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钟会谋反是欲加之罪
性别:未知-离线 komishi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5
编号 295895
注册 2008-10-23


发表于 2013-10-6 18: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作者假设说的理据也有值得批驳的地方。

QUOTE:
这样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在策划谋反方面却显得十分弱智的,着实令人无法理解。
  首先,邓艾作为一方诸侯,不是钟会想除就能够除掉的,也不是想告发就能告发得了的。

邓艾不是说除掉就除掉的,按理说没错,但在是非之地就另说了。有网友议论,以官阶称,“征西将军邓艾”比“镇西将军钟会”官阶高。高与低,无所谓,就算高,也高不到哪儿去,钟会还是司马昭的“子房”呢。邓艾督陇右诸军事,钟会督关中诸军事,姑且2人平级而论吧。但邓艾被除掉的原因,不怪别人,就怪自己在关键时刻犯了政治错误,凭借司马昭“指授节度”{1},自己就“承制封拜”{2}。邓艾自己还觉得忠君爱国、无愧于心,不怕他人非议。
况且,如果说密奏的人只有钟会一人,作者还觉得“不是想告发就告发得了的”,那么,“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3}“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4},联名密奏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了,邓艾即便跳入黄河也洗不清。

QUOTE:
其次,如果真的钟会想要谋反,正确的做法应该以魏将中的老部下为核心进行,而不会去与蜀国降将结成联盟。

钟会有自己的心腹将领,但“无间道”这玩意儿是很缜密也很要命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钟会禁闭了征蜀护军胡烈等人,信用帐下督丘建留在身边,“会帐下督丘建本属胡烈,烈荐之文王,会请以自随,任爱之。”{5}但没想到胡烈是丘建的恩人,丘建通风报信与胡烈等人,终于事泄。
作者所言“以魏将中的老部下为核心进行”?我不知道作者所言的“老部下”所指是谁?如果是“钟会的心腹”,那么钟会也是这样做的,何必对之指责?如果是“曹魏宿将”,那么,我就怀疑作者脑子逻辑问题了,这些“曹魏宿将”是拥护朝廷的中坚分子,与他们共谋岂非饮鸩止渴,告诉他们钟会将要谋反?谋反之事,连帐下的人都得谨慎使用,何况“曹魏宿将”?
至于“与蜀国降将结成联盟”,钟会这样想,无可厚非。只有蜀人才愿意呆在蜀地,强留魏国人在蜀地,能得到他们拥护吗?目下魏军内部敌我不明,除了心腹以外谁都可能是敌人,唯有蜀人愿意留在家园或驱除鞑虏。因此蜀国降将和臣民是必须联盟的。如果有长远发展,还必须笼络土著士族呢。

QUOTE:
再次,如果钟会真的要调转枪口进攻曹魏,也应该派熟悉地理的魏军为先导,而不是派人生地不熟的蜀军去打前锋。

钟会的心腹将领也可以作为先导攻曹魏,但出汉中进攻曹魏不是首要的,借蜀军平内乱才是最重要的。
1.最紧要的是以心腹领军作为主力,秘密消灭魏军中的异己,团结投诚的,团结蜀汉降将与臣民,迅速平定内乱,稳定政局;
2.迅速派兵把守关隘险要,防止走漏消息,修筑防御工事以备不虞。特别提防驻扎汉中督诸军的贾充。
3.派人传信魏国朝廷,发布假信息,尽量拖延朝廷派兵的时间。
4.稳定政局后,派人东联孙权,才宣布废司马文王,“清君侧”等等。

只可惜,钟会连第一步都没有做好······
平内乱在蜀地,不借蜀军为向导怎么行?而“派熟悉地理的魏军为先导”打曹魏则是太长远的事情了。退一步讲,即便闭关割据川蜀也是可以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难道作者不懂吗?

QUOTE:
司马昭为什么平白无故要诬钟会谋反呢?······司马昭的话其实透漏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司马昭像所有君主和权臣一样对手握重兵的将军早就心怀忌惮,害怕部队谋反;另一层意思是,司马昭不怕钟会发动兵变的条件是寄托在钟会与西蜀通过战争达到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作者的说法自相矛盾。一说“害怕部队谋反”,一说“不怕钟会发动兵变”。可笑。
“文王曰:“卿忘前时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锺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6}
可见,司马昭并未污蔑钟会谋反,甚至还将心比心的质问进言的臣子。总的来说,钟会侍奉司马昭多年,司马昭派钟会出征,不能说完全信任,只能说用人不疑。或者勉强说,有人谋反,希望谋反的不是钟会你啊。
即便真有人谋反,根据司马昭的分析,以及自己安排的兵力布置和人事部署,司马昭也不惧任何入蜀的将军叛变,这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如果司马昭要钟会死,根本不需要污蔑,只需传召钟会回去就可以。但恰恰相反,“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7},恩宠有加。但谋反之密奏也是件大事儿,不辨真伪,到底有没有谋反?又是谁在谋反?并不知情。于是“奉天子西征,次于长安”“遣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汉中”{8}这一招是敲山震虎的试金石,效果立竿见影。

