、晋天福铜版本。到了近代“版本”的含义就更为广泛起来了。它把非雕版的影印本、拓印本、铅印本、晒印本、钤印本、油印本等也包括在内了。

    谈到版本学的渊源,必然要涉及目录学的兴起。开始,版本学是作为目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和目录学同时产生的。对于目录学的建立,我国学者认为,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删诗、书之际。但主要认为目录学的正式建立,是在西汉成帝刘骜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诏校典中秘群书开始的。后来他儿子刘歆又继续为之,向、歆父子先后分别撰《别录》、《七略》它的体系才逐渐完备,目录学也就从此建立起来了。

    图书典籍是社会进步,科学文化发展的记录和总结。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促使图籍著述日益增多。

    在刘氏父子相继典校中秘群籍的时候,他们所收集的众本都是写本,今日版本所研究的一些内容,如纸张、墨色、字体、刀法、初刻、后印、翻刻、递修、装帧式样……等还没有出现。当时考订版本,在研究和整理上还不十分繁杂。但到印刷术发明以后,整理和研究文献工作就出现了纸、墨、字体、刻书序、跋、牌记、封面、藏章印记……等新问题。如果的不到确切的考订,就会给研究文献和整理工作造成困难。如果还象以往那样,把版本学的研究仍附于目录学的综合体系内,就难负起它所研究的丰富内容重任。所以版本版本学开始从作为目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说从一个附庸部分,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成为目录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目录学的体系位置,可以这样表示之:目录学分四个部分(1)提要学:源于刘向,每校一书,即为之叙录,其后总而为《别录》和刘歆《七略》中的辑录。(2)分类编目学:源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录》、《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别录》和《七略》虽已失传,但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记,还是可以看个大概的。(3)校勘学:校勘字句的脱漏讹谬,其源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国语。鲁语下》就记载了正考父用周太史藏本校订了《商颂》

  所存乐章的事。《公羊传。昭公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之误。西汉刘向校书,又有新的发展。(4)版本学:刘向校书,广搜众本,即《北齐书》所云:“即欲刊定”必籍众本。这方面较早的著作如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为开一书兼载数本的类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7 17: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4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