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yanbbo于2005-01-09, 13:12:22发表
序:
书不可断章取之
通鉴千古成败,采撷万代精华。
触类者须旁通,见微者必知著,观近者必知远,静心者知人。
——————————————————————————————————————
道之道,天之道。起于天地,应于万物,应于人事。可改天地,用自然,合人事。知道不可不为公。
所谓正者,希言利,恐人不齿,然天下之圣人皆为天下之利而困。莫逞其强,莫凭其弱。经得荣辱,方得天下。济世之材,非天性,济世而成之。
达摩云:迷时色摄识,悟时识摄色。但得本不愁末。
——————————————————————————————————————
道中道,无为道,进退道,道虚助道实。守道,天可道。修身立志图强。人策非群策。
道中道,不言道。欲者道,隐者道,盗贼道,君子道。守道,不可不慎之。
——————————————————————————————————————
用道之法,必先明于势,积己力。
不可无力,但可隐功。无雄不可利道。
敏者,自乱;讷者,自败。
——————————————————————————————————————
答 栀子飘飘兄
是我想了高中三年,到上大学前及毕业后,花了五年时间写的.欢迎提出批评!
《续集》共5000字,与道德经字数一样.里面借鉴的书有《长短书》,《史记》,《资治通鉴》及《三国》(毛评)写的。《易经》也有借鉴,但总归难以消化,仅通一句半,所以不敢称借鉴《易经》。
老子首先是位史学家,读《道德经》必先尽通史书。个人见解,望斧正!感谢观赏!
第一章
“字数一样”四个字…………我看时咂了几下嘴。
诚然,国文习惯的“用典”能在几个字里面压缩进一篇文章的内容,堪为中文的精华所在,但是如果为了“字数一样”这点荣誉,削足适履…………诚不以为然。
如为文字游戏,如此如此可也。但也五年心血所在,岂不是自己儿戏了自己?
其实想到这些话,也是从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0665
这儿来,设下题目做下圈,然后用这个去套人家的答案,套的不一致的就K掉。这种作为,为儿戏可,为讨论学问,诚不以为然。
另,为服务诸多人民大众,试着解释一下原文。如果有谬误的地方,也希望指正。
虽然有些东西是“只能意会”的,有些东西解释了反而失去味道,有些东西很难用现代文解释,但是我觉得与其看着美味不肯糟蹋死去,还不如多多少少吃一点。所以此处但请原作者见谅。
而且,“解释”这个过程,也是提到我自己古文水平的方法。
就好比给一个任务要写程序,自己肚子里面分析一下头头是道,感觉应该是手到擒来;到写下才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程序员要多练,学别的也是,能有这个见识这个算“触类者须旁通”吧?
另外,我的解释有时候可能是“释义”,不是“解字”。仅仅是我自己看后的理解,可能很多地方差异很大。
序:
书不可断章取之
——不解释了
通鉴千古成败,采撷万代精华。
——不解释了
触类者须旁通,见微者必知著,观近者必知远,静心者知人。
——研究学问,对看似和要研究的东西无关的知识知道的越多,回头或许会发现对你研究现在的学问会越有利。有时候解决身边的事情束手无策时候,从三百里外转回来,会豁然开朗。
(三句话自我估计可能首句是说,本人的作品要看完才能发表评论;第二句是说本文是自己通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五史经史子集的成果;末句有警句意思,如果配合一二句理解为本文谈的东西比较多,作用就是让你从别的东西反过来引证,或者是说春秋战国时人喜欢从寓言说起,而诗经也喜欢比兴,我的下文中时有不说理而是叙事的段子,意思不是骗稿费,还是说的前面的意思,只是用事例更能让你理解罢了。
——————————————————————————————————————
道之道,天之道。起于天地,应于万物,应于人事。可改天地,用自然,合人事。知道不可不为公。
