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汉晋春秋》,一部为诸葛亮说公道话的良史, (效颦之作)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3-3 19: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3-03, 13:26:11发表
哈哈,这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诸葛部下说其胆小,就不是胆小,而是正常的谨慎?司马部下说其胆小,就是真胆小、害怕?什么逻辑呢?
看看魏延在蜀汉的名声、地位,比那个只不过驻守祁山前沿阵地的偏将高多少,反而没有人认为诸葛胆小?
面对魏国西线略无预备的大好局面,不敢直接进攻,非要绕道千里之外。

只有魏延一人认为诸葛亮胆小

而司马懿的部下则是“皆要请战”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3-24 21: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lq321于2005-03-21, 20:53:37发表
唐朝人没必要替司马懿歌功颂德,不过陈寿也并没必要替孔明歌功颂德,呵呵,司马懿是人杰,这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诸葛亮综合起来胜过了他也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吧。

诸葛亮除了在政治上不如司马懿以外,什么都胜过司马懿。


这里说的政治不是政治才能,而是政治上的无耻。


司马懿的无耻远在曹操之上


曹操好歹是自己打下的江山


司马则是两晋南北朝疯狂篡位之风的开山鼻祖。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3-24 2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3-17, 11:03:31发表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3-15, 5:28:55发表
我们没有否定战胜的大将军功.大家是在赞叹燕京兄那个司马懿大败诸葛亮的争议论点还在被驳斥的时候就已经"公平"的被司马懿大败损兵万人的帽子扣到魏延头上去了.
燕京兄几天不出.所做的辩论越来越不敢针对别人的论点了.可喜可喜,继续发扬.

哈哈,你来论坛太晚,其实这个观点很早我就是这样的。

我就请各位解释:魏延带队出击,大获全胜(按汉晋春秋记载),可是为何其个人传记无一个字记载?看前面,魏延出击大破郭淮可是有记载的。
因此,汉晋春秋记载魏延胜利,晋书记载司马胜利,注意,诸葛亮此时留守卤城大营。为何要否定晋书而肯定汉晋的记载呢?
各位维护诸葛亮形象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也不用到如此地步吧?

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回答吧?


如果四次北伐的时候是司马大胜,陈寿能不记载?


正因为诸葛胜了,在司马当权的年代,尤其是司马昭那样的小人

陈寿敢记么?


毕竟司马迁只有一个


司马光写资治通间

都不写本朝的一些事件

原因就是不愿意讨好统治者,昧着良心说话

又不敢xie赵家的一些龌龊事情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3-30 15: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军事司马当然不行

取胜的战例只有速擒孟达和取襄平

没见过什么经典的战例

一流的军事家李世民对诸葛和司马有一句经典的评价

燕京兄不会不知道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3-30 15: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军事司马当然不行

取胜的战例只有速擒孟达和取襄平

没见过什么经典的战例

一流的军事家李世民对诸葛和司马有一句经典的评价

燕京兄不会不知道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1 1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3-31, 21:37:06发表
那就请教两位:包括千年兄和arr兄:
能证明诸葛亮大胜的有什么战役?除了第四次北伐魏延反击干掉魏军3000外,还有吗?(这只是汉晋的记载,不见于三国志,而晋书却有司马干掉万人)
难道有人以为刘循射死了庞统,就证明刘循军事才能超过庞统吗?
除了魏延反击胜利外,诸葛亮还有的就是陇西惨败(街亭)。
这些,比起司马的两个完胜,实在无法相比呀!

不知燕京兄觉得司马这两个完胜比之诸葛南征,兵渡卢水,七擒孟获如何?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1 11: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外,晋书马屁满天飞,其记载实在不足为信,

这是大部分人所公认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2 13: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4-02, 10:29:46发表
arr兄:
以为真的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吗?那些既不见于正史,也根本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更不符合作战的基本规律。
至于晋书,自然在某人的传记里有些吹嘘,但是大体还是正常的。试问,唐朝的人有必要为司马氏大肆吹嘘吗?

