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谁应承担蜀国灭亡的主要军事责任?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9 13: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瞻的责任除了不会打仗,不采纳黄崇建议外,他带的兵,是什么战斗力和技术程度,也很可疑啊。

如果进到棉竹继续前进抢占险地,又会面临马谡当年的街亭问题,能否及时抢占隘口,能否有足够的工兵经验与训练,迅速造起堑壕和营垒,都在未知数。

还有一个我看了很多帖子都忽略的问题(包括SLQ先生的最新力作):诸葛瞻、刘阿斗他们知道邓艾的实力吗?我们现在知道他是疲惫不堪的菜驴大队,显然严重缺乏攻战器械,蜀军当时能知道么?

邓师不乏斗志,本身又是精兵,弱点在与疲惫和缺乏辎重。从这个意义上出击他也不是失策,只是出击不利,应当能自守,不该覆没。

蜀军到了棉竹不敢再前进,很可能是怕打遭遇战,甚至怕进入邓艾埋伏的阵地,站诸葛瞻的位置上看,可能性不小的啊。

所以我以为,考虑这些因素,诸葛瞻的水平不济是明显的,但不该把他想的太衰。

最关键的失误在于涪当时几为空城,这个真是不能想象的严重失误。而这个失误还不能算到姜维头上。

灭蜀战役发起的时候,涪有部队么?有多少?

从后来董厥廖化赴援前线来看,没有资料显示他们从哪里出发,理应是涪,没有其他地方了。无法相信他们当时是从剑阁去救汉中,更不可能是从成都出发。那么这里原是有重兵的。这个判断如果可以得到承认的话,邓艾的偷渡计划根本是找死。这表明,即使在姜维沓中时期,蜀在涪仍然有1万以上甚至更多些后备兵。(诸葛蒋惋时期在涪屯田的士兵,并未全部弄上前线)

姜维当时没有机会指挥在涪部队。

从后来的局面看,涪还盼着剑阁部队回援呢,早知如此,当初留点不就得了。

就是说,作为战术上最大失误的缔造者还是倾全国兵力赴援前线的董厥廖化。但是他们能有机会来铸下此错,属于阿斗和姜维的矛盾,造成姜维沓中部、汉中部、剑阁部]涪部军队缺乏统一部署和指挥,各行其事。

偏偏董廖二位又是急性子忠臣(慢慢分批出发反而就对了),一下子都出去了。

话说回来,燕林先生所言不差,剑阁不用5万人来守的,这样的话,董廖如果只是赴援剑阁,无须倾城而出,看来他们的目的是想救汉中,或者企图恢复汉中(这里有个时间问题,无法准确判断)。

如果上面这个判断成立的话,蜀军的防御战固然是没打好,钟邓而人也是没打好。正确的做法是钟会就不该那么快打下汉中直逼剑阁,那样蜀军战线就缩短成几个点,不犯大的失误,邓艾死,钟会退,是当然的结局。钟邓不合,二人完全缺乏合作精神,钟会应当远离剑阁,在汉中和蜀消耗,逼蜀全力出汉中,保障邓的成功。

其实钟会做的很不好,逼剑阁给了蜀回援涪的机会,还好蜀军混乱,连失数个良机:诸葛瞻守雒(不是棉竹,也不是涪和成都,是庞统刘备一年攻之不下的那个坚城)、董廖不要冲动]姜维快点回师。

在燕林先生的主帖中很客气的没有定论姜维没有及时回援是失误,没有直接质疑其水平,只是表示不解。这个其实易解:姜维没有能在短时期把各部军队统统约束好。要回援也只能是派廖化或者谁帅一部回涪。这里请不要忘记蒋舒事件。我们是事后才知道辅国大将军董厥不是蒋舒,右车骑将军廖化也不是。当时怎知?后来姜维根本撤到另一条道上去了,从侧面去打探成都的形式。压根没走剑阁--涪--雒--成都这条路。何解?姜维当时的唯一选择只有亲帅一部回涪,那么谁留守剑阁?廖化?万一本该在涪固守的诸葛瞻部和剑阁廖化部一起做蒋舒,姜维自己就是肉包子一个。看看姜和诸葛瞻、廖化二人的关系吧。呵呵。

