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受到质疑的武评常理。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2 21: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受到质疑的武评常理。

  在我的武评中有这样一条武评常理:被观战者恐有失而采取措施的一方处于下风。由于受到两大三国武评高手质疑,不敢无视,只好重新发帖再次讨论。

  武评常理是怎么来的?不妨从某个公认度极高的武评常理来讨论起,例如:被击败的一方的武力低于对方。我们可以将这条武评常理分为两部分,即:由“单挑状况”推测“武力高低”。现在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被击败的一方武力是否一定低于对方?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客观的讲,显然是有其他可能性的!例如被击败的一方武力高于对方,这回被击败只是一次诈败。当我们要提出诈败可能性的人出示诈败的原文依据,否则就不考虑时,提出诈败可能性的人会要求我们先排除诈败的可能性,否则就是武断。以其他可能性的存在来反驳按照武评常理作出的推测,显然是驳不倒这条武评常理的,武评爱好者几乎都在用。但是细想起来,究竟该如何反驳武评常理,又该如何捍卫武评常理呢?

  常理是指我们日常经验积累得到的常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等。常理可以在推测的时候发挥其重要作用,无论正推还是反推都必须依据常理,依据常理作出的推测是最有可能的推测,并不排除其他可能,而我们应该相信最有可能的推测。也就是说,对于“A被B击败”这样的实际情形而言,可能性很多:
  (1)A武力低于B;
  (2)A诈败,武力未必低于B;
  (3)其他,A醉酒、A右臂少力……。
  但是我们更相信(1),我们认定“A武力低于B”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如果有人能够证明这不是最有可能的原因,有其他原因的可能性与之相当,甚至超过,那么这个常理便宣告无效。“最有可能”如何判断?个人觉得那就是针对某个结果的第一推测。例如我听到“A被B击败”的第一推测是“A武力不行”,只有在排除了这个第一推测的前提下,我才会考虑会不会是“A诈败”、“A醉酒”等其他原因。

  下面我来将“最有可能”变成“一定”,因为我们分析的不是实际情形,而是某本书中描写的情形。我们默认作者应该是想表述清楚一件事,而不是相反。对于“A被B击败”这样的书中描写而言,作者表达的意思应该只有一个:A武力低于B。而不是A诈败、A醉酒、A右臂少力、A方欲问之……。再给个少许佐证,那就是当真的出现了“A诈败、A醉酒、A右臂少力……”等状况的时候,作者都是明言,而不会省略。

  现在我们可以暂时性的先总结一些武评常理的要求了(将来讨论后,可能还会有补充或修正):
  (1)它必须是针对某种单挑状况的最有可能的原因;
  (2)它必须是作者在文章中省略的原因,因为默认了(需要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现在回到我的那条受质疑的武评常理上来。
  (1)AB单挑,A方先有人(假定C)恐A有失并采取一定措施,我的第一推测是:A处于下风。只有排除了这个第一推测,我才会考虑会不会是“C关心过度”、“C眼光有误”、“C担心A的马乏”……
  (2)作者文章中,所有的恐有失之前都没有某一方下风的武力描写,能够成为作者默认的原因。

  最后,由于可能性的大小问题(不是按照可能性数目的多少,然后各自分摊几分之几)无法量化,全凭感觉,遇到感觉不一致的问题,大概讨论是难以达成一致的,只能各自坚持,或如笑笑兄所说,读者群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3 17: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3 15:33 发表
甲兄在讨论中经常不自觉运用霸王条款,自己只要设定就行了,却要求对方要排除其他可能性,这非常不厚道。

我给甲兄出一个题目如何?

战例:孟达知刘封扯书斩使,勃然大怒,亦领兵出迎。两阵对圆,封立马于 ...

孟达很可能是诈败,因为事先安排了伏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3 17: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3 15:26 发表
甲兄的话语有明显的前后矛盾,按照甲兄对常理的定义:常理是指我们日常经验积累得到的常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等。比如乌云密布后即将下雨,这是常理。

这里常理有几个特征,一个是经验,有大量经验作为支撑,比 ...