燕京兄,我想说的千年兄都已经说过了,呵呵

另外,诸葛兵渡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作战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司马克日擒孟达(有内奸),

襄平斩公孙,

从“攻心为上”的战略来说,N擒N纵的事情应该是有的,

毕竟南征的战略目标和司马两次完胜的作战目标不同(夺地杀人)

资制通鉴应该有记载

当然不一定是七擒七纵。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2 22: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4-02, 15:50:44发表
同意,完全同意。辽东毕竟是正规军交战,而南征根本就没有什么正规军的敌人。其实出兵前就有人劝说诸葛亮:像这样平定少数部族叛乱,排个大将就搞定了,何必丞相亲自出马?
可是诸葛亮乃事必躬亲,必要自己带兵前往。
看看孙权方面,平定南方少数部族作战都是一个大将就搞定的。

所谓的正规军,根本就没有提到如何强大的战斗力

而且,诸葛南征遇到的险恶地理环境是司马征襄平根本就不能比的

燕京兄说孙权只派了一员大将

那是因为孙权的军事能力太差

从襄平一战来看,魏国不也是派的硕果仅存的司马?

还有,请燕京兄注意,

孟获到成都的时间和诸葛南征结束的时间

就明白孟获是被强行弄到成都的,还是后来自己愿意去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3 12: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燕京兄,为什么资质通鉴记载的和晋书的不同?

是因为司马光认为晋朝任关于司马义获胜的记载不可信,不是好恶

如果是好恶问题,司马光也不配称为史学家了

我想请问燕京兄,司马光是著名的史学家,还是修订晋书的房轩领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3 20: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4-03, 12:27:38发表

QUOTE:
原帖由arrowblu于2005-04-03, 4:01:52发表
燕京兄,为什么资质通鉴记载的和晋书的不同?

是因为司马光认为晋朝任关于司马义获胜的记载不可信,不是好恶

如果是好恶问题,司马光也不配称为史学家了

我想请问燕京兄,司马光是著名的史学家,还是修订晋书的房轩领是?

司马光其实是赞同帝蜀寇魏的,这一点老兄不会不知道吧?
我相信司马光确实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是是否历史学家就没有自己的好恶,或者带自己的好恶到通鉴中呢?
老房有什么理由替司马吹牛?难道不想想唐太宗的看法?

司马光有个人爱好,但作为史官,不会为了个人爱好就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史料

他还是觉得诸葛获胜的史料可信,所以选择的这一部分

房轩陵则觉得司马获胜可信,选择的就是那一部分

综合司马光和房轩陵在史学上的地位,以及众多史学家的看法

诸葛获胜的更可信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15 15: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其实三国志中对诸葛获胜这一情节不记载说的过去

但是对司马懿获胜的这一情节不记载说不过去

说明陈寿不相信司马获胜的情节

看了看晋书,真的觉得对司马家拍的马匹满天飞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5-7 12: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楼上几位,你们推出的目标论,要看双方战役的目标是什么

诸葛是夺地,司马的目标是不丢地盘,那个比较容易实现?

因为诸葛没有实现要比司马难的目标,就是诸葛不如司马?

记得那句话么?客兵倍于主兵,而主兵尚应能胜,

陈寿可是白纸黑字的写着“攻守异体”“众寡不谋”八个大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5-23 09: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如果真有司马获胜的战例,陈寿不记载是没有理由的

有诸葛获胜的战例,陈寿不记载还说得过去

而且如果“俘斩万计”,这一成果,足以让蜀国元气大伤,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诸葛没多久又北伐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5-24 14: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24, 9:57:27发表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3, 1:50:38发表
如果真有司马获胜的战例,陈寿不记载是没有理由的

有诸葛获胜的战例,陈寿不记载还说得过去

而且如果“俘斩万计”,这一成果,足以让蜀国元气大伤,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诸葛没多久又北伐了

