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諸葛亮不懂帶兵??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8-15 00: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杨少凡 于 2007-8-12 16:29 发表
.....如果拿功业来做衡量能否用兵的标准,汉尼拔、拿破仑这两个败将当与诸葛并论也。

败将跟败将可不一样,汉尼拔、拿破仑最终是失败了,但他们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果,诸葛有吗?这就像某人以曹操南征没有获得成果来为诸葛开脱一样不合逻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8-26 23: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消失D马甲 于 2007-8-19 21:54 发表



得了吧..啥叫辉煌
对于某些人(姑且不当是抬杠的)来说,只要我是反对..管他是啥..这根本就是垃圾
汉尼拔、拿破仑对我来说..他们还真没取过啥辉煌的战果.....(反正网络是虚伪的)
就跟偶说的,,曹操南征没有 ...

你到底要说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8-27 23: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杨少凡 于 2007-8-27 18:15 发表


》》》曹操南征是以强凌弱,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敌强。
》》》像诸葛亮这样以一州之地欺凌大国,进出自如,敌军拿他毫无办法,纵观中华历史也不多见。

曹操以弱敌强不仅胜过,而且是完胜。诸葛有吗?
还好意思说“敌军拿他毫无办法”,诸葛发动历次北伐的战役目的是什么?有几次成功了?我看是诸葛拿敌人毫无办法吧,最后还被司马活活气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9-2 02: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杨少凡 于 2007-9-1 15:13 发表


》》》我好像也没说诸葛亮用兵一流吧,即使在三国阶段,公认第一的还是曹操,而且官渡之战曹操胜得极其幸运,抓住了上天送给他的机会。而诸葛亮呢?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明帝亦非袁绍昏庸之辈,曹 ...

。。。官渡之战曹操确实有幸运的成分,但是将其夸大就不合适了。难道你认为官渡之战只是乌巢烧粮?对于内线作战的曹操,要面对的不仅是强大的袁绍,还要提防其他势力的背后偷袭,其难度不比没有后顾之忧的诸葛低。袁绍并不是没有其他动作,只不过被曹仁等人打败而已。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曹魏有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那恐怕就是袁绍英明,曹操昏庸了。别人赢了,就是上天送给机会,对手昏庸;诸葛不胜就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你不是在搞笑吧。另外,难道你认为三国只有魏和蜀两个国家吗?吴跑哪去了?诸葛只要对抗魏就可以了,魏要对付的可是蜀和吴,而且对吴的精力要远大于蜀。“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你也太拔高诸葛了。

。。。你引用陈寿的话要说明什么?

。。。说来说去还是战术层面的东西,就算魏折损了张合,失去了一些士兵,于大局有什么影响?是谁“违众拔谡”的?是谁在大好形势下不赶快派主力去堵截曹魏的援军,却贪图一城一地的得失?围陈仓是“围魏救吴”?魏刚在石亭惨败,用的着诸葛救吴吗?是趁火打劫吧。魏在东线是有攻有守,在西线基本是守势。蜀道难,谁进攻谁消耗大。既然运粮是诸葛的头号敌人,那么魏的不出战,当然是明智的。你愿意说成没勇气,就随你便吧,反正司马背水结营,郭淮料敌先机,诸葛死。

。。。屯田也得看在哪吧,在前线屯田你认为收成有保障吗?这同送女装一样,只不过是想激司马出战罢了,不成想司马不仅不理睬,还送给诸葛一个活不长的预言。

。。。你为什么总喜欢引用别人的观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9-4 02: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杨少凡 于 2007-9-2 10:50 发表
。。。官渡之战曹操确实有幸运的成分,但是将其夸大就不合适了。难道你认为官渡之战只是乌巢烧粮?对于内线作战的曹操,要面对的不仅是强大的袁绍,还要提防其他势力的背后偷袭,其难度不比没有后顾之忧的诸葛低 ...

>>>>>1、为什么曹操有后顾之忧而诸葛亮没有,这不正说明诸葛亮外交手段高明,把其他势力不只像曹操那样稳住,而且都变成盟友和藩属了吗?