个人的经验是:下风最可能导致观战者恐有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4 12: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本方武将下风是最有可能导致本方观战者恐有失而采取措施的原因,没有其他原因的可能性能够超过它。正如被击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武力不如对方,而不是醉酒、受伤、诈败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5 19: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将军高览 于 2009-10-24 20:47 发表

什么叫最有可能?这仅仅是甲兄认为最有可能而已。把那么多可能性里的一种理解为最有可能,甲兄真够武断的。

好吧,就算武断吧!
正如我将未作说明的击败,在无法排除诈败、醉酒、受伤等情况下,武断的认定为纯武力因素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0-25 19:3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5 20: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4 22:28 发表
甲兄到目前为止并未论证恐有失和本方武将处于下风是通过怎么样一种逻辑关系联系起来。

那我就先来试试吧。
既然说恐有失表示下风,那一定是旁观者看到了什么,看到本方武将场面有些不利。但我们通过战例可知 ...

1、我只考虑出现了恐有失如何处理好,而不去考虑为何有些时候武将直到被杀,书中都未交待他这一方有人恐有失。

2、他自己担心自己,当然是下风;他自己不担心,但是他让旁观者担心,也是下风。
一方让本方人员担心、另一方不让本方人员担心,高下立显,除非: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本方人员的担心是多余的、是错误的

3、为什么不派人助战这样的问题我从不考虑,正如为什么黄忠不一上来就展示一下箭术,让关羽知难而退一样。

兄的问题我早就解决了:
1、张飞对马超,第一阶段让刘备恐有失,本应该判张飞武力低于马超,如果此后双方再也没有其他可比较的证据,结论就此成立。但是张飞有更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武力不低于马超。

2、回答了1的问题,也就不存在2的问题;

3、在确定了张飞真实武力不低于马超的前提下,显然是第一阶段张飞表现不好(此阶段张飞的表现武力比真实武力稍弱)。

4、魏军对庞德的恐有失,是因为庞德处于下风;关平对关羽的恐有失,是恐父年老,担心老年人再打下去,出意外的可能性较大。
前者是对已发生的恐有失,后者是对未来的恐有失。

我不会因为部分人的反对,而放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5 20: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被本方人员恐有失而采取措施的战例中,并不只有“本方武将下风”一个解释,还有其他可能性,这一点我们是有共识的。我想请问所有的反对者:
被本方人员恐有失而采取措施的其他可能性中,你感觉哪一个的可能性不低于甚至超过“本方武将下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5 20: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sy 于 2009-10-25 19:55 发表
真是遗憾,楼主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出确实的单挑案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却要求别人举出恐有失后有其他可能性而非处于下风的例子,举不出来的就统统算作处于下风,这未免过于霸道了吧?

我什么时候要求别人举例了?呵呵
凡是别人能够举出的例子,我都认为那正说明,因为这种原因出现的恐有失都是必须要明文交代的,从而不交代原因的肯定不是这种原因。还有谁要举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5 21: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5 20:30 发表
甲兄看来要将霸王条款执行到底了,不过说到底甲兄想如何处理自然是自己的权利,如果不说出有道理的论证来,自然不能指望别人接受甲兄的观点。

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接受,呵呵。

QUOTE:
在一场不分胜负的单挑战例,是不是存在可见的上下风形势?我不知道。

张飞对马超时,刘备为什么会恐有失?刘备好像经常就恐有失,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兄答非所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5 21: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sy 于 2009-10-25 20:51 发表

你现在连证明处于下风是恐有失的最大可能性的案例都没有,却非要别人证非,难怪人家说你是霸王条款。

我什么时候要别人证非了?呵呵,我早就知道我很难证明,别人也很难否定。
正如:A被B击败,书中没有交代其他,我认定A武力低于B,但是我无法排除武力外的其他因素,例如A诈败、或受醉酒、伤病的困扰等其他可能性。

QUOTE:
打个比方,我就说恐有失是因为对本方武将更关心是最高可能性,长时间的单挑不分胜负,说明双方在战斗中都未能形成明显优势,没有必胜把握。再打下去,任何意外都有可能产生。作为本方武将,关心一下自己人就一定是因为下风了?不关心本方武将难道还要去关心对方武将的死活?

我只想听你的真实感觉,而不想听打个比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6 18: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云飘扬 于 2009-10-25 21:53 发表



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二将各退。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关,庞对刀打成均势,何来谁下风之说  ?  甲兄先入为主因为魏军急 ...

