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CCTV-10的6集纪录片《武侯春秋》各位看了没?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CCTV-10的6集纪录片《武侯春秋》各位看了没?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1
发表于 2005-10-13 12: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CCTV-10台21:00首播,14:43重播
配乐居然是用的“花木兰”的音乐……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2
发表于 2005-10-14 15: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今天看了讲诸葛南征的一集,感觉挺不错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3
发表于 2005-10-14 15: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侯春秋》共有6集,依照时间顺序讲述诸葛亮的一生,用观众所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引子,用史料记载和当今史学界对诸葛亮的研究成果来诠释人物,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此外,该系列片通过实地考证,还将为大家展示一些有关诸葛亮的鲜为人知的发现:
1.东汉末年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诸葛亮有着怎样的食物结构?这一切信息来源于诸葛亮的家乡——山东临沂的画像石,它们被称为“古人留下的照片”。
2.“羽扇纶巾”被认为是诸葛亮的标准形象,当年的他实际上是什么样子?
3.在三顾茅庐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支军队,而是在今天湖南衡阳一带当“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4.诸葛亮辅佐的刘禅幸亏是一位昏君,不然,诸葛亮很可能会像清代的鳌拜一样身名俱毁。
5.诸葛亮在“七擒孟获”时陷入了可怕的游击战争,其实“七擒孟获”只是个虚构和传说。
6.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有一支奇怪的特种部队,他们在战斗中运用一种特殊的车阵和能连续射击的武器——连弩。
7.街亭这个古代关隘看似一马平川,其实它却暗藏玄机。
8.“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今,有人将它仿制了出来。
9.诸葛亮至今仍有子孙居住在浙江兰溪,后世中,他们大都默默无闻,很少有人出来做官,据说是因为家族中有着神秘的家训。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4
发表于 2005-10-14 15: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探索·发现》之"武侯春秋"(1)一位天才的生长经历
(2005-10-09 04:20:58)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千古颂扬,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古往今来,史学家对于诸葛亮的各种评价一直争论不休,此起彼伏。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回顾诸葛亮的一生,把《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史书记载和当今史学界对诸葛亮的研究交织在一起,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
对于大名人的故乡,中国人总爱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一番。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故乡,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阳都是个古地名,大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这一带方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这是沂南县一个东汉末年的墓葬。墓主人与诸葛亮是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的老乡。按照汉代的礼制,当时的石匠们在墓穴四周的石墙上刻下了众多的画像。画像石大量描绘了歌舞宴饮、狩猎骑射、社交出行等贵族生活场景。不过,石匠们也没有忘记描绘出社会中下层的人们。这些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大致构成了诸葛亮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们对于厨房特别有兴趣,他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厨房里的一切。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这里确实物产丰富,家畜家禽应有尽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着万顷良田。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知书达理。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当然,哺育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环境。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
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学识,也有名士的眼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术和刘表。
史书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
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及人臣。
由此可见,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在沂南县诸葛亮雕像的背后,有一组关于他的浮雕画像,其中一幅表现的是他幼年时的幸福时光。实际上,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兄妹几个只好投靠叔叔诸葛玄。这时,诸葛玄早年的一位朋友发迹了,他就是大军阀袁术。袁术此时已经占据今天安徽江苏和江西一带的地盘。为了继续扩大地盘,他任命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豫章在今天江西南昌一带。
诸葛玄对这一任命很有兴趣。他马上就带着一家人去豫章赴任。
诸葛玄一行向豫章进发,一场厄运正等待着他们。
《三国志》上说:诸葛玄到任以后,朝廷不承认袁术的任命,另派一个名叫朱皓的人来做豫章太守。无奈之下,诸葛玄只好去荆州投奔好朋友刘表。而与《三国志》同时代的《献帝春秋》上则说:诸葛玄并没有去荆州,而是被朱皓围困在城中。后来,豫章城里的民众叛乱,杀了诸葛玄。
目前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可能诸葛玄的确死于民众的叛乱。然而在此之前,诸葛玄可能已将诸葛亮兄弟姐妹几个托人送到了好友荆州刘表那里。因此他们没有死于战乱。否则,中国历史上就绝不会有诸葛亮这样一位伟人了。
感谢历史并没有使这位伟人少年夭折,他们姐弟几个好不容易辗转到了荆州,叔叔的好朋友刘表果然是热情接待。