这种说法,看来是相信陈寿曲笔、隐讳造成的。其实陈寿还是很公正的,尤其是对诸葛亮,特别关照。

斩俘万计比功能不足以让蜀汉大伤元气,即使如街亭惨败之后,只相隔半年,诸葛亮就又出兵攻打陈仓,而这次战役之后,诸葛亮再次发动进攻是在3年以后。

非也,非也,

街亭的人马损失并不大,绝对没有到了“万计”的程度,(燕京兄注意,“万计”可不仅仅是一万)

街亭的损失在于是诸葛亮失了地利,不得不退兵,而不是有生力量被歼

而此前获得的三郡也不得不丢弃,马幼常之罪在此


再看陈寿注史,虽然还比较公正,但涉及到统治者的隐私,还是比较隐晦的,这点就不如司马迁比较敢写

看看陈寿是怎么记载高贵乡公之死的

年二十而卒

怎么卒的?

驱车到南阙,被司马昭和贾充派人干掉,三国志上都没有记载

所以没有记载司马炎他祖父被诸葛杀的一塌糊涂也不难理解,

毕竟这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的

当然,陈寿还是比较客观的,没有无中生有的来写了一场司马大胜,这点比马屁满天飞的晋书要强多了

纵观所有史书,只有晋书有这么雄浑的记载“亮望尘宵遁”“俘斩万计”

读起来都让人难以相信

陈寿给诸葛亮应该说写了一段千古佳史

但“理民之干,长于将略”这句话有陈寿本身的局限性

不过,陈寿也注明了“所对之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谋,攻守异体”

说明陈寿对诸葛北伐未成功的原因也有一定正确的认识

随便想想过去战国时的名将,如白起,乐毅,田单,廉颇,李牧

取得的战绩,其对手基本都是无名下将

如廉颇不退,白起也未必有长平之役的大捷吧


冷兵器时代,攻方和守方难度截然不同

以一小国打得大国只能防守,

唯诸葛亮耳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5-24 23: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24, 19:45:42发表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4, 6:21:29发表
非也,非也,
街亭的人马损失并不大,绝对没有到了“万计”的程度,(燕京兄注意,“万计”可不仅仅是一万)
街亭的损失在于是诸葛亮失了地利,不得不退兵,而不是有生力量被歼
而此前获得的三郡也不得不丢弃,马幼常之罪在此
再看陈寿注史,虽然还比较公正,但涉及到统治者的隐私,还是比较隐晦的,这点就不如司马迁比较敢写
看看陈寿是怎么记载高贵乡公之死的

年二十而卒

怎么卒的?
驱车到南阙,被司马昭和贾充派人干掉,三国志上都没有记载
所以没有记载司马炎他祖父被诸葛杀的一塌糊涂也不难理解,
毕竟这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的
当然,陈寿还是比较客观的,没有无中生有的来写了一场司马大胜,这点比马屁满天飞的晋书要强多了
纵观所有史书,只有晋书有这么雄浑的记载“亮望尘宵遁”“俘斩万计”
读起来都让人难以相信
陈寿给诸葛亮应该说写了一段千古佳史
但“理民之干,长于将略”这句话有陈寿本身的局限性
不过,陈寿也注明了“所对之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谋,攻守异体”
说明陈寿对诸葛北伐未成功的原因也有一定正确的认识
随便想想过去战国时的名将,如白起,乐毅,田单,廉颇,李牧
取得的战绩,其对手基本都是无名下将
如廉颇不退,白起也未必有长平之役的大捷吧
冷兵器时代,攻方和守方难度截然不同
以一小国打得大国只能防守,
唯诸葛亮耳