场面完全不变,只要关羽的年龄变成壮年,这样关平自然不会恐父年老,自然也就变成了庞德单方面恐有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6 18: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sy 于 2009-10-25 22:00 发表
这里举的证非的战例大把,你一句既然这些战例都有交代,就算反例了,其余的没有交代的都作下风论。我不知道像你这样的人家还该怎么辩论。

这个难以辩论,只是认同与否。
部分人不认同,本来无所谓,但是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尽量让更多的人认同。
至少目前还在努力中。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0-26 18: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6 1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5 22:03 发表

我确实没法回答,在恐有失战例中,甲兄是认为下风是最大可能,但我认为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说不清楚。

兄可以将自己认为的一些可能性较大的原因列出,我们一起来感觉哪个更有可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6 18: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将军高览 于 2009-10-26 08:46 发表

呼呼大笑,甲兄千万别再正如啊。甲兄正如的例子,的确是常理。但是甲兄用此来辅助证明的原观点,却不是常理。甲兄可要明白这一点,别把自己靠臆测得出的东东类比一些常理。

认可便是常理,不认可便不是常理,因人而异。

QUOTE:
貌视寡人以前和甲兄谈过这种真实的感觉吧。

我的朋友和别人打架,虽然我的朋友大占上风,但是我依然会恐我的朋友有所闪失,赶紧拉架让朋友走。上学时这种情况发生过无数次。

甲兄难道没有遇到过此种情况?难道甲兄的朋友、兄弟、同学打架时,遇到对方明显弱势,甲兄就会一直在那里呆着看你的朋友打架,直到看着把对方打到精疲力尽你的朋友兴致勃勃扬长而去乎?

高将军啊,你连你朋友上风都恐有失,根本不适合征战沙场。
或许,你朋友拿起刀砍一个没有抵抗能力的敌人,你都担心你朋友的刀可能没有拿稳,掉下来伤到了自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6 18: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0-26 10:10 发表


1.甲兄的本帖仍然停留在之前的讨论中,并没有比之前的讨论更进一步。

2.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武评公理亦是。
就像甲兄一直提到的武评公理“A击败B,则A强于B”,如果有人要求甲兄证明该条,甲兄完全可以不理睬此人,读者群中没有此人,很正常。

3.甲兄认为下面两种表述方法有没有区别?
1)甲兄认为观战武将恐有失是因为该方武将下风。
2)甲兄认为作者描写观战武将恐有失是为了表达该方武将下风。
我的观点,两者有本质区别
1)是在讨论武评公理。
2)是在讨论作者意图。

4.
如果是在讨论武评公理,我的意见很简单:该武评公理不成立。
如果是在讨论作者意图,我的意见也很简单:此类讨论不参与。

1、有进步啊,我调整了讨论角度。
现在在所有的可能性中,我认为“被本方人员恐有失而采取措施”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场面处于下风”。
我要求反对者拿出不低于这个可能性的原因。目前没有看到有人能够拿出自己心中真正认为可能性不低于这个原因的原因。

2、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我的观点,我愿意努力表述,寻找各种角度来讨论。

3、我的观点的基础其实是单挑双方的一个对比,对于单方面恐有失的情形,我理解成,某一方更让人担心。兄强调双方观战的人的眼力差异、心理差异等,或者还有武将的马匹差异,而我恰恰简化了这些,忽略了这些差异,只有在有证据能够证明是这种差异在发挥作用,我才考虑。

简化是武评中常用的方法,我不反对有人追求更准确、更合理。就算我是粗糙的简化,我也认为强过不顾实际的准确、合理
正如我也认为用范围来表示差距是更合理的、更先进的,但是我认定这个理论的可操作性很差,综合起来未必优于单一数值表示的差距理论。攻防二维说也是,我猜测这正是煮酒前辈放弃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0-26 19:0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6 22: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6 20:58 发表

还是拿具体战例来分析吧。

张飞对吕布100回合不分胜负,张飞对马超100回合不分胜负,刘备皆恐有失。我认为这里刘备并不是看到张飞下风才恐有失,说张飞对吕布就是,对马超就不是,这种判断方式不公平,缺乏说服力,属于先入为主,用后面的进程来反推前面也是不恰当的。主要原因还是刘备关心张飞,双方交锋激烈,打了100回合之后,偶然因素会增加,所以刘备担心张飞有闪失。同理,如果张飞与赵云(非刘备手下)单挑,100回合之后刘备也极有可能恐有失。诸葛亮料定张飞对张合是用计,刘备还是派魏延助战,诸葛亮料定黄忠对张合是用计,刘备还是派刘封助战,刘备就是这种类型。

马超对张飞100回合不分胜负,刘备恐有失,马超对许褚100回合不分胜负,曹操并未恐有失,并不是许褚表现好于张飞,而是曹操比刘备淡定,因为许褚仅仅是曹操的护卫,张飞可是刘备的兄弟,分量不一样,曹操的冷静程度也可能好于刘备。