诸葛亮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当时,荆州地跨今天河南南阳、湖北、湖南等大片区域,首府在襄阳。刘表是这里的军政首脑。他对诸葛亮姐弟几个一直照顾得很好。在那种战乱年代,对诸葛亮这样一群孤儿来说,这是极为幸运的。更值得欣慰的是,荆州不但是一块安定富足的土地,而且是当时全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
诸葛亮就曾经在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就读,在这里,他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几年后,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那么诸葛亮在隐居期间究竟读了一些什么书呢?这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学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换句话说,千古奇才诸葛亮的学问都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在他后来上表给蜀汉朝廷的诸多公文中,诸葛亮经常引用儒家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诗》、《书》、《礼记》、《春秋》等。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在他后来所写的军事著作中,很多见解就是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转化而来的。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还读过道家的书,他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读老子的著作后自己的一番体会。诸葛亮还读过很多历史著作,在他后来的一些论述中,大量地引用了《史记》、《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知识。当然,所有这些书不一定全部都是在隆中读的,但在隆中,他的确博览群书,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
这时南阳武侯祠里的一组泥塑,展示的是诸葛亮与朋友们会见时的情景。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古论今,关注社会,洞察天下大势。
在诸葛亮四处交游的同时,他的家庭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据襄阳地区的地方志记载,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幅表现诸葛亮拜师的壁画。因为亲戚关系,诸葛亮经常拜访庞德公,每次去他都恭恭敬敬地向这位长者行跪拜之礼。久而久之,庞德公就发现,这位年轻人不仅有礼貌,还有常人所没有的聪慧与涵养。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于是就同意作为诸葛亮的老师,把自己平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
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当时,学者们讲究对古代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搞得很复杂、很繁琐,而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则毫无用处。司马徽则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这种治学方法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读书是“独观其大略”,也就是看个大概。这绝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名师的指点下,诸葛亮读书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诸葛亮选择一位丑女为妻,不仅在当时被传为笑谈,就是到今天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诸葛亮结交过一位很特别的朋友,名叫黄承彦。他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组木版画展示了这桩著名的婚姻。这就是黄承彦的女儿,名叫“黄月英”。
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
结婚后,诸葛亮突然发现岳父一家的社会关系很复杂。岳父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现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鉴于黄承彦家的家族背景,很多人猜测,诸葛亮是否为了投靠权贵而拿自己的婚姻作了一场交易呢?
《三国志》上说,诸葛亮躬耕陇亩期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著名的宰相,在他的辅佐下齐国登上了霸主的位置。乐毅是燕国名将,率军攻下齐国70余城。两人都是功勋盖世的国家栋梁。诸葛亮拿自己于他们相比,说明他志向高远,决不会满足于通过裙带关系在荆州小打小闹。事实也证明,他后来并没有依附刘表在荆州谋得一官半职。而是继续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
不过,有了黄承彦这层关系,诸葛亮与荆州政界和军界人士的接触就更进一步了。通过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诸葛亮能够更迅速地了解时局的发展、朝廷和诸侯等各类人物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各政治集团内幕活动等情报信息。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之后而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思想。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5
发表于 2005-10-14 15: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五月正值草木旺盛之际,且南中属热带雨林气候,怎么能是不毛之地呢,
缅甸英文是Burma,谐音就是“不毛”,所以出师表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五月渡过泸水,来到缅甸境内。”
今天看到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6
发表于 2005-10-20 17: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百度贴吧看到有人自称这部纪录片的编导
http://post.baidu.com/f?z=49508548&ct=3355...%F0%C1%C1&pn=50
我是《武侯春秋》这部纪录片的编导罗巍。看了各位网友对拙作有如此多的感言非常感动。平心而论,我们台的纪录片节目向来不重视宣传和预告,所以很多网友在上周五看完本片第五集《北伐中的特种作战》之后还在星期六等着看第六集。其实,第六集是在昨天周一播出的。因为我们栏目只在每周的周一至周五播出,而周六周日则没有节目。
不知朋友们有没有兴趣听我说说与节目有关的一些情况。
2003年4月,我制作完成了一部反映滇缅抗战的纪录片《滇缅公路》(本片七集,当月播出,今年九月又在我们《探索发现》栏目改名《喋血远征》之后播出。)之后,游历四川。五月的一天,在成都的武侯祠,我站在偶像面前心潮澎湃。和大家一样,我从始至今也非常崇拜诸葛亮。在武侯祠,我与几位研究武侯的专家聊了很多。过去,我也知道历史上没有空城计、借东风之类的故事,但同很多非历史专业的人士一样,我基本上一直拿《三国演义》当历史书来读。经过那次聊天之后,学者们的一番话令我非常惊奇,历史上怎么会没有舌战群儒、草船借鉴、三气周瑜、华容道、智取江陵,等等故事呢?
