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魏延传》“不便背叛”的解释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16 12: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此处“便”应作“即”解.

魏延开始是他自己主观上不想背叛,但不成功之后又未成仁的话,那他还能有多大选择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6 12:5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19 00: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上老兄没说服力,靠两句话焉能信人?
我看陈寿此言是因为魏延欲奔汉中,才有此言,认为他本意不想投魏。死固当死(陈寿好象没说他不该死),但死非其罪。而且杨仪后来都能说以就魏氏,他的老冤家魏延说两句大的楼上敢帮他打一辈子包票?夏侯霸和蜀汉那么大仇,最后不还是去蜀汉了,形势比人强啊。“渊为蜀所害,故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9 00: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19 00: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本来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魏延被杀了。
我只想理解下这里“不便”的意思。

那请你找出魏延有反叛投魏的话来,没有吧?
夏侯霸不惟没有,且还“常切齿”。

那请你找出魏延有反叛投魏的动机来,没有吧?
魏延如果没被杀,那老兄说说他该怎么办?我知道魏延和魏没大仇。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9 01: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22 13: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嗨!我只是委婉地表示下看法,哪位老大手黑

好吧,好吧,說正經的,三國志中不便之便可作“即”解,本非罕見,此早有人論述。

陳壽此處既非記事,又非記言,也非讚述,純粹他個人推測,俺認為無需太認真。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2 13: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22 19: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3 yu58584339 的帖子

平个毛反,那些史家自认为平了反而已,何况大多数还称不上史家。还是抓着演义在猛打。
“诸葛说他脑后有反骨也只存在于演义。”,瞧瞧这句,就知道有人为什么会认为给平了反,小说爱好者。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幹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把背叛限定在只能是“投魏”,原其心尚无还好说,但其行又怎么说。敢作就得敢当。

要不然用这段: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在明显有相冲史料的情况下,为什么用这段,哦也,那自然“史家”认为是那便是。

PS:还有其他一些,最多只能说他们说的是一种可能,可能可以有很多种,但能不能彻底否定三国志的记载...三国志又不是蜀汉官史。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3 00:3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23 09: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u58584339 于 2008-5-23 04:23 发表
志中不便背叛虽有歧义,一可以理解为不方便。二理解为会,即,难道就有错?
魏略明显是支持第二种解释
别抱着一本三国志就以为读通三国了,三国志不能否定我同意,可志中的意思未必象你说的那样。所谓不方便背 ...

真是神奇!不方便背叛?

抱着一本三国志就以为读通三国了,三国志不能否定我同意,可志中的意思未必象你说的那样。所谓不方便背叛只能算做个人看法,加上小说的刻画。在某事尚有争议的情况下,请不要用带有明显感情色采的字眼,给史家打上引号,算个啥子意思
-----
没什么意思,偶不觉得有争议,所谓争议大都是无聊的文字游戏。
哎呀,魏延没有投魏的意思,他做什么都是应该,什么,别人居然不肯让魏延砍,真是大逆不道。
我有所据,我不瞎猜,我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难道无所据猜测的才能理直气壮?


一个有心背叛的将军,其手下一个同谋的下属都没有?军士被一句话就吼得轻易不战自散?这象有心背叛者所为?我倒是觉得这段恰好能够反证魏延根本无心反叛
-------
你认为?是吕先生认为吧?
呵呵。老兄根本就没看懂我的话。吕先生在我说的其他类里面,不在引号史家里。


我认为魏延之所以会兵败被杀,留下反叛的骂名,完全是因为他自恃其勇,自作主张的性格导致
-----
知道就好啊,魏延他自己主观怎么想是他的事情,他“自恃其勇,自作主张”,别人没必要主动配合乖乖授首,一句话,敢做就要敢当,象个MAN一样。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3 09: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23 11: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8-5-23 10:29 发表

我人为,最后一种理解是比较恰当的。

“不便背叛”的意思可能是“不能据此随便的或武断的认为魏延是反叛”。

用“背叛”指延,罪名不对,陈寿应该是这意思了。当然陈寿这里他是把背叛仅限制在“投魏”上了(?)。其他应该是语气问题了,陈寿也只说他是在“原其意”,他并没多少证据,翻译的很决然,不是就是不是,似不妥。兄所言意思赞成,我认为比全译的要好。

最后一种解释为“谈不上”,似还是意译,不是直译。不便的意思仍不好确定。

QUOTE:
原帖由 yu58584339 于 2008-5-23 11:12 发表

吕先生是谁?我的观点和吕先生有什么关系?在下虽不才,可也不会抱着别人的高论往自己头上加。我没读过多少史书,轩辕毕竟不是学术论坛,外行发言表示自己看法不允许?有必要冷嘲热讽?我引用的不方便也是看到 ...

好吧,好吧

我是觉得老兄来说“诸葛说他脑后有反骨也只存在于演义。”近乎...,这帖子没人提这事吧。呵呵,既说开,那我道个歉。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3 19:0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23 18: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杨仪他们自己回去也没错,他魏延可以“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别人当然也可以不以他魏延一人废国家之事。其时元帅新亡,人心动荡,退回去徐图大计也没错,谁有义务非得陪他发疯?何况魏延的话又岂是慷慨豪情这么简单,何况司马懿打诸葛不行,打别人可凶的很呐。

     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

当魏延烧绝阁道、遣兵击仪的时候,他已经是背叛了。除非能证明杨仪他们才是叛逆,他魏延是在靖难平叛。但这不能由魏延的主观意愿而决定吧。

延、仪各相表叛逆,杨仪他们要是败了,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用不着为魏延抱屈。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
     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光凭这段也看不出没发生过战斗。何平叱的只是延先登。没理由相信何平会狮子吼,且一吼之威还能吼到魏延全军皆知。军皆散的原因是”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

魏延的死,我看就是因为那个能保护他,器重他,不让他随性妄为的诸葛亮去了。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4 01:5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24 12: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孟德无双 于 2008-5-24 10:43 发表
阁下这段说的有道理,“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是有点说大话的味道,魏延也的确不一定能敌司马懿。其实以阁下之见魏延是个很喜欢说大话的人,在刘备提拔他时,他也有这段“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但是我要说,没有这等气魄是说不出这样话,何况魏延也不是空口说说。所以阁下说魏延这句话不是什么慷慨豪情,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有气魄的军将此时应该说的。只少可以壮一壮势气。

慷慨豪情么,我倒没否认,我说的是没这么简单。

PS:回楼下,俺只是想搞清楚一个词的解释,已经觉得罗嗦太多了。俺的疑问还没解决呢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26 20:13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0 19: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89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