所以从军事上探讨这场战役没有意义。蜀国的政治失败是最根本的失败。

一定要论用兵,这场灭蜀战役,钟邓就错在先,蜀错的更多。整个一乱哄哄闹剧。一场比谁更少犯错的比赛。是足球的话,虽然有5:2的大比分,但是非常难看的一场球塞。

不要低估古代战争中临阵叛变者的能力:
举2例供参考:
1、襄阳吕文德,抗了10多年,大小几十战,不可谓不忠勇,后来炮车技术升级,一炮而降。
2、扬州李庭芝,镇江苏州南京皆降,独抗一年多,敌人把被俘的中国皇帝太后押到瓜洲来给他看,想他效三国罗宪故事,他还带4万人夜袭瓜洲,想抢回皇帝,吓的敌人赶快转移俘虏。后率数千人突围去福州,面见福州登基的新皇帝,刚出扬州,他所委任的副将就降了(城内余众当远大于5万)。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9 14: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补充2点细节:

1、绵竹的地形完全是平原,而且敌人可以绕绵竹不攻直接南下什邡、彭县、陴县直取成都。一路上都是平原。唯一的障碍是河流。不过这些河流不是太好渡。大大小小好多条呢。诸葛瞻如果据守棉竹或涪城不出,邓艾为赢得时间必然选择绕过,邓只需要派出小部队监视敌主力,防渡河时被袭就够了。甚至根本是佯渡,就是为了打阻渡部队,玩这个游戏,能玩过邓天才的人就不多了。当时诸葛瞻和邓艾在河流的同一岸。


反之,诸葛瞻如果要据守的话,只能是雒城,这里是唯一重要的渡口,只有退到这里可以诸葛瞻利用南岸来防御。使需要做的是派出侦骑沿江巡警就可以了。骑兵邓艾肯定是一个也无,诸葛瞻无论如何能弄出50匹马来的。雒城背后10里,还有一条很难渡的河,还有一个可守的据点,古名弥牟,今名青白江,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打到这里来过。就是说,雒后面还有纵深,实在是好守。

如果邓艾一定要在非渡口地点强渡,那时还是不免要决战的,诸葛瞻的利益会大很多。

但是这样有个问题,雒离成都不到40公里而已。这就把半个成都平原送给邓艾了,而且把歼灭邓部的责任全部寄托于回援的军团。(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也没信鸽,那可是未知数啊)

但是快马来回跑剑阁一趟,也不过数天,诸葛瞻先做一次较有力的试探性攻击,而后坚持骚扰战术,赢得时间,当是正着。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我想都会这样来指挥吧。诸葛亮的儿子居然。。。诶。。。

2、邓艾夺江油后,诸葛瞻才帅众出发。蜀军要去江油的马角坝据险阻敌,呵呵,黄崇哭也没用,换了我我也不去的。去了必会发现邓艾早已抢先据险。。。否则还算邓艾么?

这个很是搞笑,以前居然没人提过,呵呵。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9 14: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2-09, 14:02:28发表
廖化兄分析的比我强,赞同!

我认为,确实廖化、张翼、董厥很可能本就在涪城一线,因为他们是整个蜀国的战略预备队。
但是,这里又要说,是姜维的责任:是他要求把这支战略预备队很早就派到前线去了。从而使整个蜀国在最后遇到危机时,没有足够的战略预备队来消除危机。
试想:如果当初姜维不动用这支预备军,而是自己带领沓中主力迅速回撤防御阳平、剑门。即使后来出现这种危机,正如兄所言,那邓艾就是来送死的。

所以,我有一个考虑,一直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姜维的许多不可理解的错误,都是因为想多掌握蜀军在自己手里而造成的。
比如,他自己的主力不回撤,反而要求动用战略预备队增援,其目的很可能就是想把战略预备军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比如,其不回援诸葛瞻,也是不想把已经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大军再撒出去;
总之,一切,是为了夺取对军队的最大控制权。
先声明,这些属于推测。不是历史。
这种宫廷政治斗争的延续,导致蜀汉的连续军事失误。我想,以姜维的军事才能,不至于在一次战役中犯如此多的重大错误吧?一定另有原因。希望这不是真的。

我也完全支持燕林先生的意见。

尤其支持这句:那就是姜维的许多不可理解的错误,都是因为想多掌握蜀军在自己手里而造成的。


姜维把军团放在沓中那个地方是最大的问题。

不过这个失误要看怎么定性了:

如果姜维是避祸去的那里,那么他的政治水平低是事实,蜀的败亡是政治败亡。

我参与这个辩论的目的是想证明姜维在军事技术上没有什么严重的失误,两个重大失误:沓中和回援,前者是政治,后者是无依据可查。都不足以证明姜维军事能力有问题(偶是姜维FANS,给他打分比邓艾高。。。当然。。。这是要挨骂的一己之见)