特别是学者们跟我说,诸葛亮在赤壁大战时根本就没有指挥刘备的军队,更不用说指挥关羽和张飞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就是湖北荆州人,从小到大,我从未怀疑过这些故事啊!后来我专门查阅了几部历史著作:《三国志》、《汉晋春秋》、《魏氏春秋》、《蜀书》,里面确实没有这些故事的记载。可想而知,我是多么地震惊。可是,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历史纪录片编导,我必须理智。
后来,我仔细地阅读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我发觉,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故事同样精彩纷呈。在去除了《三国演义》中一味的拔高和虚幻神奇的成份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生活着的诸葛亮。这个诸葛亮虽博学多才、却并非无所不能;虽精于谋略、却也多有失策;虽人格高尚、却也有性格上的弱点;虽有雄才大略、却也无法改变历史的潮流。
读着读着,我更加钦佩诸葛亮作为一个并非无所不能的凡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国家统一、为民族团结、为造福社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杜甫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悲剧英雄,也照样值得我们崇拜。这时我突然想到,应该为他制作一部纪录片。这就是本片创作的来历。
回到北京后,我把这个选题上报给领导。我们领导有一双慧眼,马上认可并表示大力支持。
接下来就是两个月的前期踩点,我跑遍了云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浙江、山东等地,总之,当年诸葛亮待过的地方我们几乎都跑遍了,收获真是不小。其实,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网友可能知道,本片中以下内容是具有独创性的东西:诸葛亮家乡山东临沂的画像石与诸葛亮幼年时期的饮食结构之间的关系,云南新出现的那本明代私人藏书《三迤随笔》中记载的诸葛亮行军路线,平定南中平乱的蜀军陷入南中的游击战泥潭之中的推断,诸葛亮的车马阵,诸葛亮创制的连弩,街亭古城奇特的地理位置与在防御战中的优势,等等。
另外,本片原本是八集,后来考虑到画面问题,最终砍到六集。
在那八集之中,我们探讨了以下问题:
1。诸葛亮可能与曹操有杀父之仇。
2。诸葛亮初次出使东吴时与大哥诸葛瑾的奇怪会面。
3。赤壁大战时曹操水军为何败得那样惨,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是血吸虫病或是流感。
4。三国时期有趣的“上表”现象。
5。诸葛亮是否帮刘备东吴娶亲。
6。诸葛亮在协助刘备谋取荆州和益州时所表现出来的反道德倾向
7。刘备托孤的真实想法初探。
8。史书中未曾提到的诸葛亮的次子诸葛怀和女儿诸葛果。
9。诸葛亮是否娶过小妾,他的儿子诸葛瞻究竟是谁生的。
以上内容网友如有兴趣,在下可以下次发贴。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7
发表于 2005-10-20 17: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侯春秋》的编导罗巍,应一些朋友的要求,现将原来八集版中的有些内容贴出。欢迎拍砖。
在那八集之中,我们探讨了以下问题:
1。诸葛亮可能与曹操有杀父之仇。
2。诸葛亮初次出使东吴时与大哥诸葛瑾的奇怪会面。
3。赤壁大战时曹操水军为何败得那样惨,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是血吸虫病或是流感。
4。三国时期有趣的“上表”现象。
5。诸葛亮是否帮刘备东吴娶亲。
6。诸葛亮在协助刘备谋取荆州和益州时所表现出来的反道德倾向
7。刘备托孤的真实想法初探。
8。史书中未曾提到的诸葛亮的次子诸葛怀和女儿诸葛果。
9。诸葛亮是否娶过小妾,他的儿子诸葛瞻究竟是谁生的。
1。诸葛亮可能与曹操有杀父之仇。
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一行路过泰山郡,徐州刺史陶谦出于好心,派部将张闿率兵一路护送。不料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行,抢走巨额财物后逃之夭夭。曹操闻讯大怒,率大兵攻打徐州,并将泰山郡的无辜百姓作为报复对象而大肆屠杀了无辜百姓几十万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硅当时是泰山郡郡丞,他就是在那次战争中去世的。所以有学者就推测,诸葛珪很有可能是死于曹操大军的屠刀之下。因为根据汉朝官制,郡丞负责当地的军事和治安,在郡守不在的情况下代理郡守之职。而当时泰山郡郡守早已望风而逃,按照诸葛家族的传统,诸葛珪决不会擅离职守,而很可能担负起了抵抗曹军的重任。然而小小一个泰山郡又怎能抵挡得住曹操的虎狼之师呢?所以那些学者们推测,诸葛珪很有可能就死于乱军之中,也就是说,诸葛亮与曹操之间可能就有杀父之仇。
当然这个推测永远也无法证实,但不管怎么说,在亲眼目睹那次暴行之后,诸葛亮对曹操应该是深恶而痛绝的。
2。诸葛亮初次出使东吴时与大哥诸葛瑾的奇怪会面。
诸葛兄弟的见面很有意思。为了避嫌,诸葛亮一直住在东吴的政府宾馆内,并不私下里去哥哥家里拜访。兄弟相见总是在公开的场合。刘备原以为诸葛亮的外交活动会借助他哥哥的私人关系,看来他对诸葛家族的传统还不甚了解。当时孙权见他们兄弟感情很好,也建议诸葛瑾把弟弟留下来,并表示会重用诸葛亮。但这位哥哥想都没想,就替弟弟拒绝了。他说,弟弟已经跟随了刘备,他是不会有二心的。他不留下来,就像我不会去投靠刘备一样。
