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驳易中天品三国之郭冲三事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4 03: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驳易中天品三国之郭冲三事

郭冲三事原文如下: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易中天在<<品三国·开场白·大江东去>>中认为,诸葛亮从未摆过空城计。

文中写到:“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是许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当时有一位郭冲先生,大约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感觉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还不够,于是『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计。这五件事,都被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驳回。驳空城计的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哪来的什么空城计?”

我观裴松之驳郭冲五事之言,则五驳皆有误,这里仅就“空城计”一事作分析。

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司马懿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这一论点站不住脚。“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是实,但国家有难,朝廷量才而用,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既然孟达谋反司马宣王能及时出现在新城,那两个月后在西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司马懿完作为后续部队为什么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面前呢?魏明帝大举伐蜀那次不就是由司马懿自宛由西城至阳平吗? 有此可见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


裴松之为驳空城计还列举了其它几项证据,也同样有问题。裴氏证据之二裴松之注原文)“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不以延为万人别统”,是指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魏延提出的这一军事计划风险极高,素来谨慎的诸葛亮为规避风险,不依此计,而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式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魏延将兵御敌。这在魏延传里就有明确记载:“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且诸葛亮是文人,文人统兵当然是坐镇指挥,而非上马杀敌,所以“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裴氏证据之三:“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裴氏此云更是不足为据,帝王之家毁父乃至轼父之举司空见惯

  这件事是郭冲讲的细节不对,还是<<蜀记>>记载失误,现在都难说了,许多人说诸葛亮根本从未摆过空城计,就是因为陈寿、裴松之都没采用它,但我们知道,凡正史记载的事是几乎肯定有的,正史不记载的事却未必没发生过。

   陈寿身在晋朝为仕,写<<三国志>>时,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氏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难道司马懿打完附近的孟达后,就从人间蒸发了?而且是在陇上三郡失守、陇右告急,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自然也再正常不过了

而裴松之的驳文明显牵强,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感情意向。郭冲何许人也,能替诸葛亮编出这样高级的故事?

再来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他说这个故事不合逻辑,我们且顺着易老师的思路逐一来分析,看这个故事到底合不合逻辑?

(易中天原文)“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察兵进去,行不行?” 这样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派少量侦察兵过去当然行,但去了以后呢?蜀军可以把侦察兵打退甚至消灭,到时吃了亏挫了士气还是搞不清楚蜀军的确切兵力。因为城里可能有重兵,城外后山上有疑兵,这种情况下不敢轻举妄动很正常。类似的例子,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带着一百名骑兵在匈奴大队人马鼻子底下,下马解鞍,懒洋洋地撤退,匈奴人怀疑汉军有埋伏,不敢贸然攻击,最后被李广顺利逃出。匈奴人忌惮李广,司马懿忌惮孔明,合乎逻辑!

“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这种假设不能成立,因为蜀军在城上,魏军在城下,受地心引力影响,城上的弓箭手射程超过城下,城下的弓箭手要想射中城上的人,就得先冒着被对方射杀的危险。城下的军队在发动攻击之前的集结位置,一定在城上弓箭手的射程之外,更在自己的射程之外。

“第三,按照郭冲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二十万人,诸葛亮只有一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如果真要这样做,就在军事上犯了两个错误。1贻误军机:因为围三天,蜀军不会饿死,情况不变,白围了;魏军消耗了粮草 2三天时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因为敌暗我明,万一诸葛亮城外埋伏有部队“围三天”会使司马大军置身险境,遭遇内外夹击。

最后易中天又引用裴松之的话:“就如冲言,宣帝(司马懿)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裴松之在这里只是发表了一下他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我们不能凭此就给空城计判死刑。何况,裴氏的观点还有可能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裴松之驳空城计证据不足,易中天逻辑有误,无法否定诸葛亮空城计的存在。

