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赵云是文官或侍卫还是武人并名将?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8 09: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找到了点象样的说法:

1、法正原来是有的。

2、庙初建于晋。和蜀国灭亡仅差200多年很多东西能说明点问题。但文武塑象刚好相反,是满清按忠的标准胡搞的。

以后不敢再拿这塑像来说事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8 09: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全文地址:http://book.vlike.com/ChapterInfo/992/992491.asp

大概内容摘录:

南北朝时将原建在成都少城内的武侯祠迁到惠陵旁,“以臣伴君”,是儒家文化中君臣关系的具体反映。祠内唐宋时期原有刘禅专祠,当然也有塑像。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两王难当二堂》说:“蜀先主祠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挟即武侯祠,东挟即后主刘禅祠。蒋公堂帅蜀,以禅不能保有土宇,因去之。” 清代在重塑武侯祠塑像时,入选对象无论职务高低、贡献大小,都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忠。刘禅、法正、彭羕 、廖立、刘封、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谯周等一大批蜀汉重要人物之所以落选,那就是他们在过不了“忠”的“政审”关。


玄宗天宝七年(748),正式下诏:历代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臣按后世祭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始于此。所谓忠臣,十有六人,商箕子、微子、比干,齐管夷吾、晏婴、晋羊舌、叔向、鲁季孙行父、郑东里子产、燕乐毅、赵蔺相如、楚屈原、汉霍光、萧望之、丙吉、诸葛亮也。......以上并令郡县长官随其所在立为祠宇,春秋二时择日致祭(《旧唐书·玄宗下》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三国人物中,只有诸葛亮一人入选。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诏:前代功臣、烈士,详其勋业优劣以闻。有司言:齐孙膑、晏婴、晋程婴、公孙杵臼、燕乐毅、汉曹参、陈平、韩信、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关羽、张飞、诸葛亮、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徵、李靖、李绩、尉迟恭、浑瑊等,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冠。晋赵简子、齐孟尝君、赵赵奢、汉邴吉、唐高士廉、唐俭、岑文本、马周为之次。南燕慕容德、唐裴寂、元稹又次之。诏孙膑等各置守冢三户,赵简子等各二户,慕容德等禁樵采。其有开毁者,皆具棺槨、朝服以葬,掩坎日致祭,长吏奉行其事。(《宋史·吉礼八·先代陵庙》《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二百八十四卷名宦乡贤祀典部》)宋廷的这个规定,比唐廷的规定又进了一步。除诸葛亮外,又新选入了刘、关、张,三国人物由一名升为四名,全是蜀汉人物。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又据《元史》卷32《文宗纪一》载:“庚辰(1340),太白犯亢宿。......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

《明史》卷50《礼志四》载:洪武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附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是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在从祀的三十六人中,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永乐年间,又在京都建汉寿亭侯关公庙。明洪武年间的大调整,同时也是大维修。明王士性《入蜀记》说:“乙卯,詹牧甫约为浣花之游。乃与元承自中和门出,过万里桥南,昔费祎使吴,诸葛孔明送之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复南数里,至昭烈陵,祠先主、武侯,配以关、张、北地王、 诸葛瞻、傅佥,蜀都忠义可想。坊称际会,殿名明良。陵在殿右,登陵,城内外俱在盼中。”(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之《五岳游草》)可见,这次调整,武侯祠内只建有一殿,名“明良”,殿内塑有先主、诸葛亮、关羽、张飞、北地王刘谌、诸葛瞻、傅佥七人的塑像。

迄至明代,武侯祠的管理体制一直不太清楚。不过,据《昭烈忠武陵庙志》记载,明代时武侯祠已有“祀田”三十九亩以上。

康熙朝,曾专门下旨“成都祀诸葛亮”。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年间,僧人看守武侯祠。《昭烈忠武陵庙志》载:雍正五年,武侯祠由僧人看守变为了由道人看守。

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率义军入川,四川民间普遍流行“张献忠剿四川”的传说。
康熙初年的四川巡抚张德地应是清初平定四川后,第一个来到武侯祠的高级官员。他在《重修昭烈陵碑记》中说:“余奉命抚蜀,偶过万里桥,行西南不数武,有昭烈陵、武侯祠在焉,遂芟荆诛棘,瞻拜之,徘徊良久,虽鹿走草萋,而陵、寝无恙,且祠侧碑记犹存,余拂拭读之,则裴中立撰文......。西蜀自罹献逆焚戮,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墓,莫不掘毁无遗,独昭烈一冢历久常存,巍然如故。”

道光二十九年(1849),成都著名学者刘沅主持了培修和调整。刘沅字止唐(1767——1855),乾隆五十七年(1793)举人,其后三试不第,著述等身,弟子数千人。所著《明良志略》,系道光二十九年主持武侯祠塑像调整时的碑文。 武侯祠内现存47尊塑像中,25尊是刘沅此次重塑。 这次调整,在昭烈殿则增加了关平、赵累、关兴、张苞、张遵、周仓。文臣廊增塑庞统、简雍、傅彤、董和、秦宓、杨洪、马良、程畿,武将廊新塑了赵云、孙乾、张翼、王平、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等十九尊塑像。同时,刘沅还按儒家文化标准,在两廊撤去了原有的法正、刘巴、许靖、李彪、张虎等人的塑像。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3 16: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58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