马超对张飞,为什么马超方没有人恐有失?马超没有刘备这么一个统帅,如果马腾亦在,倒可以对比一样,同样吕布也是如此。

黄忠对关羽,韩玄恐有失,关羽这一方没有韩玄这样的主帅。黄忠第二天马失前蹄,韩玄有担心黄忠马失前蹄的可能。恐表示一种对未来的担心,对未来的不确定,如果确定就是“料”了,既然是不确定,马失前蹄也属于不确定的一种。

凌统对张辽,孙权不仅恐有失还派吕蒙去接应,此战例本来可以作为凌统劣势的最有力证据,可惜书中交待,孙权并不在战场,孙权并未见到凌统下风。

庞德对关羽,此次是庞德一方的曹军恐有失,应该说在与关羽对比中,少了一些理由,因为关羽还有关平,似乎除了下风找不到其他理由,问题是这位曹军士兵就看准了么?我们知道主帅当中,高明君主的眼光自然就高,但拙劣君主的眼光是很差劲的,加上关羽在曹军中的巨大声望,这位曹军士兵能用平常心看待场面么。比如,夏侯渊手下的士兵就被蜀军的假象迷惑了。

庞德诈败,关羽追击,关平恐有失接应,这点很明显,关平担心庞德使诈。关平能确定庞德是射箭么,不能确定,关羽以为仅仅是拖刀计,关平水平会高于关羽能一下看出庞德是射箭么?不大可能,关平也是一种不确定的担心,所以接应,关平也仅仅是在庞德做出射箭动作时才大喊。

许褚对马超,曹操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这里也不是许褚下风,因为马超和许褚已经进入各拿半截棍乱打的地步了,许褚身上无甲,明显吃亏,曹操当然担心,但吃亏是对将来的预期,现状并未发生,许褚受伤是中箭,并没有说被打伤。

1、什么地方不公平?我认为这两处都是张飞让人更担心,这两处表现张飞都低于对手。

2、阵前单挑一般都有掌握鸣金收兵权利的人,例如:
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
忠正要激渊厮杀。两将交马,战到二十余合,曹营内忽然鸣金收兵
按常理推测,吕布、马超军中也应该有,具体是谁不知道。

3、兄解释了那么多,我不想评论。我只想强调一点,如果兄所给的原因不够有力,那就是在各个战例中搞双重标准,随便举个可能性还不容易;如果兄所给的原因足够有力,我就作为反常情况处理。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11: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sy 于 2009-10-26 22:54 发表

你认为就认为了?除了恐有失,战场上从哪个地方看出张飞低于对手了?你自己找不出举证自己观点的理由,却非要别人举证否认你观点的理由,举证出来了那些战例统统算特殊战例,举证不出的统统算作证明你的观点? ...

除了“让人更担心”,没有别的了。
正如颜良除了击败徐晃之外没有别的证据能够证明颜良强于徐晃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12: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6 22:58 发表
1、什么地方不公平?我认为这两处都是张飞让人更担心,这两处表现张飞都低于对手。
--甲兄认为在100回合时张飞表现不如马超啰,而许褚表现和马超差不多啰。实力强的张飞表现还不如实力差的许褚,甲兄的系统中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吗?

2、阵前单挑一般都有掌握鸣金收兵权利的人,例如:
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
忠正要激渊厮杀。两将交马,战到二十余合,曹营内忽然鸣金收兵
按常理推测,吕布、马超军中也应该有,具体是谁不知道。
--我当然知道每支部队都有掌握鸣金收兵权利的人,但行使权力会是一样的么?

3、兄解释了那么多,我不想评论。我只想强调一点,如果兄所给的原因不够有力,那就是在各个战例中搞双重标准,随便举个可能性还不容易;如果兄所给的原因足够有力,我就作为反常情况处理。呵呵。
--我早就说过,恐有失的原因很复杂,不容易搞清楚,当然达不到有力的程度,我在恐有失上本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来双重标准?
倒是甲兄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有力过。

1、不能只看一战或者某一阶段甚至某一刀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

2、事实上当然多少有点差异,但是我在武评文章中简化了,默认一样,除非能够证明确实不一样,且这个不一样确实影响很大。

3、个人认为:
(1)被对方击败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武力弱于对方”,其他诈败、醉酒、受伤等原因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小于前者;一旦推翻这条常理,武评文章不用写了。所以,在武评爱好者中,这条常理被普遍认可,反对这条常理的多是不屑于武评、对武评泼冷水的非武评爱好者。
(2)被观战者恐有失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处于下风”,其他观战者看错了,观战者过度担心等原因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小于前者,一旦推翻这条常理,由于涉及战例不多,武评文章受到的影响不大,且部分人是准备通过自己的其他思路解决的,自然认可度便低了不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13: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将军高览 于 2009-10-27 11:53 发表

呼呼大笑,认可便是常理?你这也叫常理?你这已经不是马岱兄说的霸王条款了,你这简直是强奸民意。

我恐有失很正常,因为我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我不适合征战战场?呼呼大笑,像你这种人才不适合征战战场呢。 ...