arr兄:
街亭的损失,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要看到以下的事实:
1、张合带领5万人马增援陇右,而且都是曹魏的中央精锐,那么让马谡要阻击这样的大军,诸葛亮会给多少兵力呢?史书没有说。军事常识告诉我们,马谡应当有最少一半的兵力才有可能。
2、马谡战败后战场形势怎样呢?有记载是兵将不相复录,也就是领导扔下士兵全都跑掉了,试想,这些士兵没有人指挥、带领,自然是一堆散兵,那还不是在敌人的5万精锐面前任人宰割?下场可以想象吧?
3、那么这些士兵能够逃回汉中吗?答案是基本没有希望,首先,街亭位于曹魏内地,即使到祁山也有300汉里,此时诸葛亮大军急忙撤退,魏军快速推进,这些散乱的士兵很快就会落入敌人之手。
4、三郡得而复失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根本不是诸葛亮打下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响应的。诸葛亮自贬三级的最大原因,就是街亭损失惨重。
之所以此后对王平大加赞扬和重用,就是因为所有将领都弃军而逃,只有王平把部队基本完整的带回来了。
除非有人证明,诸葛亮要马谡只带领少数兵马去阻击敌人的大军,即使全军覆没也没有多少损失。但是这样一来,就证明街亭失败的责任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

关于高贵乡公的死,其实也有委婉的记载: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兒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
这里把过程说的比较清楚,当然不能直写大将军司马文王了。

不错,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一是攻守异体,二是对手是人杰。所以某些人总想把诸葛亮的第二个对手司马懿贬低的不成样子,不仅不符合历史,而且反而衬托出诸葛亮更加无能:对付这样的笨蛋对手还不能北伐成功,还有什么好吹的呢?
所以要想歌颂诸葛亮,较好的办法是把他的对手也加以抬高。

燕京兄,马谡带的兵多少,无从考证,不过按照兵法“客兵倍于主兵,主兵尚能胜”,那么估计马谡带的兵,大概是2万五左右,也还是可信的。事实上也不打可能比这个数字再多了,蜀国一共也就10万兵,马谡的只是前锋部队,而且此前赵云还带走了一队人马诱敌。

    街亭按照诸葛的部署,有马谡,王平,两员偏将(好像还有魏延作掩护)。
马谡给王平分了一部分兵,又给两名偏将一部分兵,自带主力上山。

按照一般分兵的方法,这部分应该是1万五左右,而被张合是大破的,主要被马谡带上山的这一部分兵力

马谡的战术失败以后,王平在山下不远处接应到了他和另外两员偏将,收其残部,张合怀疑有伏兵,没敢继续追击,也就是说,突围出来的兵力基本没有损失,没有突围出来的就被俘虏或斩首了

那么一般的估计,损失的兵力大致也就一万左右,这和“万计”相差甚远。

至于三郡,得来的容易,但不代表失去以后罪过就小。第一次蜀国是攻其不备,有这么好的效果,日后可就很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如此。街亭丢了地利,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大军行动一次,所耗甚多,不但没有战果,反而完败,损失了近1/10的兵力,这还没有算撤退时来不及带走的物质。更重要的是先赢后输,严重的降低士气,这罪的确不轻。至于有生兵力损失惨重,似乎没有明确记载。

司马懿可谓一代大奸雄,但以军事而论,我认为诸葛要胜其一筹。当然,平心而论,不至于像白起和赵括那种差距。故司马懿在整体国力占有的情况下,战略目标又相对较低,守备领土即可,所以他采取守势,诸葛亮也确实难以奈何得了他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6-1 15: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燕京兄,关于你说的陆逊传和周鲂传的那个问题,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传记中有不同的记载,在三国志中有很多的例子

所以不能说陆逊传中的“万计”和周鲂传中的“万余”相提并论。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6-1 17: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说的不是仅仅说战果,而是说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的传记中有不同的记载

比如说赤壁之战,吴书写的记载,魏书写的记载,就完全不同

而街亭之战,张合和明帝记的记载也不完全相同

虽然这件事情都是吴书,但记载这两个人传记的史官未必看法就相同

“万计”和“万余”,怎么也不可能是同一个数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6-8 21: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句话我好像是在《曹瞒传》看过,这部传把曹操贬的一塌糊涂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7 06: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16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