后来孙权也经常派诸葛瑾去荆州进行外交活动,如“讨还荆州”等等,可能也考虑到他的那层关系会有助于事情的成功。但每一次,诸葛瑾照样只住在刘备的宾馆里,不与弟弟私下见面。诸葛亮也从来没有因为哥哥的关系而在涉及到刘备集团的利益上作丝毫的让步。后来有人向孙权告状,说诸葛瑾可能与刘备和诸葛亮有所勾结。但孙权肯定地说,我与诸葛瑾发过誓,今生今世永不背叛。他不辜负我,就像我不会辜负他一样。
看来,孙权已经了解了诸葛家族的传统:公私分明,忠君爱国。
3。赤壁大战时曹操水军为何败得那样惨,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是血吸虫病或是流感。
曹操大军之所以惨败,受到周瑜的火攻当然是一大原因。但曹军水土不服、疾病流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史书上记载,曹军内部疾病爆发,官员和士兵死亡众多。具体是什么病,史书上没有记载。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曹军得了急性血吸虫病。但是当地的学者认为不太可能。
当地学者说:要说得急性血吸虫病,东吴和刘备的士兵都有可能得上这种病。为什么史书上只记载曹军疫病流行呢?再说,急性血吸虫病并不会使人马上死亡。我们推测,有可能是急性肠胃炎和流感爆发。曹军大多是北方人,他们是夏天到的南方,当时的卫生条件很差,加上南方的食物可能不太对北方人的肠胃,所以的急性肠胃炎的可能性比较大。得病后,人会上吐下泄,不及时治疗,就会虚脱而死。另外,冬季是流感爆发的季节,北方人可能对南方的流感没有抵抗能力,所以流感的打击力是很大的,会导致士兵大量死亡。
4。三国时期有趣的“上表”现象。
赤壁大战后,刘备让部下给汉献帝上表推举自己为荆州牧。之后刘备也给汉献帝上了一个表,推荐孙权为徐州牧。孙权所占据的东吴,主要是当时的扬州六郡,东汉朝廷虽然没有正式任命,但孙权早已是实际上的扬州牧,而且他还对邻近的徐州觊觎已久。刘备表奏他为徐州牧,是想让孙权与曹操争夺徐州,以分散曹操的兵力。
但在孙权看来,刘备的态度是对他今后占领徐州的提前认可。所以孙权非常领情。
三国时期,政坛上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各地诸侯只要占据了一块地方或者出于其他目的,他们都会装模作样地给汉献帝上一份表,推荐自己和别人出任什么职务。当然,他们也用不着曹操的傀儡汉献帝回话,就自动就职了。刘备让部下表奏自己为荆州牧,就是这种做法。而他表奏孙权出任徐州牧,主要是为了换取孙权对自己擅自出任荆州牧的承认。孙权呢,本来也可以让部下表奏自己为扬州牧或者徐州牧,但过去他与曹操还维持着起码的上下级关系,不敢造次。赤壁大战后,孙权也不用顾虑了。所以刘备替他上表就职,他也就笑纳了,而不再担心“犯上作乱”的罪名。
5。诸葛亮是否帮刘备东吴娶亲。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之后,孙权看他地盘大了,又很得人心,于是就把妹妹嫁给了他。《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如何教刘备在东吴假戏真做,又如何用锦囊妙计教刘备从东吴安全脱身,又如何亲自率领水军去接应刘备,等等。故事虽然很热闹,但这也是罗贯中对历史的改编。
首先,刘备娶孙夫人时,并没有去东吴。而是孙权主动派人将妹妹送到荆州来的。刘备当时驻扎在油江口,即今天湖北公安县。他是在长江边的绣林山迎接孙夫人的到来。
绣林山在今天湖北的石首市,这里与油江口相距几十公里,也属于刘备占据的地盘。
尽管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刘备东吴招亲的故事,但《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它彻底影响了当地的民间
传说。而历史本来的面目,由于史书上缺乏记载,反倒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地人说:绣林山之所以得名,与刘备在此结婚有关。传说当年刘备从东吴与孙夫人结婚后乘船回到荆州,诸葛亮早早地就在江边的这座山上布置起来。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诸葛亮让人把很多红色的丝绸挂在山上的大树上。当刘备和孙夫人坐的船进入石首境内时,远远地就看见了满山悬挂的红丝绸,刘备夫妇很高兴,当时就说,太漂亮了,真是锦绣如林啊!所以后来这里就叫绣林山。今天我们石首市的皇叔街就是当年刘备在此举行婚宴的地方。
这个传说显然与刘备没有去东吴娶亲的历史不相符合。由于史书上几乎没有关于刘备与孙夫人筹办婚礼的记载,所以当地的学者推测,刘备只是在这里迎接东吴送亲的船队。而在此之前,他可能像传说中那样把环境布置了一番,以表达他对孙权的尊重。
至于诸葛亮是否从湖南赶回来操办刘备的婚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以他的学识和文化品位,为刘备操办一个既隆重热烈又文雅别致的婚礼来迎接那位东吴的大小姐,应该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6。诸葛亮在协助刘备谋取荆州和益州时所表现出来的反道德倾向。
刘备在益州守军的带领下一路推进到涪县,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绵阳市。刘璋在这里的一座山上为他请来的客人举行了长达一百天的各种欢迎活动,这让客人更加体会到益州的富足。在一次宴会中,刘备极目远眺,巴蜀大地尽收眼底。这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说这里真是个“富裕安乐”的地方啊!