1、这是我的武评文章中我所认定的常理,也是认可这条常理的网友的常理,至于是否包括兄我不知道,能得到多少人的支持或反对我也不知道,总之,我就这样认定了。目前的讨论与其说讨论,还不如说是我单方面在尽可能的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这条常理而努力。

2、兄在阐述单方面存在着关心行为,同意。只是跟我说的完全是两回事。以张、马之战来举例:
刘备对张飞关心,那么马超阵中有没有对马超关心的人呢?双方的关心程度如何比较?如果能够证明刘备对张飞达到100余合的关心程度大于马超方对马超的关心程度,那么自然可以从此角度来判定张飞未必处于下风。但是个人觉得没有办法先判定双方观战人员对本方武将的关心程度,所以简化处理,默认一样

不排除有人能够有力的证明在这一点上不一样。如果证明了这一点,当第二阶段刘备不再恐有失时,可以肯定张飞一定上风,因为由第一阶段可知:百余合的均势场面也会让刘备恐有失的。但是第二阶段的张飞又有何上风迹象呢?

QUOTE:
再拿演义里的战例来讲,黄忠出战吴将,刘备也是恐有失。结果呢,黄忠却是刀斩吴将。请问,这里如何能看出黄忠下风呢?

我说的恐有失不是指这个情况,主贴里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1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0-28 09:47 发表


1.这个工作应该由Lz甲兄来做吧~
2.兄认为许马之战229合时谁上风?若马超上风枪还被别人挟住?若许褚上风还被迫弃刀?

我来做就我来做吧!前段时间写的,经过这次讨论,大概需要一些修改,但是战例已经很全了,如果谁有补充先谢谢了。

恐有失的认定

恐有失实际应该是“恐某种原因造成某种损失”之意。混战中的恐有失,通常都与单纯的武将武力无关,无需考虑,我们只需考虑单挑中的某一方恐有失。

一些战例中,还未开打本方就有人已经恐有失,这种恐有失的准确性或针对性都难以判定,也不考虑。例如:

(1)53回,关羽将要战黄忠,孔明恐关羽有失,让刘备前往接应。

(2)59回,夏侯渊将要战马超,曹操恐夏侯渊有失,慌自上马前来接应。

(3)62回,黄忠将要战泠苞、邓贤,魏延恐黄忠年老近他不得,愿相替。

(4)65回,张飞将要二战马超,刘备恐张飞有失,自披挂下关,直至阵前。

(5)86回,孙韶将要战曹丕,徐盛恐孙韶有失,令丁奉渡江接应。

如果这担心的某种原因交代的非常清楚,那么我们的判断是很简单的,例如:

(1)53回,关羽战黄忠,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

(2)58回,马超战曹洪,马超独自一人,恐被所算,乃拨马而回。

(3)59回,马超战许楮(非正常模式,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曹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

(4)65回,马超战张飞,刘备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5)68回,张辽战凌统,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

(6)71回,黄忠战夏侯渊,夏侯渊的压阵官恐山凹中有伏兵,急鸣金收军。

(7)74回,关羽战庞德,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

(8)74回,关羽战庞德,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

(9)74回,关羽战徐晃,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

按常理来说,只有本方武将处于下风,本方其他人员才会先于对方人员产生担心的心理,才会采取措施。因为如果本方武将若处于上风,那么等着胜利的到来即可,上风方比下风方还担心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本方武将与对方处于均势,那么双方都等着分出胜负,也许双方也担心,但这种担心应该不会导致其采取措施。由此得出判定恐某人有失的一条推测性的结论:通常情况下,被观战人员先恐有失的一方武将处于下风。例如上述的1、3、4、7、9。

