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赤壁》是我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
性别:未知-离线 postbo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288312
注册 2008-7-25


发表于 2008-7-25 02: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赤壁》是我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

一直是这里的常年潜水员。最近看到这里也在谈电影《赤壁》。其中有些观点我比较赞同,比如“秃鹫派分子”写的那篇。还有些我不赞同,比如“水色琉璃”小朋友写的那篇。他对这部影片的恨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
但我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
他爱三国,我是相信的,但在我眼里, 他也只能归在“普通观众”里。为什么这么说?请看我的影片观感(看法比较凌乱,有重复的地方,但也不整理了)。


我认为:《赤壁》是我见过最贴近史实的三国题材电影。
它有两个最大的亮点:1是人物塑造。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很有历史的醍醐味。历史大片,同时又是商业大片,情节是否篡改了部分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在2小时的时间内最大限度体现出真实历史人物的风骨。在这一点上,《赤壁》是合格的。
2是服装。我一直在寻觅的、如此贴近史实的三国时期的服装,也终于第一次出现在电影画面中。三国历史时间短,经济又极凋敝,考古上也鲜有当时军装的发现。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及日本普及。而这部电影几乎可算是三国军装的最标准展示了。

当然这个电影的一些细节还是被很多人笑话,或者说不喜欢。原因不外乎两个。1是普通观众的不喜欢,因为他们对这段历史没有研究,只留着对三国故事的一些混乱和表面化的“印象”,这印象来自小人书、评书、电视剧,基本是以演义为主。所以真的看到还原历史的人物性格塑造,特别是孙权、周瑜和诸葛亮,就觉得很不舒服。(我还曾听有观众现场质疑,吴国的兵仅有3万,是不是太少了)

2是对这段历史有研究的人的不喜欢,这些观众对电影里一些不合史实的情节、武器、阵法感到特别刺目。但电影终究是电影,这样大的投资,为了能兼顾东亚与欧美市场的口味,更为了兼顾“商业电影自身的规律”,出场人物最大简化、情节道具有个别不符史实处、阵法存在问题……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商业电影的局限下,其实都是难免的了。

至于“略懂”和“欲望使人年轻”这样的语言,也不必深究,即使你把对话都改成半文半白,于历史真实而言,依然不过是虚构——即便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语言,也依然不是那个时代的语言——50步和100步而已。

我喜欢这个电影,我信任它。制作它的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比任何一个我们所知道的名导演都要深入细腻。而且它带有导演和编剧自己对于历史的一种判断。

陈凯歌拍不出这样贴近现实的电影,他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思维的简单化和暴力化倾向。冯小刚是市侩之人,不懂。张艺谋骨子里的艺术品位也极粗俗,甚至不及冯小刚。圣洁的雅典奥运会上出现的那些光屁股拉二胡的女演员们,已经为他的品位做了很好的注脚。

从商业片的角度,它比其他大片的节奏感都要好,讲的故事是紧凑的。从运镜的美感上当然谈不上多有艺术成就,但导演还是自有一套的,战斗场面好,有几个镜头的色彩非常好,使我立刻联想到王可伟的油画。音乐也合格。

从史实的角度看,你非要抠细微处,确实是有一些硬伤(但绝不是“水色琉璃”小朋友说的那些),比如赤壁时期的孙权戴了个12旒的衮冕,还是红珠的,这个是错的。他继承乌程侯后的确曾易服,但不太可能利欲熏心到要急着私造衮冕,另外旒为红珠是魏明帝改制来的,他就是戴也应是白珠。还比如马蹬,在那时应尚未发明。在女性服饰、兵器和人物上,也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蔡瑁是襄阳名士(他大姐是诸葛亮的岳母),不太可能写错别字……另外观众质疑更多的,是它的阵法——这样的错误,要我挑,也能挑一堆出来。但话说回来,对这些细节是否在意,在意到什么程度,也应放在电影自身的大规律上来看。电影它毕竟不是史学著作,它有自己的节奏和需要,也不能为了无限满足史实的需求而扭曲电影的规律(更何况有些观众的要求并不是关乎史实的)。每个观众在这个问题上各有不同的认知底线。比如《见龙卸甲》,我看了就相当不舒服,没法在其中寄托自己对三国时期的某种意淫,究其原因,它编得太离谱了,跨过了我的认知底线。对人物的塑造我就不认可,其次才是服装道具上的。而《赤壁》于我而言,刚刚好。我脑海中的青年孙权、周瑜、诸葛亮,就是这样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我也始终不喜欢,本身就建立在演义上,又拍得极其拖沓,粗糙的地方好似小孩过家家。最致命的是,人物性格平板一块,孙权的阴、柔,周瑜的勇、雅,青年诸葛亮的城府与恻隐之心,都没有表现——即使表现了,也相当公式化。究其原因,并非全因当时的人力物力条件所限,主要还是与导演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 1985年李法增版的《诸葛亮》就好得多,它塑造的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而且虽然它建立在演义的基础上,但抛开那时的财力物力的限制,也可做三国服装、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珍贵参考。

老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若说文化素质,大陆人差得更远。“素质”代表的不仅是“学问”的高低,它还包括一种情感的感受能力。不乱扔废纸、不加塞儿、不乱吐痰,这说起来似乎是一种公德,但它们细究起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能力呢?能考虑他人、能想到他人、愿意让他人能获得更好的环境,这是需要一种心灵上的长期教化的。

大陆才是文化沙漠。何止是沙漠,简直是个大垃圾场。

似乎扯远了,但又不远。我敢说吴宇森对三国时期的理解,是超过很多导演的。


我的观点说完了。什么事,都是不懂的人居多、钻牛角尖的人居多。所以有反对意见,我也并不在意。


[ 本帖最后由 postboy 于 2008-7-25 02:54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眼儿媚 2008-7-30 19:02 +100 支持原创 观点未免失于犀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ostbo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288312
注册 2008-7-25


