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旖旎从风于2004-02-26, 15:29:51发表
由于正方的立论是:曹操的失败是战略错误造成的。
这样我们至少可以理解为战略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吧,否则谈何“造成”的。
所以我一直要对方认真谈一谈这一点,谈一下具体的曹操的战略安排及如何对战役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
但对方的确没有在这一点上有更深入的阐述,如果认为已经有了,请给出链接,我方也好有的放矢。
淝水之战的百万可是教科书上的,实际参与战斗的,前锋只有二十万左右,马超兄熟知历史,不会犯这个错误吧?
炎黄春秋区刚有一篇长文讲慕容垂的,里面明确说到了淝水之战当时的兵力配置。
两者战斗的地点不同,赤壁更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也是很正常的嘛。
而且兵力多少对战役的影响明显属于战术的范畴而并非战略问题。
荆州水军肯定不止两万,但如果投降的就都带到前线来,曹操这个统帅也太差了吧?
当年十万青州兵,整编后是多少?荆州军再好,整编后也得大大减少吧,何况荆州水军年初新败于孙权,遇到江东水军,在同等数量下实力自然不如。
对于江东的三万兵来说,他们是陆军,但同时也是水军——江东兵不至于不会在水上作战吧?所以才有后来火攻后周瑜轻锐急进,追杀曹军。
在此还请马超兄解释一下:
如你所说,荆州水军不弱于江东,南线陆军也占优势兵力,那么首战失利为何要引退江北?
我方的看法是因为南线兵力不是主力而且水军不如江东,曹操担心被歼,运用收缩战术。
马超兄的说法相反,你认为南线是主力,水军也不弱,而前面又说到曹操是被攻击后认为打不过了,所以才退往江北。
如果如此,赤壁之战的首战就已经奠定结果了,首战就已经大败了,否则为何曹操需要退到江北?但史书上没有任何首战大败的记录,只说初战不利。
初战不利,就如演义中说的先锋一战,有些损失,不伤筋动骨的,否则就应该记载成初战大败了。
史书记载与对方的说法中有如此明显的矛盾之处,请解释一下。
另:这类的战斗过程与结果明显也是战术实际运用的范畴,请解释一下战略对其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注意,是要说明它是如何超过了战术的影响力的。
对于江夏的意义,应该是刘备当时的根据地吧?
如果说这没有意义,不如刘备占西川后带上十万大军流窜全国好了,反正根据地是没有用的,还得派兵守。。。
对于一场战役,准备打一场多大规模的战,准备投入多少兵力,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战略。
荆州军并没有经过整编(时间不够),而是直接投入战场了,战后又不见他们的踪影,只能是前线被击溃了,难道蒸发了?
本来曹操无论是水上和陆地上都优于东吴的,所以曹操踌躇满志,但没想到首战就失利,情况不妙,远非原来想像,而且没办法再打,于是撤退。
曹操传里的“初战不利”就差不多是失败了,何况在曹操传里还说成是烧船自退呢。如果还能打,曹操干嘛要撤到江北,准备打水战吗,舍长取短?
江夏一座孤城怎么能当根据地,即使后来的荆南四郡也不过是个落脚点,取了西川才是真正的根据地。赤壁后,刘备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江夏,夺取了荆南四郡,江夏就给孙权顺手牵羊夺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