有人提出会不会双方就是处于均势或上风,但是战场是凶险的,观战者仍然因为过度担心而先采取措施?个人觉得战场上的武将们、士兵们早就了解、习惯了这种战场凶险,所谓上风也可以理解成就是对方比自己处境更凶险,如果连均势甚至上风都担心的沉不住气而采取措施的人,早就被战场淘汰了。当然我们不排除这个采取措施的也许就是害怕了战场凶险即将被战场淘汰的人,但是这样的反常情形的判定是需要原文证据的。

2和6中显然马超和夏侯渊并未处于下风,我们判做中断,之前的回合数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双方的差距上限。8中,当前的关羽也并未处于下风,关平担心的是再战下去,关羽由于年老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5是较为特殊的1例,孙权肯定是接到了战报,知道了凌统在和张辽单挑,否则孙权应该是等凌统哨探回营,不会做出安排吕蒙接应的举动。但是孙权不在场,并不知道场上双方单挑的情形,但是他还是恐凌统有失,无非以下几种可能:

①孙权心中认定凌统不是张辽的对手,听说凌统这次的对手就是张辽,恐凌统有失;

②孙权担心曹军人数多于凌统;

③有人恐凌统有失,并报告了孙权;

本人支持第③种看法。如果是①的看法,那么孙权应该早点派人去接应,而不是等凌统和张辽单挑了50合才派人去,且当凌统回来后又提出“统愿敌张辽”的时候,孙权应该劝阻。如果是②的看法,那么孙权增派人马即可,继续实施“今曹操远来,必须先挫其锐气”的策略。第③种看法,既解释了孙权为什么恐凌统有失,又由于非亲眼所见,加上此前一战说明凌统与张辽即使有差距也很小,这才同意凌统再次出战张辽,自己“自引甘宁临阵观战”。由于被旁观者恐有失,所以凌统是处于下风的。

但从这个旁观者将恐有失报告孙权,再到孙权指派的人马接应之前,凌统与张辽的单挑应该还在继续,甚至从后来凌统主动要求敌张辽来看,凌统还未失去敌住张辽的信心。所以双方的差距应该适当缩小。

未交代担心的原因,是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的,例如:

(1)16回,吕布战张飞,刘备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

(2)74回,关羽战庞德,关平恐有疏失,亦随后赶去。

在第(1)例中,刘备恐什么?有什么损失?都未交代,但是我们联系上下文,除了当前张飞在和吕布单挑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行动的交代,因此这里很可能是恐张飞有失。有人提出刘备会不会担心“吕布军四面渐渐裹将来”?如果刘备担心的是诸如此类的异常举动,原文应该会有交代的。

    在第(2)例中,当前单挑已经中断,关羽在追杀庞德,那么关平担心的显然就是这个追杀行为有可能遭到对方的暗算,与武力无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1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0-27 09:36 发表

甲兄没有回答我上面3的问题,那我就再掺合几句——

1.某种可能性如果要归纳为公理,甲兄认为其百分比至少要多少?

2.这个态度可取,武评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兄强调的是什么我知道,我强 ...

1、先回答兄的第3个问题;
(1)现实中常理当然可以作为武评常理;作者的写作特点也可以作为武评常理。
(2)听易中天教授讲老子在道德经中,喜欢正话反说,正话反说当然不是常理,但在老子的书中便可认定为常理。

2、C之所以会观战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某种行为,而不是开始就恐有失而采取措施,一定是受到了场面的影响,否则C会一直观战下去。什么样的场面会影响到C?A和B的单挑才是重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18: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9 14:22 发表
1、不能只看一战或者某一阶段甚至某一刀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
--呵呵,甲兄认为许褚和张飞整体对马超的战例中,谁表现更好,与局部100回合的比较,两者关系是如何的?

2、事实上当然多少有点差异,但是我在武评文章中简化了,默认一样,除非能够证明确实不一样,且这个不一样确实影响很大。
--甲兄又来霸王条款了:“我就这样设定,除非你能证明这样设定不对”。拜托哦,甲兄爱怎么设定是自己的事,我才不管呢,我只按我的看法进行评判。在对是不是要对张飞、黄忠助战的例子中,刘备和诸葛亮就是截然不同的表现。

3、个人认为:
(1)被对方击败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武力弱于对方”,其他诈败、醉酒、受伤等原因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小于前者;一旦推翻这条常理,武评文章不用写了。所以,在武评爱好者中,这条常理被普遍认可,反对这条常理的多是不屑于武评、对武评泼冷水的非武评爱好者。
(2)被观战者恐有失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处于下风”,其他观战者看错了,观战者过度担心等原因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小于前者,一旦推翻这条常理,由于涉及战例不多,武评文章受到的影响不大,且部分人是准备通过自己的其他思路解决的,自然认可度便低了不少。
--这是不同的事,完全不能类比。甲兄为什么判断徐晃不如颜良,还不是因为颜良击败了徐晃?还要分析什么原因很有可能是...吗?但恐有失是因为“处于下风”,可从来没被证明过。

