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谈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 小生在此献丑了,写的不好,诸位勿见怪。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9 11: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来给楼主拍拍砖,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说了半天丞相也没有说清楚。丞相认为第三点是诸葛亮的真实目的,但细细看来,第三点与前两点有许多是重复的,下面一一道来。


以攻为守,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以游击的形式不断骚扰魏国边境,在汉中也全力生产农业,发展商业。这样跟魏国打持久战,对蜀国会比较有利点!至少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还可以保证蜀国不被魏国吞并!于是就有了出师一表,北伐大业!

丞相在第一点中指出“直接进攻,只会大幅度的消耗国力”,那么“不断的进攻”也是一样的会幅度的消耗国力啊,从后来的情况看,蜀国的国力也确实消耗很大。“一面不断的生产”,看起来很合情合理,实际却是自相矛盾,既然有相当的力量用在打战上去了(孔明自己也在前线),生产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不管是采取什么国策,搞生产都是不能放松的。“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实际却是互相制约的。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不可能,就是要占领新的地盘,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搞拉据战显然是不行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0 08: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请注意,楼主是在说“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就第一次北伐方案进行比选。因为魏延之计也只能在第一次适合,以后就不可能采用了,第二次孔明同样也采用了“从陈仓奔袭的战术”,只不过没有成功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0 19: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好意思,上午因为有事出去,所以只简单说了几句,接着下面继续往下说。

首先,我不赞同“以攻为守”的说法,如果是“以攻为守”,那么守是目的,攻是方法,这与孔明的性格和志向不符,割据一方决不是孔明的目标。我认为对孔明来说,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其次,我不同意游击战的说法,因为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是倾尽全力,把能调动的机动部队全部动用了,而魏国呢,从第一次北伐开始魏帝就亲征,所以无论如何也不是游击战,而是大规模的两军对垒(当然还没到战略决战的地步)。

第三,我并不认为诸葛亮不采用魏延之计,是因为不合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而主要是因为孔明认为魏延之计风险太大,诸葛亮难以承受失败的后果,一般在战争刚开始时,采取稳妥的办法是很容易理解的。


那么我认为孔明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孔明北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统一中国,当然这是最高目标,最高目标并不等于近期目标,就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打倒国民党,但在内战刚开始时却要主动收回来内线作战一样。蜀国国力远逊于魏国,统一全国的几率肯定不如对方,但并不代表就不能打,如果真的完全不能打,没有希望,那么守也是守不住的,弱者也可以通过对具体战役的把握,取得胜利,可以转化不利的形势,赢得主动。当然这个最终目的不一定要在诸葛亮手中就完成,可以先打下基础,为后人创造条件,共产主义也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实现的。

其次,我认为孔明的中期目标是占领关中,形成真正的三足鼎立。北伐前的态势,魏国实力比吴蜀两国加起来还强,如果没办法改变,终究无法摆脱灭亡的结果。而一旦蜀国占领关中,那么在总体实力上吴蜀加起来至少可以与魏国平起平坐。而吴蜀只通过一条长江相连,受到对方进攻的威胁较小,从战略形势就是吴蜀夹击魏国的态势。而如果诸葛亮仅仅是占领陇右,则无法达到那个效果,因为陇右无险可守,随时处在魏国的进攻威胁下,蜀国稍有疏忽就会丢失。我认为诸葛亮进攻陇右只是作为一个跳板(就象刘备夺取荆州也是一个跳板,荆州四战之地,无法成为战略根据地,只有占领益州后才是真正的根据地),真正的目标还是关中,有了关中,就可以据潼关而守,进可威胁洛阳,退可据险而守,而渭河平原可以作为补给基地。我也认为,诸葛亮会把这个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如果诸葛亮自己都无法完成,恐怕对后人也无法寄予希望了。

第三,诸葛亮屡次出击陇右,只是因为在那里作战较有利,可以拉长魏国的战线,自己则进退自如。并不是诸葛亮的目标就在那里。除了第一次可以有偷袭长安的机会以外,后来已经没有了那样的机会了,第二次孔明企图突袭陈仓,但没有成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1 22: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如果论形势,恐怕没有比当年在新野时更差了吧,当时诸葛亮可是直言“不可与曹操争锋”,尽管如此,孔明还是选择了刘备,愿意为刘备谋取江山,而北伐前的形势虽然也不大好,毕竟还是有了争锋的机会了。

我前面已经说了如果不占领长安,占领陇右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陇右无险可守,处于魏国的直接威胁之下,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很容易丢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3 10: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占领关中和占领陇右的含义并不一样。
占领关中的话,由于有了长安作天险,汉中部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占领陇右,那样的话,蜀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甚至可以超过吴国的实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魏国在关中地带的控制,洛阳失去了西面可靠的屏障,岌岌可危。那时明帝恐怕不得不考虑迁都去邺城(可能的话),魏国失去了关中,实力会大大降低,这样吴国会有怎么样的危机感?蜀国的强大对吴国来说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当然,如果吴国那时也同时攻下了魏国的江淮地区的,那是另当别论。

这点,与我的观点一致,所以蜀国必须要占领关中,关中是蜀国生存的关键。

吴国的背盟向来是出名的,荆州之袭就是前车之鉴,魏国在面对蜀国的强大,不会不考虑利用吴国偷袭蜀国的背后来达到他的收复长安的目的。那样的话,单是永安的驻守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荆州陆逊的大军的。蜀国大军都在长安,若远水救不了进火,成都又无能将提防,蜀国岂不灭的更快。
2:但只占领陇右,情况又大不一样了。
虽然很辛苦,但至少可以保证东吴不背盟,其实诸葛亮就是怕东吴背盟或东线进攻不力,拖不了魏国的后腿。
占领陇右的蜀国在实力上略比东吴逊一筹,但不会影响大局。孙权也不会考虑到蜀国的威胁。对于魏国来说,这就是一场拉锯战,蜀国不必动用汉中及益州的部队或粮草,陇右自可屯田,屯兵。以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三,四年将陇右治理成一个前方军地区是不成问题的。陇右进可过渭水平原攻长安,退可据街亭要道守,谁说一定要天险才可守的。


下面的不同意,蜀国占有长安,东吴就会偷袭,只占陇右就不会,从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从根本上来说,东吴是否袭蜀的关键取决于成功的可能性是否高,与袭荆州是一个道理(而不是什么大局观)。蜀国大军都在长安和在垄右并没什么区别,何况既然占领了关中,就可以以关中作为依托,又何必将全部益州兵调到关中去?正如刘备入川后,自然作战主力就会逐步换成益州兵一样。相反只占垄右的话,由于防守战线长,反而需要大量的兵力。

另外蜀国不是刘璋,逆江而上取蜀谈何容易,而且曹魏还在襄阳时刻威胁东吴的后方,陆逊强行取蜀才是不智之举。

同盟自然很重要,但也不能被“同盟”束缚了手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6 10: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说明魏国的机动部队其实并不多,虽然魏国军队总数不少,但是战线也很长,北方还要防备游牧民族的侵袭,所以机动部队自然就少了,曹休为陆逊所败,曹魏不得不把西线的张合调过去增援就可见一斑了。

至于第四次北伐后组建的那这支专用军队,也是因为要进攻汉中才准备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6 22: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魏之所以对吴大规模用兵是因为,那里的地形适合大规模用兵,而且也觉得东吴好欺负一点,而相对蜀国,地形不利于兵力展开,而且蜀军战斗力也强一些。按老毛的方针也是先打弱敌嘛。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14: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5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