——道理的道理,是自然的道理。从自然中来,对任何东西都有效,对人和人的作为也有效。可以改变天地,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处理人事。不知道这些的不能做大事。
所谓正者,希言利,恐人不齿,然天下之圣人皆为天下之利而困。莫逞其强,莫凭其弱。经得荣辱,方得天下。济世之材,非天性,济世而成之。
——所谓正直的人,很少说“利益”,恐怕别人看不起他。但是所有的圣人也都被“利益”而困惑。不要那自己的优点逞能,或者利用自己的弱点来博得同情(?),经受过荣誉或者耻辱,才能有一番事业。能做出一番事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是他自己天生就是这样的,也是在后天自我努力中形成的。
达摩云:迷时色摄识,悟时识摄色。但得本不愁末。
——达摩说:糊涂的时候会因为外表、现象看不到本质;等明白了以后就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要看到一个事物的根本,就对这个事物没什么不明白的。
(这三句又让我觉得意思有所跳跃了,第一段的三句虽然意思不一致,但是还可以理解为对读此文者的三个方面的说明。此段三句让人不解为何放在一起,首句,类似诸子百家书的开篇,大意也是和道德经一样是说一个“道”字,当然中国80%的书是说道的,这个道也就和“格物至知”一样意思很多了。中句先说不要耻言利,又说不要逞强不要凭弱不要不堪荣辱,又说不要自馁要自我奋斗,似乎一句之内意思就有飘忽?末句说要看透现象看到本质。此三句合起来是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望先生有以教我。
——————————————————————————————————————
道中道,无为道,进退道,道虚助道实。守道,天可道。修身立志图强。人策非群策。
道中道,不言道。欲者道,隐者道,盗贼道,君子道。守道,不可不慎之。
——此段不能解释
——————————————————————————————————————
用道之法,必先明于势,积己力。
——用“道”的方法,首先明白形式,然后积聚对自己有利的力量
不可无力,但可隐功。无雄不可利道。
——(要成功)不能没有实力,但是可以对自己取得的功绩表示一下谦虚,没有长处(优点?实力?)做事情就不会顺利。
敏者,自乱;讷者,自败。
——聪明的人,会自己人和自己人斗起来,或者因为想的太多自己就迷茫了乱了阵脚;而迟钝的人又往往因为迟钝而失败(是说中庸里面的“过”么?)
(一二句有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在内;三句又让人不理解了)
——————————————————————————————————————
第一章
道,有道可循。恒,非变也。
——道理的研究,是有道理可以追寻的,这个道理是恒定不变的。此处前面一个道理,是指的全书所研究的“道”,后面一个道理,是指研究这个“道”的时候不是毫无方法的,是有办法可以研究的。最后说这个办法甚至是不变的。此句为激励看下去的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有迹可循,有因可查,而道逐时而化。
——先用一句老子的原话:如果这个“道”是可以用嘴说清楚的,那他就不是“道”了。后面又是一句类似上句看似和前半句相反的话:这个“道”,是有痕迹可以循着找过去的,是有因头可以顺藤摸瓜的。最后有来一句和上句、此句都不接近的:但这个“道”,又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
进退攻守之度,无拘于道,由是非恒道也。
——是进是退,是增加是减少,这些选择的考虑,不拘泥于“道”。后面半句不解。
(此段大致是说研究“道”的方法,一说是有方法的,又说这个“道”是不能表达的,又说这个“道”是时时刻刻变的。这也是儒道释研究不可言传方法的一个方法:就好比太阳你不能到达(好比“道”不能说),但是可以让你绕着太阳多转(说各种各样看似废话但是都是谈这个“道”的话),最后你多多少少会领悟一点吧。)
——————————————————————————————————————
名,道之貌也。欲(俗)
——不解?,似少一逗四字一句?