只是想给姜维在军事上点好评。辩护一下而已。就是改成这样:

姜维的许多不可理解的错误,其实不一定是错误,而是无奈。盖因想多掌握蜀军在自己手里而造成的。

政治上当然要鄙视他的。

换了我,决不敢带兵去沓中,大不了做岳飞吧。或者做范蠡。既要远远的避祸,还要拥兵在手图自保,这个是小人作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9 23: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哦,承燕林先生指点,学到不少,由衷感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10 17: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4-12-10, 10:36:56发表


另外,姜维之所以不回援诸葛瞻,我想可能是在剑门的姜维,由于消息闭塞的原因,似乎不太了解后方的危急形势。我想,以姜维的为人,如若知道后方危急,似乎不会作见死不救之事。不然,如何解释后来姜维以诈降之计,企图恢复蜀国举动呢?

这个是先生和燕先生的讨论

请允许我插一句:

邓艾取江油后有一个接应路上各个梯次的小部队到江油会齐的动作

诸葛瞻从成都出击到绵竹,按黄崇的意见看来,还有时间继续向前抢占山险

这期间的时间不好核算,但是快马报剑阁来回都是有余的

姜维不回援,古往今来就有很多人说过了,现在再说恐怕也说不出什么新论点。

所以,看清当时蜀军大部队的动向才是硬道理:

“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从“乃遣”看来,只能是阿斗下的命令了,化、翼、厥3人开会决定这个部署的可能性不大。

“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

钟会实际只破了阳安关,不能算是姜维部署“殄敌”新政策的大方向失误。

“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就是说姜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的时候,负有援阳安关使命的是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而这两个人的部队在阳安关失守的时候还在汉寿。这个地方是昭化,葭萌关。差的实在太远。而廖化部却在阴平“待之”闲置了不少时间。

关于这个汉寿,前面部署“殄敌”新政策的时候,有“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可见姜维那时对形势看的很清楚,按梯级做的纵深。

对着地图全盘看起来这个丢失阳安关的责任显然不该由姜维来负的。此前化、翼、厥的部队从何出出发,没有说。为什么行动缓慢,也不得而知。不过翼、厥显然不是从汉中出发,那就是涪,涪距离汉寿才多远点啊。翼、厥可能是临时整编部队;廖化部可能是现成的快速部队。那么廖化部赴援阳安关,或者廖化部分偏师赴阳安关后,遥控监督关上战况,即可简简单单的改写历史了。

那么问题就明显了,当时蜀军犯了非常低级的部队调动失误。这个时候指挥这些调动的是谁?出于阿斗的指挥比较可信,化、翼、厥3人及参谋联席会议也可能,虽然可能不大,但是对细节做安排是他们的职责啊。

部署的依据大致是因为这个: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这个既然是姜的表,应当是其原话了。

张翼、廖化;阳安关口、阴平桥头

按古文讲究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也即是说:不管是阿斗下达的命令也好,还是化、翼、厥3人开会决定也好,这帮死脑筋完全按姜维表文来严格执行,没一点变通。廖化是不管阳安关的-_-!!!

诶,那时的蜀国啊。。。。

结论:
1、姜维屯沓中是不得已,但是反映了他政治能力低,拥兵自保的举动也使他远不如岳飞人品高大。这个是军事部署上的重大失误,但不是姜的军事能力低下所致。
2、没有及时回援,无法考证其原因。
3、除了姜维之外,蜀中诸将军事上都有问题。姜维自己的军事失误反倒不是太明显。如果是因阿斗指挥而败,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如果是化、翼、厥3人所误(即使是阿斗指挥,他3个在细节的指挥上还是难辞其咎),也符合当时蜀中人才凋零,姜维独力苦撑的局面特点。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10 17: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nleo于2004-12-10, 13:07:21发表
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蜀国后期,而且把整个战略形势分析得很清楚,确实佩服!  