QUOTE:
至于出则同车,坐则同席的做法不但不能说钟会与姜维的关系多好,而恰恰说明钟会对姜维是不放心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可见钟会对姜维的杀机

如果对姜维抱着敌视态度、出于监视姜维的目的,“同车同席”是不明智的做法。
1.“同车同席”的持续时间短,不如派人日夜监视的效果好
2.试问有谁会经常放着一个敌人贴身的?比方说美国国安局监视全球范围内的恐怖分子,但敢随身带着可疑的穆斯林分子进入局内监视吗?钟会拿位高权重的自己不当一回事,你信吗?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邓艾传》
{2}《晋书•卫瓘传》
{3}《三国志•邓艾传》
{4}《晋书•卫瓘传》
{5}《三国志•钟会传》
{6}《三国志•钟会传》
{7}《三国志•钟会传》
{8}《晋书•帝纪•文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omishi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5
编号 295895
注册 2008-10-23


发表于 2013-10-6 18: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钟会的爹爹功成名就、显赫三朝。出身于贵族钟家、堪称司马昭“子房”、无上恩宠集于一身的钟会,嫉妒邓艾奇计先克成都的不世之功,巧妙利用忠臣邓艾在关键时刻的政治错误,与监军卫瓘等人一同密奏司马昭,并令卫瓘部属缉拿邓艾所部,造成2人火拼,而钟会自己据有灭蜀全功以及平邓艾作乱之功。

    先前,钟会多年侍奉司马昭,作为司马昭的参谋,自然知道司马昭的政治手腕和不见得光的肮脏手段,尤其是成济刺杀魏帝一事,司马昭卸磨杀驴的惯用伎俩使用得炉火纯青、毫无破绽,还获得政治上的加封。钟会那么精明的人,自然知道领军在外、功高震主之事,而且密奏的乱事消息一旦到了主子那里,估计主子是谁都会怀疑,何况自己是领军灭蜀的镇西将军呢?但密奏邓艾谋反的事情已经做了,就得继续干下去。所以,能够功成名就凯旋长安的,注定不会是邓艾、卫瓘等,只能是自己一人。

    司马昭倒是胸有成竹的。他既不疑钟会谋反,也不担心任何入蜀的将军谋反,一切尽在掌握。既然有谋反的密奏到来,随着自己到了长安坐镇,一切都会清楚的。于是统军十万驻军长安。另派心腹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汉中。

    钟会此时慌了,没想到主子真的要卸磨杀驴,不然怎么会驻军10万在长安观望?还派贾充持节来汉中督诸军?钟会自己掌握的军队数倍于邓艾部,更别说卫瓘的人了,要拿下他们易如反掌。主子只需静候佳音,何必率大军前来?个中玄机,不言而喻。幸亏自己入蜀秋毫无犯,颇得人心,还礼遇姜维等不少蜀汉臣民,或许可以一用。钟会遂真的反了。

    万万没想到,监军卫瓘也不是省油的灯,心里有数,矫诏征用邓艾部属,迅速拿下邓艾父子,又和其他入蜀的将军取得联系。表面上顺从钟会,隐而不发,巧妙与钟会多番周旋,绞尽脑汁在刀光剑影中自保,广泛于军中声言钟会谋反,剿杀之。而同时为避免邓艾平反,暴露自己曾经诬告,于是将计就计,杀了邓艾父子。自己就算不能全据灭蜀之功,亦可自圆其说,安然凯旋受封。一场云谲波诡、暗藏腥风血雨的政变阴谋就此落幕。


    以上,只是非常简要的讲讲钟会谋反的历程。主要想表明,钟会谋反是事实,但并非蓄谋已久。由最初的争权争功心态,发展到忌惮主子对己不利。也许是因为司马昭忽略了自己的政治手腕对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忽视了长安驻军十万,以及派贾充持节驻汉中督诸军对钟会产生的沉重心理负担;又或许是钟会耍弄了一番争权夺利阴谋后心不自安,错误的对主子长安驻军十万以及派贾充持节驻汉中督诸军的政治手段过于敏感,一失足成千古恨。无论怎样,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钟会谋反细节可由《晋书•卫瓘传》以及《三国志•钟会传》得知。限于个人能力问题,可能我自己写帖的准确性,与史籍所记有出入。但“钟会谋反是欲加之罪”一说,都是假设。“假设说”的作者也许会说,既然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那么无论《晋书》《三国志》都是欲加之罪的官方合理化。然而,官方是否合理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谁或有何物能证明作者的假设之说合理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30 00: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25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