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西谅马超于2003-12-09, 11:31:22发表
我来给楼主拍拍砖,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说了半天丞相也没有说清楚。丞相认为第三点是诸葛亮的真实目的,但细细看来,第三点与前两点有许多是重复的,下面一一道来。
以攻为守,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以游击的形式不断骚扰魏国边境,在汉中也全力生产农业,发展商业。这样跟魏国打持久战,对蜀国会比较有利点!至少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还可以保证蜀国不被魏国吞并!于是就有了出师一表,北伐大业!
丞相在第一点中指出“直接进攻,只会大幅度的消耗国力”,那么“不断的进攻”也是一样的会幅度的消耗国力啊,从后来的情况看,蜀国的国力也确实消耗很大。“一面不断的生产”,看起来很合情合理,实际却是自相矛盾,既然有相当的力量用在打战上去了(孔明自己也在前线),生产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不管是采取什么国策,搞生产都是不能放松的。“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实际却是互相制约的。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不可能,就是要占领新的地盘,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搞拉据战显然是不行的。
我没有说错啊,诸葛亮为什么要进军陇右,为的就是能打下整个凉州,整个蜀国全面向东。占领陇右之后,进便可与汉中部队两面夹击长安,退可与汉中成犄角之势。此是可攻可守之地。
至于诸葛亮真的能攻下长安的话,那蜀国的力量便会大大增强,若吴国还没有任何发展的话,我想孙权的劣根性又该出现了。作为盟友,背后捅刀的事他不是没做过。他不会白白让蜀国如此坐大,魏国也不会不利用孙权的劣根性。那样的话,诸葛亮是否有能力挥师中原就很难说了。李严防守的永安也不是固若金汤。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什么匡复汉室的伟大理想。而是占领陇右的固守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