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燕京晓林于2005-05-24, 19:45:42发表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24, 6:21:29发表
非也,非也,
街亭的人马损失并不大,绝对没有到了“万计”的程度,(燕京兄注意,“万计”可不仅仅是一万)
街亭的损失在于是诸葛亮失了地利,不得不退兵,而不是有生力量被歼
而此前获得的三郡也不得不丢弃,马幼常之罪在此
再看陈寿注史,虽然还比较公正,但涉及到统治者的隐私,还是比较隐晦的,这点就不如司马迁比较敢写
看看陈寿是怎么记载高贵乡公之死的
年二十而卒
怎么卒的?
驱车到南阙,被司马昭和贾充派人干掉,三国志上都没有记载
所以没有记载司马炎他祖父被诸葛杀的一塌糊涂也不难理解,
毕竟这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的
当然,陈寿还是比较客观的,没有无中生有的来写了一场司马大胜,这点比马屁满天飞的晋书要强多了
纵观所有史书,只有晋书有这么雄浑的记载“亮望尘宵遁”“俘斩万计”
读起来都让人难以相信
陈寿给诸葛亮应该说写了一段千古佳史
但“理民之干,长于将略”这句话有陈寿本身的局限性
不过,陈寿也注明了“所对之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谋,攻守异体”
说明陈寿对诸葛北伐未成功的原因也有一定正确的认识
随便想想过去战国时的名将,如白起,乐毅,田单,廉颇,李牧
取得的战绩,其对手基本都是无名下将
如廉颇不退,白起也未必有长平之役的大捷吧
冷兵器时代,攻方和守方难度截然不同
以一小国打得大国只能防守,
唯诸葛亮耳
arr兄:
街亭的损失,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要看到以下的事实:
1、张合带领5万人马增援陇右,而且都是曹魏的中央精锐,那么让马谡要阻击这样的大军,诸葛亮会给多少兵力呢?史书没有说。军事常识告诉我们,马谡应当有最少一半的兵力才有可能。
2、马谡战败后战场形势怎样呢?有记载是兵将不相复录,也就是领导扔下士兵全都跑掉了,试想,这些士兵没有人指挥、带领,自然是一堆散兵,那还不是在敌人的5万精锐面前任人宰割?下场可以想象吧?
3、那么这些士兵能够逃回汉中吗?答案是基本没有希望,首先,街亭位于曹魏内地,即使到祁山也有300汉里,此时诸葛亮大军急忙撤退,魏军快速推进,这些散乱的士兵很快就会落入敌人之手。
4、三郡得而复失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根本不是诸葛亮打下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响应的。诸葛亮自贬三级的最大原因,就是街亭损失惨重。
之所以此后对王平大加赞扬和重用,就是因为所有将领都弃军而逃,只有王平把部队基本完整的带回来了。
除非有人证明,诸葛亮要马谡只带领少数兵马去阻击敌人的大军,即使全军覆没也没有多少损失。但是这样一来,就证明街亭失败的责任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
关于高贵乡公的死,其实也有委婉的记载: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兒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
这里把过程说的比较清楚,当然不能直写大将军司马文王了。
不错,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一是攻守异体,二是对手是人杰。所以某些人总想把诸葛亮的第二个对手司马懿贬低的不成样子,不仅不符合历史,而且反而衬托出诸葛亮更加无能:对付这样的笨蛋对手还不能北伐成功,还有什么好吹的呢?
所以要想歌颂诸葛亮,较好的办法是把他的对手也加以抬高。
燕京兄,马谡带的兵多少,无从考证,不过按照兵法“客兵倍于主兵,主兵尚能胜”,那么估计马谡带的兵,大概是2万五左右,也还是可信的。事实上也不打可能比这个数字再多了,蜀国一共也就10万兵,马谡的只是前锋部队,而且此前赵云还带走了一队人马诱敌。
街亭按照诸葛的部署,有马谡,王平,两员偏将(好像还有魏延作掩护)。
马谡给王平分了一部分兵,又给两名偏将一部分兵,自带主力上山。
按照一般分兵的方法,这部分应该是1万五左右,而被张合是大破的,主要被马谡带上山的这一部分兵力
马谡的战术失败以后,王平在山下不远处接应到了他和另外两员偏将,收其残部,张合怀疑有伏兵,没敢继续追击,也就是说,突围出来的兵力基本没有损失,没有突围出来的就被俘虏或斩首了
那么一般的估计,损失的兵力大致也就一万左右,这和“万计”相差甚远。
至于三郡,得来的容易,但不代表失去以后罪过就小。第一次蜀国是攻其不备,有这么好的效果,日后可就很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如此。街亭丢了地利,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大军行动一次,所耗甚多,不但没有战果,反而完败,损失了近1/10的兵力,这还没有算撤退时来不及带走的物质。更重要的是先赢后输,严重的降低士气,这罪的确不轻。至于有生兵力损失惨重,似乎没有明确记载。
司马懿可谓一代大奸雄,但以军事而论,我认为诸葛要胜其一筹。当然,平心而论,不至于像白起和赵括那种差距。故司马懿在整体国力占有的情况下,战略目标又相对较低,守备领土即可,所以他采取守势,诸葛亮也确实难以奈何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