1、整体考虑当然是张飞。
(1)张马第一阶段张飞的表现不如许马第一阶段许褚的表现,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这个阶段许褚没有让曹操担心,张飞让刘备担心了。
(2)张马第二阶段张飞的表现等于许马第二阶段许褚的表现,情形基本一样;
(3)张马第三阶段张飞的表现好于许马第三阶段许褚的表现,因为张飞打得马超认定自己赢不得张飞而被迫出阴招,而许褚被马超打的使出了先弃刀再夹枪的危险招数。
(4)当我们将3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时,我们必须透过表现武力来判断真实武力。
a、如果一个武将在某一阶段下风,且没有其他证据能够证明他能够扳回这种下风,那么他就是武力低于对方;
b、如果一个武将在某一阶段下风,但是有其他证据能够证明他能够扳回这种下风,那么他的武力就不低于对方,因为一个武力确实低于对方的在公正情形下根本不可能扳回下风。
就判断武力而言,我们当然不能看局部,而应该看整体。

2、简化是一种武评方法,在部分网友看来,连许褚醉酒这样与公平单挑明显不同的差异都被忽略,更不用说忽略关羽杀退许褚、徐晃时,根据曹操核心目的(欲得之为几用)进行的推论。我在回笑笑兄的帖子中,承认了自己忽略了观战者的差异,承认了这样做的粗糙,我愿意看到更先进的理论得出更完美的结论,给出更完美的解释,而不是一切皆有可能。以一切皆有可能为出发点,武评就不用评了,武评的方向只能是:从各种可能性中,找到一个相对来说最有可能的可能性,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并附上结论的可信度指标。根据“被恐有失”得出的强弱结论可信度不如根据“被击败”得出的强弱结论。

3、甲兄为什么判断徐晃不如颜良,还不是因为颜良击败了徐晃?
======================================
这里面同样隐含着一个主观认定:颜良击败徐晃最有可能依靠是自己的武力。
兄能够排除徐晃一定不是诈败等其他可能性?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0-29 18:5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22: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0-29 20:58 发表
1、看来甲兄的体系允许这种情况出现,A与B单挑,两人交战多时不分胜负,但一会A占上风,一会B占上风。

2、我都说了,甲兄如何评判是甲兄自己的事,我反对的是甲兄现在把恐有失表示下风当作常理,常理是什么,常理是要得到他人赞同的。设定就不一样,甲兄爱怎么设定都是甲兄自己的事。

3、甲兄不必扯远话题,两个事例不是一码事,用类比是无效的。

什么叫常理,常理有其特征的,第一,常理首先要在道理上说得通,比如乌云密布之后为什么通常就是下雨,那是有科学知识解释的,第二,常理有大量统计上的数据作支撑,多数例子都是吻合的,乌云密布之后确实多数就是在下雨。

甲兄首先要提出论证过程,恐有失就是表示下风,而不是恐有失就是表示下风,这还有疑问吗?
其次甲兄要提出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论证,比如什么什么例子,某人就是处于下风,而这一方确实也是发生了恐有失。

如果甲兄做不到这两点,恐有失表示下风就仅仅是甲兄自己的设定而已,而不是什么常理。

1、有些武评常理不是论证出来的,所以兄提的这些要求我做不到。

2、我的主贴只能从其他角度来阐述。例如:我感觉本方武将下风是让人恐有失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没有其他原因能够超过它。
(1)当某位作者告诉我们:AB公正单挑,A让C担心时,在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参考的情况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A下风。而不是C眼光不准,C关心过度、C担心的不是A的单挑等。
(2)如果作者先告诉我们一个结论“A武力不低于B”,带着这个结论再看作者告诉我们的那段话时,我才会对C有疑惑。
(3)我相信肯定不会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第一反应,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当然我要把作者也拉进来,说他也认定这是多数读者的第一反应的(呵呵),也就基本可以成为常理了。