不过我还有个疑问是关于诸葛亮的,我一直不懂他在那样并不利的情况下并不是防守,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收到的效果却并不好,对自己的消耗也不小(觉得后来姜维还继承了他的军事思想,东征)。我想以诸葛亮那么谨慎的风格,不可能没想过假如北伐失败会是什么后果吧?    我在一次打游戏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而后来给自己失败的总结是不该过于相信自己当时的实力而主动进攻并且对形势的发展预见不够(没考虑过多的后果),最好的方法是座山观虎斗,或是互相耗着等待机会也不吃亏

扯得太远了。。。希望大家帮我解惑  

S兄的这个理念其实是百姓的主要观点。但是有识者不当随这个俗。

这种说法最精彩的当属清人赵藩的自古知兵非好战,后来治蜀要深思,以及不审时读势就宽严皆误云云

这个居然挂在武侯祠,我以为是白痴对诸葛的侮辱,每次都想砸了他,有朝一日我能管理这个庙的话,一定请他去仓库里玩

原因很简单:

董卓筑眉坞的时候,“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后来俪道元的水经注这种地理学杂志里面都忍不住骂他一句:何其愚也

为什么董卓就是愚,而朱元璋高筑城,广积粮就是高明,诸葛姜维就是争议不休呢?

3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很明显,看局面趋势,你消极防守,给对手以发展机会,就是愚;对手在动乱中,你发展,待机,就是高明。

当时的局面魏只要好好发展,统一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诸葛姜维必须要不停的攻,一是在战略上震动敌人鼓舞自己;二是在经济上扩大生存空间(即使占据不了陇右也要拔点人口回来);3是在战术上期待敌方多出几个王经,能搞出个官渡、赤壁再现就好了。


补充一点:诸葛北伐的分寸是掌握的很好的,加之内政工夫了得,期间蜀国既用兵,经济还带增长的,人口也有增长的。姜维略差点,但诸葛的衣钵他还是继承了的。说不上穷兵黩武,北伐多数是小型的漂亮行动。姜维北伐的大仗的就2回,一大胜一打败,按数字算,蜀国赚的多了。不过蜀国本钱小,背不起,这样计算,姜维就比诸葛时期差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10 23: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2-10, 23:08:06发表
廖化兄:

关于诸葛瞻是否来得及赶在邓艾之前抢占德阳亭,实在是无法计算。但是正如兄所言,邓艾从江油到德阳亭的路全部是马阁山中的崎岖小路,部队展不开,自然速度较慢;而诸葛瞻从成都到德阳亭基本是平原、大路,速度快。

关于张翼、董厥停留阴平月余,不去增援阳平关,我在一楼说过,是因为魏军有切断阴平后路的企图,他们担心廖化一军不足以保护阴平桥的缘故。
我们知道,魏军这一路乃诸葛绪的3万人马,而廖化军估计不过5000人,加上张、董大致有1.5万人。如果用5000对付魏军3万,确实困难,而以1.5万防御3万还算可行。
虽然表面上责任在张、董,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担心完全正确:一旦姜维的主力撤不回来,被魏军包围消灭,那后面什么都别说了。所以,归根结底是因为姜维不从沓中撤退引起的。

后主、张、廖、董等确实是按照姜维的命令行事的,因为军令如山。而如果把大将军给闪了,后果也是不堪设想。因为即使救下了阳平关而姜维主力被歼,还不如丢失阳平关保住姜维主力。

燕林先生,我以为我们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就是姜维在沓中的部署属于严重错误。一则那个地方没战略意义,二则直接造成廖化部为了在阴平等他没有赴援阳平关。

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表是当初“闻锺会治兵关中”时所奏


当战役爆发时,姜维远在沓中,不可能真正做详细的部署指挥。实际上只能是后主根据姜维当初的表下命令,或者说是化、翼、厥制定的行动计划(按理应该还有大本营全部的参谋参与),后主是否有履行他的程序无关紧要。化、翼、厥制定行动计划属于势在必行,理所当然不属于虚妄臆测。


“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这里表示翼、厥没有和廖化一起到阴平啊,燕林先生的资料是否有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10 23: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12-10, 23:33:38发表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4-12-10, 17:35:24发表
[quote]原帖由snleo于2004-12-10, 13:07:21发表
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蜀国后期,而且把整个战略形势分析得很清楚,确实佩服!  

