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sukerwl于2005-01-19, 16:38:44发表
正确的理解就应该是这样的
陈寿的人品是有点问题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再致sukerwl君:原帖中并举了晋书陈寿传和华阳国志陈寿转,对比可见,丁仪子一事,加“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一句独见于晋书陈寿传。可见,丁仪子一事,常璩的态度是不予采信的。
再者,我看到的版本是:“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后来变成:“诸葛亮尝髡其父,诸葛瞻亦轻寿,遂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这个遂字很是恶毒,不知谁加的?
“凡此之类,均以私废公,褒讥失当,有乖直笔,非良史之才也。”又是什么人说的?
sukerwl君既然有引常璩典为证,那就不能断章取义,常所不取之可疑史据,君取之何为?
这里赞寿“质直”的,是其当代人物的上表,当属最有力依据;
陈寿做3国志,有前文所列出的“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也堪称为冒险犯上之直笔;
常璩陈寿传和晋书有异;为何sukerwl君独信晋书?
当史料有矛盾时,我们应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