3、作者的写作特点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韩玄恐黄忠有失,这里会不会是恐黄忠年老?按现实常理当然有可能,但是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个人认为应该不可能,因为书中有关平的恐父年老,假如韩玄也只是恐黄忠年老,应该直说,所以,这里根据作者的写作特点,我认定韩玄的恐黄忠有失,应该类似于魏军恐庞德有失,而不是关平的恐父年老。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0-29 22:2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29 22: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墨叶 于 2009-10-29 21:41 发表
我用围棋来类比。

一场比赛,常有评论员预测结果错误。
可能原因有:落后方有秒着。
领先方因各种种原因下错了,或者没选择最佳方案。

所以说恐有失不能完全代表占上风,更不代表实力弱。

AB下棋比赛,下到一定时候,如果出现A方研究室的人员担心A,并采取一定行动(例如:提出这局不算,重下一局决胜等),如果此后你不再有其他任何信息可供参考,请你预测一下谁的赢面会大一些?(1)A大、(2)B大、(3)一样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30 1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墨叶 于 2009-10-30 08:06 发表
如果是A提出,当然认为是B赢面大。
我看过很多预测输定的棋被翻盘。

预测输定了的棋,赢了的“很多”,那么预测输定了的棋,最终确实输掉的与之相比是更多还是较少呢?

QUOTE:
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A方研究室认为A必胜,但因为A没有看到妙手而落败。

可能还有A必胜无疑,却主动投子认负的;
可能还有A必胜无疑,却突然病倒昏迷的;‘
……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0-30 19:4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30 19: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ZHJG_77 于 2009-10-30 09:00 发表

众所周知的小桥段:

当年马晓春和小林光一争夺富士通杯,聂卫平是评棋者,当聂看到马晓一招疑问手后大发感慨,通盘断言马晓春输定了,结果就在老聂还在埋汰马晓时,马晓春已经赢了,夺取首个世界冠军。事后 ...

木木兄刚参与讨论,参加过之前讨论的网友大概都不会再以这种举例的方式来与我讨论。
我从来不否认其他可能性的存在,我只是说:在众多可能性中,有个可能性最有可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30 20: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0-30 10:04 发表
甲兄的态度很明显,就是忽略其他差异,承认这样很粗糙,但似乎有什么苦衷所以不得不这样做。而这个苦衷就是,不这样得不出武力和排名呀。

笑笑兄一语中的。

1、A被B击败,我们认定A<B;但是我们无法排除A诈败的可能性,但是大多数武评爱好者不考虑A的诈败可能性,我也不考虑,为什么?
(1)首先,武评爱好者是有苦衷的,如果考虑成一切皆有可能,那么武评文章不用写了;
(2)其次,不考虑诈败等其他可能性可以找到一些理由:
A被B击败,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A武力弱于B,而不是A诈败、醉酒、受伤等,即“A武力弱于B”是A被B击败的最有可能的原因;
书中有过诈败战例的描写,所有我们默认:凡是诈败战例作者一定明言,未交代诈败的肯定不是诈败;
……
大家想一想,看看这个常理的产生是不是基于以上认识。

2、看懂了上面的一段解释就会明白,在另一个常理上,部分和我观点一致的网友是有苦衷的;所以,我在无法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类似于前面的处理方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30 20: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也总结一下,我总结的很简单:
AB单挑,A方观战者出现了恐有失的心理;B方观战者未出现恐有失心理。
这个A方观战者恐有失的心理对于判断双方武力而言,分明对A不利,却被部分人以一切皆有可能(例如观战者可能看错了、观战者可能不是担心A的单挑等)而忽略不计。

至于我的观点,说是常理也好、说是设定也好、说是标准也好,都无关紧要。有人反对在我意料之中,如果反对的人多于赞同的人,我会觉得奇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30 21: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云飘扬 于 2009-10-30 20:38 发表


问题关健不在明眼都能看得出来的A被B击败,认定A<B,  而是A与B百合大战平手收场,明眼都看不出可见的上下风  !  



看出上下风当然更好,有时我们虽然看不出,但是能够推出上下风。
张马之战的第一阶段虽然看不出上下风,但可以通过张飞方的刘备恐有失和采取的措施“急鸣金收兵”,推测张飞很有可能出于下风;
张马之战的第二阶段即看不出上下风,也推不出上下风,与第一阶段比更接近于完全均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0-31 12: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云飘扬 于 2009-10-30 23:29 发表


不用分开说第几阶段,直接一句,这场张,马大战,谁上风,谁下风  ?


我回帖是应马岱兄的要求,进行张马、许马两战的局部和整体对比。兄问的这是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早就发过帖子,兄没有看过我就给个链接:
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95568-1-3.html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5 22: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5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