不过我还有个疑问是关于诸葛亮的,我一直不懂他在那样并不利的情况下并不是防守,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收到的效果却并不好,对自己的消耗也不小(觉得后来姜维还继承了他的军事思想,东征)。我想以诸葛亮那么谨慎的风格,不可能没想过假如北伐失败会是什么后果吧?    我在一次打游戏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而后来给自己失败的总结是不该过于相信自己当时的实力而主动进攻并且对形势的发展预见不够(没考虑过多的后果),最好的方法是座山观虎斗,或是互相耗着等待机会也不吃亏

扯得太远了。。。希望大家帮我解惑  

S兄的这个理念其实是百姓的主要观点。但是有识者不当随这个俗。

这种说法最精彩的当属清人赵藩的自古知兵非好战,后来治蜀要深思,以及不审时读势就宽严皆误云云

这个居然挂在武侯祠,我以为是白痴对诸葛的侮辱,每次都想砸了他,有朝一日我能管理这个庙的话,一定请他去仓库里玩

原因很简单:

董卓筑眉坞的时候,“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后来俪道元的水经注这种地理学杂志里面都忍不住骂他一句:何其愚也

为什么董卓就是愚,而朱元璋高筑城,广积粮就是高明,诸葛姜维就是争议不休呢?

3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很明显,看局面趋势,你消极防守,给对手以发展机会,就是愚;对手在动乱中,你发展,待机,就是高明。

当时的局面魏只要好好发展,统一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诸葛姜维必须要不停的攻,一是在战略上震动敌人鼓舞自己;二是在经济上扩大生存空间(即使占据不了陇右也要拔点人口回来);3是在战术上期待敌方多出几个王经,能搞出个官渡、赤壁再现就好了。


补充一点:诸葛北伐的分寸是掌握的很好的,加之内政工夫了得,期间蜀国既用兵,经济还带增长的,人口也有增长的。姜维略差点,但诸葛的衣钵他还是继承了的。说不上穷兵黩武,北伐多数是小型的漂亮行动。姜维北伐的大仗的就2回,一大胜一打败,按数字算,蜀国赚的多了。不过蜀国本钱小,背不起,这样计算,姜维就比诸葛时期差了。

廖兄不要想这把这两句话给废了, 这两句话的详细意思要问过庙宇管理员才会明白, 这两句针对的不是诸葛亮, 也不是以诸葛亮为反面教材,  诺言以前就很喜欢用这两句话来说事情, 结果被人狠狠臭骂了一顿  [/quote]

呵呵,是表扬诸葛,甚至可能是表扬马谡的,指平定孟获采用攻心办法;下联是诸葛阐述治蜀方法时说秦以暴政而亡、刘璋又以软弱失国故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2-11 00: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2-11, 0:27:55发表
燕林先生,我以为我们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就是姜维在沓中的部署属于严重错误。一则那个地方没战略意义,二则直接造成廖化部为了在阴平等他没有赴援阳平关。

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表是当初“闻锺会治兵关中”时所奏


当战役爆发时,姜维远在沓中,不可能真正做详细的部署指挥。实际上只能是后主根据姜维当初的表下命令,或者说是化、翼、厥制定的行动计划(按理应该还有大本营全部的参谋参与),后主是否有履行他的程序无关紧要。化、翼、厥制定行动计划属于势在必行,理所当然不属于虚妄臆测。


“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这里表示翼、厥没有和廖化一起到阴平啊,燕林先生的资料是否有误?

廖化兄:
不错,大方向基本相同。
——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前后两段,资料无错。
第一段说明廖化、张翼、董厥都到达阴平(当为阴平桥一带),廖化本来按计划就是留在这里接应姜维的,而张、董也留下接应了。
第二段说明,当得知魏军已经开始攻打阳平关时,张、董赶紧北上增援,结果才到汉寿,关已经完蛋了,只好退回,正好会合姜、廖一起去剑阁。 [/quote]
呵呵,既然大家的依据都是“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那问题就简单了。

关键是汉寿在哪里?

我是看“水经注”,里面描述:“剑阁。。。白水又东南。。。葭萌。。。刘备改名汉寿。。。晋改名晋寿”

这个资料可靠的话。汉寿=葭萌,今昭化。在剑阁南面。

那么翼、厥部又何以“退保”呢?难道陈寿搞错了?

我觉得陈寿错的可能也不大。

2者都对的结果就是:“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这里的2个逗号间的3句话有时间差效果。

维、化亦舍阴平而退很费了些时间;翼、厥在这个时间期间从汉寿出剑阁往路上出迎维、化。

而化部在阴平的比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翼、厥部一直在涪和涪到汉寿间。

所以我才对化、翼、厥3人以及他们的参谋部,也代表整个除姜维外的蜀军文武表示很大的-_-!!

化部负责阴平;翼、厥负责援关,翼、厥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大迟缓了。这时化部没有主动作为的精神,没有去替迟迟不到的翼、厥部援关,我觉得这个很是悲哀。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11: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3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