这句话被当地人永久地记载了下来,人们把他们当年举行宴会的这座山取名叫“富乐山”。
刘璋没有想到,他的同宗兄弟在赞美过这里的“富裕安乐”之后,马上就露出了真实面目。很快,客人就与主人刀兵相见,并一路南下向成都进攻。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所谓的“仁义”是虚伪的。他对刘璋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恩将仇报。而他这一行为的具体策划者是诸葛亮。所以,有些人认为,诸葛亮对于刘璋是不是太狠了?
学者认为,用欺骗的方式夺得益州,诸葛亮也可能觉得不太仁义。但他至少主观上认为,他们能比刘璋更好地治理益州,并以此为基地来恢复汉室、安定天下。这是他们心中所谓的“大义”。用小小的“不义”换取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这应该是诸葛亮心中的道德平衡点。当然,蜀国建立后,也是年年对外战争,人民没过几天安定的生活。但相比魏国和吴国来说,大多数史学家都承认,蜀国政治比较清明,官吏比较廉洁,老百姓的生活相对要好一些。所以时至今日,西南地区乃至与全国还流传着无数颂扬诸葛亮的民间传说。这说明,什么是“仁义”,老百姓的心中自然有秆秤。
7。刘备托孤的真实想法初探。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刘备托孤”的真实想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学者:有人就认为,刘备说“刘禅如不才,君可自取”这番话,主要是害怕诸葛亮真的有此想法,自己先说出来,让诸葛亮自警,然后诱使他说出一通宣誓效忠的话,让大家都知道,起到遏制诸葛亮的作用。另外,刘备当时除了托孤给诸葛亮之外,还把阿斗托付给了李严,并提拔李严为政府秘书长兼军队总司令,分掉了诸葛亮军政两方面的大权。为什么分诸葛亮的大权,还不是怕他日后大权在握、犯上作乱。
学者:也不能这么看。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每一位割据者都会在临终前考虑,他的那块地盘前途如何?其中明智的做法是这样:如果自己的子弟能力太弱,地盘将被对手夺去,还不如把它让给自己德才兼备的部下。这样他的家人和子孙仍不失其富贵。当时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比如孙策在临死前也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说,假如孙权没有本事,你就取而代之吧!刘表临死前也对刘备说过,我的儿子不才,我死之后你就入主荆州吧!
陶谦也曾经让刘备在自己死后成为徐州的主人。他们这么做虽然是形势所逼,但至少也反映出他们对受托者的充分信任,而不能单纯以权术论之。不过,多数学者均认为,刘备在临终前说“君可自取”这番话没有必要。刘备既然有“知人之明”,知道诸葛亮非常痛恨曹氏父子的篡逆行为,怎么会做出“取而代之”这种不忠不义的举动来呢?
8。史书中未曾提到的诸葛亮的次子诸葛怀和女儿诸葛果。
9。诸葛亮是否娶过小妾,他的儿子诸葛瞻究竟是谁生的。
大约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因为他的夫人黄氏婚后近三十年都没有生育,所以学者们认为,诸葛瞻应该不是四十多岁的黄氏所生,而很可能是诸葛亮为了传宗接代而娶的小妾所生。在古代,人们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别是官宦家庭,大家族,对此就特别重视。为后继有人而娶妾生子,这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根本谈不上今天的人们所认为的道德问题。
学者:现在的疑问是:诸葛瞻出生时,诸葛亮过继大哥的儿子诸葛乔并没有死,他的去世是在两年以后。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娶妾呢?唯一的解释是,当时诸葛乔可能身体虚弱,久病缠身,被认为有可能活不长。所以诸葛亮才决定娶妾,为自己传递香火。后来,诸葛乔果然在两年之后英年早逝。另一种很牵强的解释是,不排除诸葛亮的夫人黄氏在结婚近三十年后突然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喜得贵子。但是根据有些文献记载,在诸葛瞻之后,诸葛亮又有了第二个儿子诸葛怀,后来还喜得千金诸葛果。如果这都是黄氏所生的话,在那个年代,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还能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可能性实在很小。
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据说蜀国朝廷里面只要有什么很得人心的事情,虽然它并不是诸葛瞻做的,但民间都奔走相告,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所为。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与董厥共同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今天四川的绵竹。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诸葛瞻,说他虽然文不足以辅助危难中的蜀国,武不足以抵抗强敌入侵。但他在外敌入侵时,能以身殉国,对得起国家。他尽职尽责,丝毫不改父亲报效国家、矢志北伐的的志向。可以称得上“忠孝两全”。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当时也随父亲在军中效力。史书记载,当蜀军打败,父亲诸葛瞻阵亡后,诸葛尚本来可以马上撤走。但他叹息道:蜀国对我们父子恩重如山,但我们没有及早杀掉奸臣黄皓,以至于今天的失败,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用?说完,诸葛尚纵马冲向敌阵,慷慨赴死。
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诸葛京当时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与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一起,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至于传说中的诸葛亮次子诸葛怀和女儿诸葛果,正规的史书上均没有记载。传说晋朝曾想征召诸葛怀到朝中为官,被他婉言谢绝,并一直生活在成都。诸葛果则被传说在成都西南的朝真观出家修行,最后得道升仙。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8
