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也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天朝一切自足的自大思想,除了混爻是非这一效果之外,就是盲目排外了。

民主、自由、人权神马的,中国远古就有了。。。。咱们不稀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吗?你不知道和人讲清楚一件事有多难吗?
特别是那么一大堆文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问题在于孔子到底会觉得好和不好。我们不能把当他成一个纯粹的YY家,因为这样就必须认定他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他的学生,都是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么解释的吧?

[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5-2-10 10:3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你可以说,现在要自由、民主,但不要污陷一个清白的老人,何况人家已经死了好多年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杨伯峻是怎么说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这事有点意外。如果参于者对于字面的理解还要有问题,那的确得从来。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老百姓可以让他遵循着办,不能让他知道为什么要遵循。
了解多了问题就多,问题多了,谁去解释啊?解释起来多麻烦,你们知道吗?
由:大概是遵偱的意思吧。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听话,就顺势而为,不听话,就说和他讲道理。
由:顺势,自便。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认可,那就正好遵循。老百姓不认可,那就告诉他让他同意去做。(说服他去做)
由:遵循。

啊,我认为,古代的解释1,比较合乎当时社会环境。现在呢,3更合乎实际情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嗯,从语法上来看。。。。

我最开始,直观上从字数上来体会的。论语,四五字句多。两、三字小短句少。就概率来看,整句可能性比较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7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QUOTE:
原帖由 墨叶 于 2015-2-16 10:28 发表
我对古文不熟悉。请问有没有具体的典型例子。
还有没有反例。

很多习惯性的东西只有“统计”,即所谓的慨感。感觉某个时候的句式,大体上为长句。这个是通读当期一些文章后得出来的概感。某个时代文章有其特征,某个人物行文也有特征。

个人对于这些慨感大致有这样的总结:
1、长句用来论述,短句用来感慨或对话,起到语气强调的作用。
2、短句多的时候,往往是散文时代了,自问自答,更重语感时,如果要明确一个时间,感觉上应该是宋朝中期前后开始,长,短;短,短;短,长句式开始多起来。
3、再就是一些标准句式,这些不能用长短来判。其实这才是句逗的基础。对于句式使用习惯的统计,比起数字来,更科学一些。但数字更直观一些。

个人感觉,文科只能例证其有,不能反证其伪。
在语、文方面,举一千个证伪也否定不了一个“存在”。例如,举N多的“出律”也反对不了“格律”;同时你找一万首符合“格律”的诗,也否定不了李白的存在。要举例子N多,而且特殊用法也多,约成定俗也多,所以文科往往是讲“好坏”、“雅俗”,而不是论“对错”。往往不能用例证,而应用明格。即这个标准格式是这样子的,他这样的用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什么。在另一个地方,原来的格式应该是这样的,他这样变格用的原因是什么,或要表达什么。

PS.以上也是我在文科方面不愿例证的原因:例证对于问题的本质的确认意义不大,但可以增加说服力。那些不明确内涵,而为增加说服力而举例,特别是华彩煽情的例子,一般我以“以文害义”判之。

[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5-2-17 11:30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0-8 09: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14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