孔明故后,并非是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才使其成为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其声名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已流芳天下。历代多数历史学家给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评价中,足可见其军事才能绝不亚于政治才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5 04: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怎么感觉诸位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完全没驳到要点“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是实,但这不等于数月后司马懿不能去别的地方增援,既然樊襄之战屯合肥的张辽能赶赴“不是自己的辖区”的荆州增援,屯于宛的司马懿自然也可以赶赴“不是自己的辖区”的地方增援

下面再阐述下自己的观点 魏三郡失守、陇右告急,国家有难之际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也就顺理成章,司马懿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自宛由西城攻阳平,目的是使诸葛亮撤兵陇右救汉中,不就“拒亮”吗 (感觉这类文字游戏很无聊),等杀气腾腾的司马懿带着20万大军到达阳平附近时,诸葛亮也“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得知的司马懿大军到来,所以才“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
总之我认为诸位光凭以上观点不足以否定郭冲三事的存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6 19: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5 10:48 发表
“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之前司马懿是去京师汇报工作了。
明帝回到洛阳,已经是四月份的事情了。破孟达之后,去京师之前,司马懿在宛城处理申仪和新附郡县事宜,史有明载。

破孟达之后,去京师之前,司马懿在宛城处理申仪和新附郡县事宜,史有明载。
这个我不否认
明帝回到洛阳,已经是四月份的事情了
也不否认
问题是司马懿去京师汇报工作就没有可能在诸葛亮北伐之前?
明帝纪: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
处理申仪和新附郡县事宜,一个月时间也足够了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5 10:48 发表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明帝有召司马懿么?调来中南军区二把手张郃可是有明令的。

陈寿有意舍弃一件事,如果随随变变能找痕迹他也就不配称为良史之才,只能叫庸才
至于陈寿为什么要人为舍弃一些事,原文也有阐述
当然,这只是存疑而已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5 10:48 发表
要说顺理成章,当时张郃曹真和明帝在西部的部队一共也不过十万,荆州根本没有二十万兵马,张郃已经调走,司马懿没有诏命带着大军远赴汉中,是想把荆北让给东吴么?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荆州根本没有二十万兵马"不知载于哪本书上?还望见告,个人认为于情于理也说得通啊,樊襄之战张辽支援荆州,难道就是想把合肥让给东吴?

郭冲所言空城计,按整部裴松之注的资料来看,裴氏无明确证据证明司马懿一直在宛,他只是按推理发表了下自己的看法(而且很可能有误),不能据此就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存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8 01: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问题是司马懿去京师汇报工作就没有可能在诸葛亮北伐之前?】
这个自己再去好好看下原文吧。司马懿不会穿梭时空。

原文不就在晋书上吗?没有证据表明司马懿是在太和二年四月才去的洛阳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良史之才首要的是什么,是信,不是编。

我的看法是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它仍属可信。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但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陈寿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是众所周知的事,而且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这个谁也编不出来:
刘知几在《史通·直书篇》说“当宜、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批评陈寿和王隐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的丑事缄口无言,为之回护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六中“三国志多回护”写到: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当时魏军极限在四十万人。
当时魏国的兵力分布,中央部队在七万左右,西部军区有两三万人,北部边防和中部的常备军各两三万,已经大约十五万之数了。
当时魏国重点防范东吴,曹休都督扬州,掌握兵力大致与司马懿相当,剩下二十五万两人对分,司马懿也不过有两州十二万兵马,焉得二十万之众?注意了,这个还是往多了去算的。

这个通篇数字都是大概,可能,估计,空空的东东怎的都成了你的论据了?督两个州军事的司马懿非要和督一个州军事的曹休对半分兵??那么照此我也可以得出蜀汉那边总共大约十万,李严两万,南部防区和中部常备军两三万,诸葛亮北伐最多只有五万的结论呢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张辽支援曹仁的时候东吴是什么情况?孙权称臣,魏吴就荆州问题已经达成默契。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东吴是什么状况?226年底,孙权围攻江夏;228年中,周鲂诈降,继而陆逊大败曹休。
司马懿要真的能起兵二十万,只怕是连曹休的扬州军也借去了,不是要送东吴个大人情么?