发表于 2005-10-21 18: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侯春秋》第六集:鞠躬尽瘁写春秋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很奇怪的人物。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如果以成败论英雄的话,他的功勋完全无法与那些建立了强大统一王朝的帝王将相相比。然而,只有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追溯这位偶像人物生前生后的故事。
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率领蜀军越过秦岭出现在今天陕西岐山县的五丈原上。准备直取魏国在关中的重镇眉县,然后向长安进攻。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是一大片地势相对较高的平地。在它的四周,由于长年的水土流失而形成一些很高的峭壁。所以,它是一个安营扎寨的好地方。
司马懿听说蜀军到达后,带领军队在五丈原不远的险要路口驻扎下来,坚守不出。准备长期在此对峙,以拖垮蜀军,最后逼使他们退走。
有史书记载,说诸葛亮曾经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人的服饰以刺激他出兵决战。但是司马懿不为之所动,反将礼物收下,仍旧坚守不出。
这一年的八月,诸葛亮因过度操劳,病逝在五丈原,享年54岁。
对于诸葛亮的去世,《魏书》记载,因为无法与魏军速战速决,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忧愤不已,不断地吐血。在一天黄昏,蜀军突然焚烧军营,退回秦岭的山谷之中。在路上,这位统帅病发身亡。
后来,人们在五丈原建立了一座诸葛庙以纪念这位壮志未酬的蜀汉丞相。大殿里的诸葛亮被塑造成一副面容憔悴的样子,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亮临终前的形象。
诸葛亮一定是带着满腹的惆怅而走的。他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个目标奋斗了一辈子。可是在他撒手离去的时候,依然看不到北伐胜利的一点点曙光。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是魏国过于强大。历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例子,比如越国灭掉吴国,刘邦打败项羽等。为什么诸葛亮就不能以弱胜强呢?一般来说,历史上“以弱胜强”中强大的一方往往只是貌似强大。它的统治者一般都昏庸无道,大失天下人心,导致众叛亲离,被对手打败。
兰溪诸葛村里的大公堂
学者:然而,当时魏国不是这样。它的统治者把国家治理得不错,统治阶级人才济济,阶级矛盾也比较缓和,国力十分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想以弱胜强,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看来诸葛亮确实是生不逢时。
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如果他能长寿一点,北伐可能会有成功的机会。因为十多年后,司马家族企图篡夺曹魏政权,引发很多皇亲贵族与朝中大臣的反叛,居然出现了夏侯霸、诸葛诞等魏国大将带兵投靠蜀国、吴国并向司马家族进攻的局面。这正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有变”,如果他能活到这个时候,凭着他高超的军事和外交手腕,或许可以联合曹魏家族打垮司马家族,取得北伐的成功。可惜,诸葛亮没有活到那一天的到来。
但在临终前,他要求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诸葛亮希望能够永远呆在这个北伐的最前线,看到北伐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为了替蜀国节省财力,这位丞相要求对自己的后事尽量从简。史书记载,他的墓穴很小,仅仅只能放下一副棺材。棺材里面没有随葬任何东西,只有他当时身穿的衣服。
诸葛亮身为一国的丞相,他死后留下了多少财产呢?
学者:史书记载,诸葛亮生前曾经向后主申报了自己的财产:说他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家里的人靠它能够得以温饱。他还说,我在外出任政府官员期间,没有带什么东西。饮食服装,也都是来自政府的供给,没有另外购置任何用品。我死的时候,应该也不会有多余的财物,否则就是愧对国家。诸葛亮死后,情况果真跟他说的一样。
据说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当时的人们就在他的坟墓前栽种了两颗桂花树,希望这位品行高尚的丞相能流芳百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对这两颗桂树进行了“碳14”测定,发现他们确实是在三国时期所种植。
现在,每当金秋时节,两颗桂树就开满了金色的桂花。秋风乍起,落英缤纷、香飘十里。其情其景,令人感慨万端。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
山西勉县武侯祠
然而令蜀国朝廷没有想到的是,三国统一后,他们的敌人晋朝居然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比蜀国朝廷封的“武侯”还要高。更令诸葛亮生前没有想到的是,在此之后,他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一致赞扬和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客观地说,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并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如果以成败论英雄的话,他的功勋完全无法与那些建立了强大统一王朝的帝王将相相比。然而,这些功勋盖世的帝王将相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得到诸葛亮那样的殊荣呢?