发表于 2008-7-25 12: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墨叶 于 2008-7-25 07:04 发表
一部几亿元的大制作,出现太多的漏洞我就觉得不舒服。
比如甘兴,使我觉得《赤壁》是搞笑电影。

另,楼主不应该称“水色琉璃”为小朋友,更没资格如此称呼。

甘兴你觉得搞笑,那曹操派的陆战大将军魏贲、夏侯隽你怎么不觉得搞笑?
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这两人是谁。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认可,自己知道的,就觉得受不了。

我还问了,三国演义里还有周仓呢,也是编的, 你怎么不觉得不舒服?

试想,如果甘兴、魏贲、夏侯隽都用了真实的人物代表,那还不更被三国FANS骂死了!“魏国大将在赤壁陆战失败,这是编的!请导演尊重历史!”
不就是这一套么?

我不会一一回复了。总之电影有电影的规律,它需要为了情节而虚构一些东西。但是我认为这个电影了不起,起码有一点,就是一个孩子,一个不了解三国历史的孩子,他看了这个电影,对三国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这了解不是错的、假的、扭曲的,这已经足够好了。还有这里另一位朋友所说的,能让一个孩子通过这个影片知道赤壁的总指挥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就已经很不错了。

老说硬伤硬伤,你们懂个P硬伤!最混淆视听,最硬伤的,要归到根上,我看倒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流毒很深,毁就毁在史实占7分,剩下3分虚构在不经意中就被读者当作是事实了。
可谁骂它了?它不是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传播历史、承载历史的作用么。怎么偏《赤壁》虚构就不舒服了?可笑。

[ 本帖最后由 postboy 于 2008-7-25 12: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ostbo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288312
注册 2008-7-25


发表于 2008-7-26 15: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8-7-25 18:23 发表
定军山是京剧,不尊重历史,楼主这种有文化的人是不看不尊重历史不贴近史实的电影的

哈哈哈,看得出水镜特鄙视我啊。

最近我和一些要好的朋友谈到《赤壁》,他们也反对我的意见,他们提出了很多不满——聊的时候,我也觉得他们讲的对,事后一想,还是觉得自己先前的感觉没错。

实际上,我为什么认为这个电影符合史实呢,我再修正一下我的说法,一是服装,我看这么多评论,没一个人像我这样珍视本片对服装的考究。这个考究的程度,当然是相对其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而言的。服装历来是历史研究领域的小学科,大家不去专门做这个研究,而普通的学者的论著也散见于专业期刊。很难找到。作为一个三国迷,不难想象我看到这部电影的里的汉末重甲时,有多兴奋了。

第二是人物。“大官人”朋友回我贴说:“不是说最贴近史实么 那怎么还会有那么多虚构人物呢?貌似LZ有点前后矛盾呃”。是我没讲清楚。我想说的是人物的真实的精神面貌。

我觉得,这个电影你不要抓它的细节不放——细节!从来都是各人有个人的口味的,特别是这样被大家表面上似乎很熟悉的一段历史——而要看风骨。“我个人觉得”,这个影片把握住了三国人物的最真实的风骨。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关羽是丑点,还矮,站小乔身边,两人一样高,武器也似乎不对头。但影片充分表现了他对刘备的忠,在开头一段戏里,他与曹操对话后,抢回被踩在地上的一面战旗,还是很感人的。
还比如张飞,也是一大龙套,但电影有几个他的镜头特写,表现了他在临战时的忧虑神情,那几个镜头不是白放的,它表现了张飞内心更细腻的一面,与那个甘兴是有所区别的。
还比如赵云救回阿斗时,诸葛亮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殿后阵亡的将士的身影,它表现了青年诸葛亮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刻怜悯心。诸葛亮会有这样的恻隐之心,因为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一直亲历着人民的苦难。而影片就是靠这种小细节表现了人物。
战士偷牛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周瑜的带兵有方,二方面借音乐表达了他内心的男儿壮志,三方面,曲有误,周郎顾。四方面,表现了诸葛亮与他是知音。鲁肃感慨说这只队伍难带,而诸葛亮说:“这只队伍可用!”周瑜立刻看了他一眼。他知道这个人理解他带兵的苦心。
这样的能够塑造和还原起历史人物真实面貌的细节还有很多,还比如孙权,他那么年轻,经历了父亲和兄长的亡故,他那么小就当了一把手,虽然说他成熟得很快,但内心的忧虑、恐惧还是很多的。为了表现这种年轻人的特质,他在公开会议上的严厉,在仲兄面前的犹豫,都非常恰当。而且这个角色的塑造, 也符合历史上孙权阴沉的那一面。刘、孙二人在庆功宴上的对话, 很简单几句就烘托出日后孙、刘两家的深刻矛盾。

本想修正一下自己的说法,但一下又说了这么多。总之,我当时看这个电影时,为它对人物的塑造那样符合“我认识中”的历史人物,还是让我心中一惊的。
这可算我的一些辩解,我来这里,也不是为说服大家的。“人人心中有一个三国”,这本来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另,我提到马蹬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未能解答的疑问。不仅在国内有两种说法,即使去日本出差时买的一些三国时期的研究书籍,也没有完全对这个问题有所确认,所以我用了一个“应”字。这里解释一下, 回应“第二片云”朋友对我无知的批评。还希望这里的专家能给我个确切答案。

[ 本帖最后由 postboy 于 2008-7-26 15:54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2 03: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72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