——————————————————————————————————————
妙,微也。徼,未也。恒,持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存欲,利遮,不能知其微。
常有欲也,以观其徼。顺其欲,观其行,必知其且为。
——当时道德经中“以观其徼”四字就未解,此段亦未解。
《道德续言集》有云:与人语道,不道极矣。信乎?今始信也。
——《道德续言集》就是本书,里面说,如果把“道”和人说,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符合“道”的。看似这么矛盾的事情,我(指金圭子本人)倒是理解了,不过的确说不出来,甚至用禅语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大概是前两段我唯一解而不能言的吧(其他的是干脆就没理解)
第二章
第二章
已,始也。
——自己,是一切的开始
无为之事,从民之愿。不言之教,以身作则。
——对自己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另一种解释是:没有什么作用,没什么效果的事情。或者俗话说的面子文章),就满足其他人的愿望,按照其他人的好恶来做吧。后句又似乎是另一个意思了,似乎是老话里面说的:有些教育是通过自己做的时候来执行的,并不是用嘴说的。就好比自己(特别是有影响的人)让座,最后人人都会让座。或许有深意,暂时在下的确不能解。
始,引也。志,名之也。成,作也。功,业也。居,私也。
——————————————————————————————————————
毋美,毋恶,则无下,无落。
功,万世之与,独守,身垮。
——下面三句我都似乎有点理解,似乎又不怎么理解。先不解释吧。不过我不怎么懂这个“卑鄙”二字怎么理解?唯一看似有点惊人的大概就那句:“无为之事,从民之愿。”,这句还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的杀伤力小一点(我是不主张“断句说”的,就算孔子本意是断句的,我也觉得不断句也碰巧说明了一个更好的意义)。或者我真的没读懂吧。现在我是想到一点写一点的,全部写完以后自然会从头到尾在看上三五遍吧。起码这个比道德经好懂多了。
第三章
第四章
冲,若离。
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俗也,为之冲。
——————————————————————————————————————
无显,守中,已成大成。
——第三章后面到第四章全部,已经味道接近易经爻词了,“动代名”和“X也,XXX”、“XX,XX也”的结构多了起来。由于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一词多义性。我准备先回去看完易经再来试着揣摩这段是出自易经十翼里面的哪篇吧。
第五章
第五章
人生探求。
——————————————————————————————————————
圣人,君也。数,速也。穷,困也。中,心也。
——————————————————————————————————————
不强之,顺其性也。
静而无为之象,危而有为之举。
多变不守以进,不矣。
——————————————————————————————————————
另
闻,使。。。闻子之才。如,老,以。。。为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作动词"。本人一人之解,后文有论。
——此段同上,不解
第五章-第十七章略
第一十八章
案,然也。
———————————————————————————————————
故无贤无清,无圣无知,则天下泰矣。(无贤无清,无圣无知,是谓不显也。)
——这个也是道家里面的混沌说,不过我觉得“无贤无清,无圣无知”还是表象,其实做到“无欲”就足够了,“无欲”以后,哪怕有高低上下,又有何妨?本人尝无欲多年,至今仍在“仍有微欲”这个最痛苦阶段,未达“无欲成仙”的境界,不过也无所谓啊。本来一味妄求“无欲”也就坠欲,顺其自然吧。^_^
———————————————————————————————————
宋多忠臣孝子,以其无能也,其无才也,故显忠孝。
——这个话就所谓“乱世出忠臣”,就好比诸葛亮如果到一个比他还能的人手下,也就被上面人的光芒所掩盖。就好比太阳旁的超等星也不可能有一片黑夜里面的三等星起眼。
无仁无义,无礼无知,以其处治世,故无显也。
——此句不解。
第一十九章
第一十九章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足,充分。
——————————————————————————————————
标本共济。某,只可治标;某,只可治标。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
1.实为之,得不意之福。
2.外为之,得天下。
贵与人无争。
与轮回兄《98年时写的关于老子的一段东西》的“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略不同,我的是以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锦书为蓝本。
——此段也不想多解释,仅仅说一下这句“以蓝本”,再咂嘴,
当然,就好比王羲之时候不会有人说他的书法是学谁的,但是现在你写几个像模像样的字人家就能书你这个是颜体还是柳体。而国人的遗传,哪怕是自己有些许心得,也要套“子曰”的幌子,用“格物至知”的面子,最好还要“孔子也出国”的典故做引证。但是现在不是写书法唱京戏,甚至不是做博士生论文,仅仅是些许“我手写我心”的东西,念念不忘此句是照着那句依葫芦画瓢的,甚至把参考书目也列的惟恐不详尽,唉~~当然我也没免俗,算我感叹一下吧。不过此处我觉得不同于“栀子飘飘”说的情况,先回去想想怎么回答吧。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此章 形似自嘲实则自赞
洁者易污。
——看到这句突然想到孙子兵法里面的一句:“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记得意思记不得全文了,去baidu搜索了一下)。隐隐约约感觉作者也是比较喜“洁”的,突然有点想看看我这盆脏水浇上去会怎么个结果。默念三句“无欲则刚”壮胆^_^。
——————————————————————————————————
咳,笑也。遗,少也。贵食母,重本。
——————————————————————————————————
以无为示于人,以守静于心。守而不改,穷而不放。自嘲于市,而不悔,不宜可乎?
相去几何,奈或以此失之?勉之。
先就写这些吧。起初是因为“车正风后”摆的悬念进来的。进来后看到原来是如此,不喜而弃(嗯,原因我在一开始说了)。然后觉得这个全文倒是很有意思。就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hoh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