对于历代的统治者来说,他们首先看重的是诸葛亮的“忠诚”。
在历代的统治者看来,一个官员的忠诚远比他的能力要重要得多。像曹操和司马懿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
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因为才干卓越而被历代统治者共同表彰的,能获此殊荣的只有忠义之士。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今天,全国还有十多座这样的建筑。
除了孔子因为他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而被尊崇外,关羽和诸葛亮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忠诚而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加追捧。
当然,在有些朝代,诸葛亮之所以被朝廷当作偶像,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宋代,由于长年与北方草原民族作战,宋朝统治者格外推崇那些既忠君爱国,又能富国强兵的古代将相。特别是南宋朝廷沦为偏居东南的小朝廷后,其地位与当年的蜀国极其相似。但是南宋朝廷以正统自居,曾经发动过北伐。所以无论诸葛亮的忠诚,还是他为了维护蜀汉正统地位而不懈北伐的精神都非常适合宋王朝的胃口。因此,宋朝封诸葛亮为“忠惠仁济显应王”。长长的封号后面,体现了宋王朝的多种期待。
南宋覆灭后,元朝建立。中原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把元朝政府看成是代表正统地位的政权。所以,在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和后来的北伐战争中,起义军将领出身的罗贯中就根据民间早已流传的三国故事,写作了著名小说《三国演义》。在这部小说中,罗贯中极力尊崇蜀汉的正统地位,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神仙般人物。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一个代表着正义、正统和胜利的偶像人物,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后来,随着《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诸葛亮的故事逐渐深入民间。 在民间,人们对他的崇拜主要是仰慕他的道德风范。
或许,民间对诸葛亮的崇拜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中国古代,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理想中的社会是这样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垦,人与人之间没有贫富差距,社会比较安定。官员们很守规矩,不欺负老百姓,等等。
陕西定军山的诸葛亮墓
可能蜀国并不完全像陈寿描述的那样尽善尽美,但是它也足以让普通老百姓十分的怀念。陈寿撰写《三国志》的时候,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六十多年了,但是陈寿发现,益州的老百姓仍然非常怀念那位已故的蜀汉丞相,他们经常在郊野之地自发地祭奠他。
时至今日,中国西南地区还大量流传着有关诸葛亮爱民如子的动人故事,依旧延续着人们对他的怀念。
当然,中国其他地区的老百姓对诸葛亮的崇拜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三国演义》的影响极其深远,普通百姓可能不知道孔子、孟子这些文化巨匠,但没有人不知道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特别是诸葛亮,连中国最偏僻的山沟里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随口说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来。这说明诸葛亮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偶像。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偶像。偶像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做人的理想。
说到诸葛亮的智慧,不能不提到神秘的“木牛流马”。
在北伐中,蜀军经常穿行在秦岭陡峭的峡谷之中,这里有蜀军架设的栈道。为了适应山区以栈道为主的道路,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运输工具,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就失传了,从而成为他一生中最神秘的东西。
“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种能够自动行走、像马和牛一样的机器,这对民间的研究者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陆续有一些人声称自己研制出了这样的“木牛流马”。其中做的最好的,是陕西汉中地区的农民徐明德。
徐明德是当地一位能工巧匠,他经过多年研究琢磨,制造出了一部能够行走的“木牛流马”。
徐明德把他制作的“木牛流马”捐献给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为这里重要的馆藏文物。出于研制者保密的要求,我们无法看到“木牛流马”内部的构造,但徐明德透露说,它主要是借助了杠杆的原理。
大约从宋代开始,就有学者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在南方一些地方,这种古老的独轮车至今还使用着。“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的说法,在今天的史学界,还有很多支持者。他们的理由主要是,这种车子载重量比较大,适合山区道路。但是,独轮车早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出现,如果“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的话,它既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也谈不上是诸葛亮的发明。再说史书上明明记载它有四个车轮,而不是一个轮子。
诸葛亮后人聚居的浙江兰溪诸葛村
于是,有些学者就从史书上对“木牛流马”的具体记载着手,探究其真实面目。
如果“木牛流马”就是一种四轮车的话,那么它就非常适合在栈道上行驶了。在“褒斜古道”上,当年曾有一半以上的路程是在悬崖上搭建的栈道。他们由粗大的原木架设而成,十分坚固、平坦,起宽度足以容纳两辆车并排而行。
对于什么是“流马”,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能在山中小河里行驶的小木船。因为褒斜道有很大一段是沿着秦岭中的河谷逆流而上的,所以“流马”很有可能是蜀军在沿着河边的栈道行军时,用拉纤的方式拉着小船逆流而上。所以,它的载重量可能不但不比“木牛”小,反而要比它要大得多。
但是,上述说法都无法解决一个疑问,那就是,无论四轮车还是小木船,它们都很平常,而当时所有的史书都说“木牛流马”是一种奇妙的运输工具,是诸葛亮的一大发明。所以,“木牛流马”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仍然是个谜。
可惜的是,对于中华民族这位偶像级的人物,《三国演义》却很少提到他的家人。似乎他真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
在今天全国各地的武侯祠中,除了诸葛亮端坐大殿正中以外,在他的两侧,一般都会供奉有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诸葛亮在隆中时与黄氏结婚,婚后近三十年没有自己的孩子。在此期间,诸葛亮曾经将大哥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子。诸葛乔在25岁时去世。他的儿子诸葛攀在蜀国担任过翊武将军。后来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一家在东吴遭到满门抄斩,诸葛攀又重新成为诸葛瑾的后人,为之传递香火。
大约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
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 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据说蜀国朝廷里面只要有任何顺应民意的事情,虽然它并不是诸葛瞻所为,但民间都奔走相告,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做的。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
学者: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诸葛京当时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
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了。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
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民国以后,兰溪的中医药业逐渐衰退。目前,诸葛村基本上以旅游业为主。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益德张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9
