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字经今解
性别:男-离线 dimeterio
(李秀辰)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45
帖子 3985
编号 266634
注册 2008-2-7


发表于 2010-2-10 13: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爲什麽看O記的文章,就總讓我想到那群和肉販子爭論無果的中學教師。


顶部
性别:男-离线 dimeterio
(李秀辰)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45
帖子 3985
编号 266634
注册 2008-2-7


发表于 2010-2-12 10: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以上是转帖,不代表本人意见。

不过,这篇文章真的写得很好,逻辑性强,说理透彻。

在先秦时代,思想是自由(自由是不是普世价值的一种呢?)的,即使儒家内部,荀子和孟子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见解。

而《三字经》,恰恰是一部以O记所批驳的董仲舒式的一元论为基调写成的作品,把某种观点披上某种“真理”的外衣,强加给其他人。

本来,人性善恶就是几千年来人类不断思考而无法回答的话题,一部识字启蒙读物,根本承担不起如此的重任。

另,O记的这篇也写得很好,可惜好只好在自洽,好在文字,就好比看《指环王》,内容很精彩,情节也紧密流畅,但基础是虚拟的魔幻世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dimeterio
(李秀辰)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45
帖子 3985
编号 266634
注册 2008-2-7


发表于 2010-2-13 21: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0-2-13 15:21 发表
以上全错。

性,不是“人性”。
食色性也。
所谓性,就是“食色”。
婴儿对食的要求是够了就成。不信你让妈妈总给婴儿喂奶,婴儿会不吃。
婴儿对色无要求。但初恋,没有恋两个的。都是一对一,够了就行。 ...

讨论这个问题,最重要就是对“欲望”和“贪欲”的认识。

在性善论者看来“吃饱了就不再索要”是正常的“欲望”,不算“贪欲”;但在性恶论者看来,“吃饱”本身就是“贪欲”,人世间没有什么“合理的欲望”,你多吃一口,代价就是别人少吃一口。所以,怎么看待“欲望”,什么是“贪欲”,界限在哪里,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界限,是个非常艰深的话题,把“婴儿吃饱了就不再索要”、“初恋只要一个就够了”之类看成是没有“贪欲”的证据,未免简单化。

前面说了,人性善恶是个大话题,几千年来未有定论,几句话不可能讲得清。O记写本文主要是注解《三字经》,兼且表达一些他的哲学观点,没必要在这个楼里纠缠善恶的问题。

另,“食色性也”本身也是儒家观点,用儒家的A观点来证明儒家的B观点正确,就好像用某人星期一讲的话来证明此人星期三讲的话正确一样,逻辑非常离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dimeterio
(李秀辰)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45
帖子 3985
编号 266634
注册 2008-2-7


发表于 2010-2-14 17: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0-2-14 16:49 发表


别忘了三字经本身属于何学派......

这句话也是令人四顾茫然。

《三字经》的作者是宋儒王伯厚(应麟)先生,自然是儒家作品。

用儒家的观点来证明儒家的观点正确,很好,tiger1970是正确的,因为tiger1970证明tiger1970是正确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2 13: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92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