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武侠小说以外,我最感兴趣的大概就要数科幻小说了,但是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
记得有次和朋友聊天,说到科幻小说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很喜欢卫斯理,我当时很是惊诧,倪匡的也算是科幻小说?他告诉我,里面有外星人啊,怎么不是科幻小说?后面来到起点,看到科幻小说那一栏里面的文章就更让人惊讶了,原来只要是和太空沾边的,是发生在未来的就是科幻小说?
就拿《小兵传奇》来说好了,这部书是科幻小说吗?我觉得不是,太空时代只是玄雨给的一个背景,其本质还是一本战争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最通俗的战争冒险小说。我们把太空战舰换成海船行不行?我们把太空舰炮换成加农炮行不行?再看看倪匡的卫斯理系列,我们把外星人换成鬼行不行?又或者,蒲松龄的聊斋把妖精换成外星人而别的故事内容都不变,就变成科幻小说了?这是何其荒谬的一件事情。其实说白了,所谓的科幻,仅仅是其披上的一件最虚幻的外衣罢了
的确,科幻小说是需要想象力的,他的情节永远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否则,他就是纪实文学了,但也并不是说,科幻小说就是可以任由你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的,那些是幻想小说。
那么,什么是科幻小说呢?
说下我个人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我认为科幻小说它要描写描述的应该是在某个时空段(一般来说是未来)某项现在所没有的技术被发明出来或者人类生活的环境被改变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如果说武侠 侦探 悬疑这些通俗小说更多的是供人们消遣打发时间的话,那么科幻小说,应该还承担着一部分发人深省的东西吧
众所周知,科幻小说之父是凡尔纳,他成功的预言了直升机 潜水艇等等当时没有而后世发明出来了的东西,甚至有人赞誉他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
也许后世的许多科幻小说没有凡尔纳那么可怕的预测能力,但是有很多小说却是描写人性的,当人类现在的一些矛盾比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细菌战争等被时间无限放大到危及生存时人类该干什么
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幻想小说比如奇幻魔幻玄幻小说的地方在与它还有个科字,虽然科幻小说并不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义务,但是其基本要素却是对人性和对宇宙固有科学定律的尊重,比如说为了尊重人性中趋利避害的一面,因此阿西莫夫殚精竭虑也要炮制机器人三定律,从而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扫清逻辑障碍
而这两个要素也间接导致了科幻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原因。
同科幻小说的定义饱受争议一样,什么是软科幻,什么是硬科幻一样饱受争议,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软科幻比较侧重于社会学角度,往往是描写以某个矛盾激化下的人类行为为主的小说
而硬科幻往往就是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主的小说
我看科幻小说是从《科幻世界》启蒙的,那个时候应该还是在20世纪,因为我蛮清楚的记得我买过某一期《科幻世界》里面的“奇想”(现在这个栏目已经没有了)是讲千年虫的。
中国的科幻绝大部分是软科幻,但是从其中却可以看到很多人性的闪光和对未来的思考,比如说我最喜欢的作者何夕
他在《田园》(也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科幻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
对于一个人口不多的国家而言脑域 技术会很有用,因为他们可以去赚世界上剩下的几十倍于他们的人口的那些人的钱,再 用赚来的钱去享受那些谁都能生产因而廉价的传统商品。这样的游戏在新经济的时代就 开始了,当时世界上那个最强大的国家只有世界人口的三十分之一,但却每年购买并消 耗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能源。如果中国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消耗掉世界能源的百分之 两百,无论你们的脑域技术产品能赚多少钱也不可能办到这样的事情。脑域兴国--你们 是这样提的吧--对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来说只是一个可笑的画饼而已。”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何夕望着天边,目光灼人,"对于我们脚下这片浸透着苦难 的古老土地来说,只有那些最最'基本'的东西才会真正有用,除此之外的一些东西最终 都只是好看但却作用不大的肥皂泡而已。
这一段是一直以来最喜欢也是最震撼我的一段,中国,超过了世界上20%的人口,拥有着世界上最重的负担,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根本问题的解决?还是大力的发展高科技?有时候也会想,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需要的是屠善澄 李相荣 这些人(绝无对这些科学家的不敬),还是袁隆平
在《伤心者》中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数学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科学研究,始终是一项要耐得住性子去做的事情,而且是一项丝毫功利不得的事情,当中国学术界变得浮躁起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有学者愿意 如同找不到自己家的爱因斯坦煮怀表的牛顿一样?又或者即使有这样的学者,我们的执政者是不是愿意拨款给一项短期内看不到使用价值的理论研究呢?这或许也是中国没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吧……
国外的小说中这些自然也不少,海因莱茵的《异乡异克》便是个中翘楚,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更是值得一看
也许是因为着眼点的不同,科幻小说家往往更多的着眼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意识的角度,这些也是我喜欢看科幻小说的原因
和所有有关讲述科幻小说的文章一样,本文也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约瑟夫•穆勒的这番话结尾
透过科学的眼睛,我们愈来愈领略到:现实世界并非如人类童年时所见的、秩序井然的小花园,而是一个奥秘绝伦、浩瀚无比的宇宙。如果我们的艺术不去探索人类正在闯入这大千世界时所碰到的境遇及反思;也不去反映这些反思带来的希望和恐惧,那么, 这种艺术是死的艺术。……但是人没有艺术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在一个科学的时代里,他创造出科幻小说。
[ 本帖最后由 色哈 于 2008-10-17 17:4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