把张辽的事拿出来只是为了证明打起仗来不按常理出牌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还有很多例子为证,官渡之战前曹操进攻刘备的徐州,难道就是想把许昌让给袁绍??送袁绍个大人情么?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扯一个淡,要靠扯更多的淡来来掩饰,而且越掩饰越荒唐,不是么?

对一件史上有记载却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可以推翻的事,凭不是很可靠的推理来论证其不存在不也同样是扯淡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14 10: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绿毛龟 于 2008-7-8 11:09 发表
LZ 太搞了,居然拿“多谋无断”的袁绍与被誉为“生子当如”的孙权类比,当心东吴杀过来取你首级。

一个带着十万之众的人能被八百人打得抱头鼠窜,和袁绍比都算抬举他了,再贬低袁绍当心袁绍杀出来取你首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14 10: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8-7-11 23:31 发表
这个郭冲是不看地图的,可惜的是楼主也没看地图。

诸葛亮如果在阳平,魏延并兵东下是去哪里呢?阳平位于汉中的最西端,也就是说魏延是从阳平回到汉中盆地里?
司马懿可能从西城一直杀到阳平吗?看地图,如果 ...

不用看地图你的说法都不攻自破,有点三国常识都知道阳平关在汉水北面,司马懿走的路线参考明帝大举伐蜀时司马所走路线:“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应敌怎么就被你理解成“去了汉中盆地”了??拜托看地图也要看清楚,横穿汉水=横穿了诸葛亮的战略根据地汉中??


诸葛亮北伐的兵力众说分云,5W-10W,现在20W也出来了,史上没有很明确的记载,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不管诸葛亮北伐的兵力到底是多少,总之不会超过魏国在西线与之对抗的兵力,这点在陈寿对诸葛亮北伐的总结中有一句话就是明证:"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这里的众寡指的是兵力众寡悬殊而不是其它,有了这个前提,汉晋春秋上那句话应该解释为:蜀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是在垅右战场、郿,多于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14 11:1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司马懿横穿汉水而来,就等于横穿了诸葛亮的战略根据地汉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14 11: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14 11:28 发表
拜托你用眼皮夹一下那张地图。
汉水横贯汉中,阳平在汉中的最西端,司马溯汉水至阳平,首先得横穿整个汉中。

阳平在汉中的西北端我也认同,照你给的地图(放大)来看,司马溯汉水至阳平,首先得横穿汉中北部
横穿汉中北部并不等于横穿汉中

[ 本帖最后由 巡阳剑 于 2008-7-14 11:4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16 06: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8-7-14 12:10 发表

陈寿的所谓“众寡”,说的是蜀国的兵力寡于魏国。
至于诸葛亮北伐交战的参战兵力,那可是每次蜀国都要超过当面之敌魏国的

魏国其它地方的兵力再多,关诸葛亮“未能有克”什么事?陈寿再不济也不至于前言不搭后语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16 07:1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14 12:09 发表
汉中重镇,皆在汉水一线,溯汉水而上,还不是横穿?
不好意思,刚才那张图汉中北部有些截去了,现在这张还是中北部么?
横穿中北部不叫横穿,学公孙龙白马非马么。

就算汉水横穿汉中,也不代表“汉中老窝都被敌人端了”,司马懿溯江而上,估计端几个码头是有可能的,因为蜀汉大军由于北伐都被诸葛亮置于阳平一带,所以也没受到阻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18 10: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8-7-16 18:52 发表
大概是战争迷雾系统存在,诸葛亮失去了对汉水的消息?
好在司马有良心,要是他不打诸葛,直接,不更妙。

要错开阳平,绕入成都,以现代的交通来看倒是容易,古时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北方入蜀就两条路,一条是经过阳平关的金牛道,一条是经过汉平关的米仓道,另外还有条不能叫路作为砍柴用的阴平小径,要绕过诸葛亮所在的阳平关就只有从翻越米仓山的米仓道入蜀,这条路只要有守军几乎有来无回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17: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6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