发表于 2005-10-21 18: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侯春秋》第二集:茅庐内外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惟独看中了走头无路的刘备? “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诸葛亮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在他的辅佐之下,齐桓公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著名将领,他曾经率领军队一举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诸葛亮后来辅佐刘备夺占荆州、益州,建立蜀国,三分天下,其业绩决不在管仲、乐毅之下。诸葛亮早年拿自己和他们相比,除了对自己的才干充分自信以外,也表明他的一种期待。因为无论管仲还是乐毅,他们都遇到了一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君主。诸葛亮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幸运。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这与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对曹操这个人的人品有极为深刻的揭示。故事说,曹操早年四处流亡,途中路过一个朋友家,朋友准备杀一头猪来好好招待他,却被他误以为要谋害自己,而将朋友一家全部杀光。之后曹操还说出了他那句传世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故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符合曹操这个人的性格。史书上历来把曹操与王莽并称,可见其人品的低下。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决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学者: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退一万步说,即使孙权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不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在选择服务对象上的另外一些标准。
襄阳的隆中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
诸葛亮后来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一个人胸怀雄心壮志,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诸葛亮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抱膝长啸”,可见他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当那位读书人备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当时,他也苦闷极了。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大约八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来投靠刘表。
刘表也没让他闲着,把他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此时的刘备无论是官衔还是军衔都不比刘表差。但是,在靠实力说话的年代,刘备只能寄人篱下,受人差遣。所以在当时,他一定非常窝火。
不久之后,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青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一年是建安十二年。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拱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
特别是小说中对隆中周围的环境进行了一番描写,说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不知道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没有到过隆中,但这番描写与隆中的景色倒是非常相似。
三顾茅庐
另外,《三国演义》还引用了一段描写诸葛亮家内外陈设的古诗:说这里:“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这首诗是三国以后的人根据想象而写作的。作者可能认为,诸葛亮既然是一位名士,房子周围就应当种植着翠竹野花,床头必定堆放着发黄的古书,经常同猿猴与仙鹤相伴,闲来弹奏古琴,墙上挂着七星宝剑之类的东西。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认为很雅致的生活方式。所以,那个不知名的诗人就把这些东西全部布置在了诸葛亮的周围。
今天隆中公园里的诸葛草庐基本上按照这个思路重建的。当年诸葛亮的家里究竟有没有猿猴、仙鹤、古琴、宝剑之类的东西呢?史书上没有记载,所以也无法断定。
尽管《三国演义》花了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见到诸葛亮之后,《三国演义》又对这位主角进行了一番外貌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总之,小说对诸葛亮外貌特征的定型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这是诸葛后人根据上述的描写而绘制的先祖肖像。
据学者研究,在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名师们非常盛行戴各种各样的头巾,葛巾是用葛布做的,纶巾则是一种更高级的丝织头巾。所以,说诸葛亮头戴葛巾、纶巾应该都没有错。而这种头巾可能是里面有较硬的衬底。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东汉末年盛行于江东,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手里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鹤氅原本是一种用白鹤等鸟的羽毛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外套。后来泛指那些衣袖宽大、穿着飘逸的外套。这种服饰在魏晋时期确实非常流行。
隆中对
至于四轮车,这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两轮车,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让人推着走的四轮车。
综合起来,诸葛亮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目前故宫所藏的《南薰殿历代名臣像》中的诸葛亮画像,史学界认为其服饰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看来,我们今天见到的诸葛亮的形象,都是后人按照魏晋时期名士们流行的着装方式而推测出来的。至于说隐居隆中时的诸葛亮是否就一定是那幅打扮,也不一定。毕竟,他之所以是名士,并不是因为打扮得像名士,而是他的见解和学识。
但是,在魏晋时期一本名叫《魏略》的历史书中,诸葛亮完全不像一个超然脱俗的名士,而被描绘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说客形象。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关于它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先后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听了之后,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眉开眼笑之时,当即就决定请诸葛亮担任自己的谋士,共同实现《隆中对》中所描绘的蓝图。
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
但是,也有学者《隆中对》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不管今天的人们怎么评价《隆中对》,这都只是“事后诸葛亮”。在当时,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27岁的读书人,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史学界也有公论。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南阳武侯祠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刘备当年肯定没有想过他会因为“三顾茅庐”而流芳百世,他只是很器重那位刚结识的年轻人。所以俩人整天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这样一来,跟随他多年的关羽和张飞就不高兴了。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重要。听了大哥这句话,那两位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三国演义》中老把张飞描写成为一个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实这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史书记载说张飞是一个富家子弟,字写得很好,平生还有一大嗜好,就是爱画美女。当然,他的武艺也很好。
这两位虽然不再公开地发牢骚,但他们也在观察,一个小山村里的读书人究竟有多大本事呢?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
学者:“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他只是作为一个宾客,为刘备参谋军事而已。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这么说,可能会令他的崇拜者们感到十分扫兴、甚至有些愤怒,可是,历史就是历史,《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能拿它当历史书来读。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9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3 12: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034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