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针对魏延的有重大疑问的记载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4-2-11 20: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既然诸葛亮想秘密撤退,那不召开全部将领的公开会议是有可能的,官有内外之分,如魏明帝病危时先召见的还不是刘放、孙资两个中书,而这两个地位低下的内官却影响了后续事态。三国志所述诸葛亮先找来几个亲信商议,再派人去探察主要将领魏延的意思,出于保密角度没什么不妥。魏延与杨仪相争,其他人几乎都帮杨仪,可见魏延在军中的孤立不是一般了,诸葛亮应该对此有所察觉,有了三国志上的安排也合情合理。

《魏略》之说有一个不妥:“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第五次北伐是诸葛亮坚持时间最长,最有希望的一次,以诸葛亮的志向如何会说出“勿复来”这样的话?而此事若都能传到魏国,可见是公开遗令,可按《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死后第二年就有马岱偏师伐魏之事,而蒋、费、姜这些诸葛亮的亲信、持重派后来都有北伐的举动,反而有主见的魏延到能紧尊遗命,这可是怪事了。《魏略》价值并不低,可它成书太早,所记之事止于三少帝,可推测在写《魏略》之时,蜀国尚未灭,对于敌对状态的蜀国的消息只是“传闻”而已,故裴松之认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晋书》言主持撤退反击的是杨仪,可见其是支持《三国志》之说的。

修阁道主要是为了运输辎重,没有阁道也能“缘崖”过人(诸葛亮与诸葛瑾的另一封信中提到过水断阁道悉坏后,赵云派人“缘崖”与邓芝联系的事),而修复困难是指在水中立柱,魏延撤得匆忙不会连柱子都拔掉,杨仪有足够的人力将阁道短时间修复到能过人是有可能的,而辎重在撤退时就大量抛弃了,《晋书宣帝纪》提及司马懿“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连军中文书都丢弃了,可见蜀军是轻装撤退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4-2-11 21: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魏延的孤立,三国志上还有这样一件事: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赵直在三国志上出现过好几次,可见是被蜀国信赖的职业人士,而不是临时找来的。如果从善于察觉事态的角度来分析的算卦的话,那赵直已经看出魏延在军中的地位可危了,诸葛亮不以魏延为继任掌军也可以解释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4-2-12 18: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轩辕我也不是第一次来了,大家也不用客气了。
言归正传:
现在讨论的焦点已集中在:没有阁道,蜀军能不能顺利退军。这设及到地理、时间等问题,现在难于考证,双方只能举出支持自己的证据,却不能证明对方不对。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烧阁道”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是伪记。

假如事情是像魏略说的那样,那“烧阁道”会是谁造的谣呢?陈寿?陈寿立传对杨仪评价很差,对蒋、费评价中庸,对姜维则属于比较讨厌,和魏延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瓜葛(魏延死那年陈寿刚1岁),看不出陈寿有任何理由要贬魏延,捧杨、蒋、费、姜等人,况且陈寿写书时已经入晋,已不用顾虑原蜀国的政治斗争了,他的书最初是要给距那件事50余年后的人看的,凭空编出这样的胡话,很容易被人揭穿,难成“良史”了。

那说“烧阁道”是杨、蒋、费、姜等人联手编造的,骗了包括陈寿在内的绝大多数蜀人?这可能性也不大,约10万的部队是走阁道回来的还是爬山回来的,士兵自己都清楚。阁道有没有起火,离老远都能看到烟,这样的事不是上层人物能封锁得了的。

那么再进一步想象,阁道会不会是杨仪偷着派人烧掉,然后嫁祸给魏延?这可能性也不大,究竟是魏延的几千本部军难对付,还是司马懿的几万部队难对付,杨仪有点智商也不会做自绝后路这样的蠢事。想诬陷魏延,造封魏延通魏的伪书,或伪造个诸葛亮的遗令都行,这些是常规有效率而风险小的办法,而干出烧阁道这样对自己不利的大事就太夸张了。

总之,哪怕诸葛亮的遗令是可以伪造,那“烧阁道”这件事也是凭空编不出来。如果说只因政治斗争,阁道好好的在那,杨、蒋、费、姜等人却给魏延宣扬了一个“烧阁道”的罪名,那简直是一个笑话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4-2-12 18: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其实,《魏略》也没明确否认阁道被烧,《魏略》:“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如果说“烧阁道”是发生在“不战军走”的后面,也与《魏略》的其它记载不矛盾,只是《魏略》叙述更简,没提罢了(看裴注中的魏略,只为魏国人立传,魏延这件事很可能只出现在纪中,比陈寿写得还简也正常)。

《魏略》与《三国志》的分歧不在有没有烧阁道,而在于以下两点:1、诸葛亮遗令是将军权给魏延还是给杨仪,这只有少数人知道,无法考证了。2、究竟是魏延自己先撤退,还是杨仪进攻魏延后,魏延才撤。如果在魏延撤退前,杨仪进攻过他,那参与这件事的蜀军至少有几千甚至上万,蜀高层想完全封锁住消息的难度很大,假如真做到这一点,那魏延也只有蒙怨了,陈寿都无法探得真相,今天的我们更是难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4-3-22 20: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燕京兄的质疑,大体有以下几点

1、烧毁的栈道能否短时修复?这要看烧毁得是否严重,“烧绝栈道”中的“绝”理解成“断”为妥,至于少了多长,则没有提及。从魏延的角度,拥蜀是肯定的,所以他不会把栈道烧到无法修复的程度,如果杨仪蜀军主力因不能归蜀而被司马懿尽数歼灭的话,那蜀国也会随之灭亡了,这当然是魏延不愿看到的。魏延只为延缓追击而栈道烧到能修复的程度则更为合理。

2、司马懿的追击是否快速?《晋书》提的“宜急追之”是司马懿自己说的,应该快追却未必能够实行。司马懿视察蜀军营寨已经是蜀军撤退数日以后,回营后又与反对追击派争论,开始追击后又要派人排除铁蒺藜,这都要花时间,而却未有司马懿追击速度真的很快的记载。

3、魏延为何会被追上?观《三国志》所载“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魏延是自己停在谷口,做迎击准备,才会被追上。谷口必有险要可守而谷中地形狭窄,杨仪的大军不能展开,这样魏延就有以少量兵力据险防守的资本,据此堵住蜀军,进行谈判,甚至逼蜀军主力交出杨仪都有可能。而魏延没有直接逃入汉中据城,那是因为魏延已不是汉中太守,没有接管、命令汉中城池的权限,若起兵攻城则更难洗清谋反之名,故只好据谷口而守。不过,魏延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诸葛亮残留的政治影响,仅杨仪军的先锋王平部就击败了魏延,这时魏延才逃忘,被马岱追上杀害。

综上述,《三国志》上的记载并无明显不合理之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4-3-22 20: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03-22, 16:01:18发表
而三国志中,魏延对诸葛亮是很听命的,仅仅是私下发点牢骚而已。相比后来在祁山司马懿的部将贾栩、魏平当面责问其:“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见汉晋春秋)已经是很可以的啦。哈哈!

史称司马懿外宽而内忌,贾、魏两个粗人见司马懿表面上挺窝囊的,便口不择言,司马懿虽不动声色,谁知他背地里会不会给这两人小鞋穿,不见二人此后就没任何记载了吗,呵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16: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44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