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和荀彧对汉室到底是什么态度?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67
编号 279144
注册 2008-5-23


发表于 2013-9-11 05:4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荀彧其实并不了解曹操

荀彧是希望曹操做一个真正的治世能臣,但曹操却自甘堕落,要做一个乱世奸雄,可悲!
《荀彧传》载: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为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这一番话写出了荀彧辅佐曹操的终极目标。他希望曹操能做周公,复兴汉室,还黎民一个太平盛世。他先以晋文公、汉高祖的例子说明尊奉天子是大义所在,天下归心。而曹操不仅“首倡义兵”而且“心无不在王室”,应当于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而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以实现其“匡天下的素志”。曹操是个聪明人,迎奉天子的益处他很清楚。于是他果断地派出曹洪率军西迎天子,最终在董昭的帮助下成功将汉献帝迁到许县。
可是曹操打的算盘与荀彧的希望相去甚远。他并不是想“奉主上以从民望”,也不是想“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句话说法不同,性质也有很大差别。
荀彧所说“奉主上以从民望”,这是周公的做法。就是真正把天子当君主尊奉,自己竭尽人臣之责,努力恢复并维护汉朝的社稷。这种情况,属辅佐天子发号施令,也就是“秉至公而服雄杰”。一旦条件成熟,就还政天子。
毛玠所说“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五霸的做法,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的做法。带头尊奉天子,然后假借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威服打击那些不敬奉天子的军阀。这种情况,天子有名无实,虽说受诸侯尊奉,但并不掌握实际权力。实际权力掌握在霸主手中。
沮授所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大不一样了,这是董卓的做法。就是把天子控制在自己手心里,号令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天子不要说什么权力,连个人尊严甚至人身自由都没有。当天下大定,当权者感觉不需要这张牌的时候,就会把它废掉,从而篡位自立。
事实上,曹操确实没有按照荀彧的说法去做,也没有按毛玠的建议去做,他是按照沮授的说法做的。
荀彧给曹操指的是正大光明之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凭曹操之能,辅以至公至义,各地诸侯必将望风归顺,统一天下兴复汉室将在曹操手中变成现实。如果真是那样,刘备将无需东奔西走,诸葛亮也就不用出山了。然而,曹操注定不会选择这条路。
毛玠为他指的路也不错,成齐桓晋文之业,也堪慰平生了。开始,曹操大概也是想做齐桓公的,可是后来他的想法变了。因为他的境遇和齐桓公不一样,汉献帝的境遇与周襄王也不同。人家周襄王虽弱,好歹有自己的国土,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国家。汉献帝呢?从洛阳强迁往长安,又从长安回到洛阳,最后竟来到许县。实际上他过的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曹操给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让曹操像齐桓公对待周天子那样,实在有点难度。如果是周公那样的人,一定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曹操与周公相去甚远。于是曹操渐渐变了,终于走上了“挟天子令诸侯”的道路。
曹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待献帝的态度上。开始他对献帝是非常恭敬的,汉献帝也很庆幸自己终于遇到了一个贤臣,终于不用再担惊受怕了。可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曹操不是什么贤臣,他根本没把自己当皇帝看待,在他眼里皇帝只是个招牌而已。当他平定吕布,拿下徐州以后,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授人以柄的衣带诏事件就是这时候发生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只有荀彧不这样看。荀彧认为那是大家对曹操的误解。为什么呢?一方面因为曹操说话从来义正辞严,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尤其是在荀彧面前;其次,荀彧可能认为,当时欲图称霸天下的野心家太多,为了颠覆大汉,这些人众口一词说曹操是汉贼,诋毁“汉室忠臣”,以谋求个人利益,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曹操表面文章做的好,让荀彧感觉不到任何越轨的地方。可以这么说,在荀彧面前,曹操一直是以周公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至于他背后的动作,比如与董昭密谋什么的,都是荀彧所不知道的。
对此估计有人会表示不理解,其实这没什么难理解的。这就是荀彧与曹操的关系。
曹操对荀彧心怀敬畏,这是他良知的自然反应;而荀彧对曹操,则是百分之百的忠诚与敬仰。这种忠诚与敬仰,使荀彧不可能怀疑曹操的道德操守。于是乎,在荀彧眼中,曹公就成了周公。不过,这与其说是荀彧眼中的曹公,不如说是荀彧心中的曹公。人啊,很多时候都喜欢以己度人,荀彧也是这样。他认为曹操和他一样,怎样说就怎样做,却不知道曹操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荀彧始终不渝地支持曹操,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虽说荀彧的事业与曹操的事业从根本上是不一致的,但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人的矛盾还显现不出来。
我们不能怪荀彧天真,荀彧能看透天下人,唯独不能看透曹操。当然除了曹操,还有一个人他不能看透,那个人就是汉献帝。为什么?因为忠。他对于曹操最大的忠诚就是把他想成周公,最后帮助他做成周公。这就是荀彧,“非正道不用心”,妄加揣测主公,岂是正道?因此,对于曹操他只能往好的方面想,不能往坏的方面想。
按荀彧的想法,在平定河北之后,只需修复洛阳,奉驾还都,则天下大定,根本无需再打仗了。可曹操不走这一步,仗就只能无休无止的打下去,一直到统一天下。直到曹操征马超、韩遂归来,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他不想做周公,他想做魏公。荀彧这才醒悟过来。当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荀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至此,那层窗户纸终于被捅开了,荀彧成了曹操进封公爵最大的障碍,“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随后不久,荀彧就离奇死了,享年五十。
关于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陈寿《三国志》说荀彧“以忧薨”;《魏氏春秋》说荀彧是服毒自杀。其实两个说法并不矛盾,只是陈寿写得含蓄一点。“忧”不会致人死命的,尤其是荀彧这种境界的人。他肯定很忧郁,关键是曹操已不允许他活下去。曹操想让荀彧死,又不愿意落一个害贤的恶名,他就希望荀彧自己了断。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荀彧还没有死的意思,就送了他一个空食盒暗示一下,于是荀彧便服毒自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06: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28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