------汗,居然把外交手段都扯出来了。官渡之战曹操是被动应战,他当然愿意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面对实力本来就远强于自己的袁绍,不然征徐州干吗?曹仁到南边跑一圈干吗?但是通过外交把其他所有势力变成盟友可能吗?西北被钟繇稳住了。但刘表跟袁绍是同盟,拉的过来吗?为什么安抚的孙策“阴袭许”,因为盯着曹操手里的献帝呢。诸葛倒是想结好孙权,但是因为争夺荆州,孙刘照样大大出手。这根本就是个利益问题,跟外交没太大关系。交给曹操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过头来说这小子不高明,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2、如果要以弱胜强,必须强者犯下足以致命的失误方可,袁绍方就是许攸叛变,泄露军机。而诸葛亮对抗曹魏时对方犯下类似的错误吗?没犯大错,能说曹魏那边将领不行吗?别的不说,只要马谡不和上司对着干,老老实实守住街亭泉城,祁山守将高刚再早些投降,陇右早就不是曹魏的了,那时蜀汉坐拥天险,又得羌人马匹物资支援,虽然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格局,但形势可比历史上大大改观。至于魏将司马、张合、曹真、郝昭辈是否良将,你怀疑才是大大的好笑。
------对袁绍来说,许攸叛逃确实可说是致命变故。但对曹操来说,相信许攸就意味着天大的风险。就算这不是袁绍下的套,乌巢在敌人大营的后方,袭击乌巢的路上被人包了饺子也是有可能的,乌巢能不能攻下也是问题。这么冒险的事居然说成拣了个天大的便宜。
    我什么时候说曹魏武将不行了?我是说你不要认为别人赢了就是因为对手昏庸,再加上上天送的机会,而诸葛无功就说成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现在看明白了吗?
    为什么不回答是谁“违众拔谡”?不要再拿马谡当替罪羊了,马谡确实是举措失当,但诸葛是在举措失当上还要加上一个用人失当。作为最高统帅,诸葛要承担主要责任,拉别人来做替罪羊的做法也是不厚道的。

》》》》3、吴国?除了借助水军优势打打游击战,可曾夺得魏国寸土?胜仗不多,笑话倒是闹了不少。无非就是“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而已。满宠带几十人放把火,就把他们烧得落花流水之事,蜀汉何曾有过?
------如果你认为是笑话,倒也无妨。但无法否认的是吴确实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魏对吴的重视远超过蜀。

》》》这观点可不是陈寿的,而是张俨的。张俨可是是时人,而且是东吴人,[公元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节,吴郡吴人。生卒年不详,约吴宝鼎初年前后在世。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宝鼎中,(公元二六七年左右)使于晋,贾充、荀勖等欲傲以所不知,皆不能屈。俨著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隋书志》作一卷)又著《默记》三卷,(《补三国艺文志》)传于世。
》》》时人看时事、评时人,尤其是第三方看时事时人,总比千年之后的大家有权威性得多,如果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古人,岳飞、文天祥辈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不难炮制而出。

------张俨是什么人我想大家都知道,他的个人倾向我想大家也知道,权威不权威的就不说了。
      即使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岳飞、文天祥,也得不出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


》》》以弱敌强,如果不对方犯重大失误,就连汉尼拔、拿破仑这种绝世奇才都最后落得个兵败国灭的下场,何况诸葛亮用兵之才在三国时代也不能称首,放在中华历史不过二流水平之人?但就此说诸葛亮不懂带兵,那才是大大的玩笑。“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这样的评论还不够?
------呵呵,又是引用,与事实是否相符就不说了。诸葛治军是没问题的,我没有疑义。从你的帖子看,基本上没讨论带兵的事,相反,用兵倒是不少,而且怎么看也看不出,你所认为的诸葛是个二流水平之人。

》》》至于陈仓之战目的,诸葛亮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 陈仓 ,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这是诸葛亮与他的兄长,也是东吴权臣诸葛谨的信件,曹魏石亭败后,大军云集江东企图报复,就连车骑将军张合亦率部分关中军南下,吴蜀既为同盟,相互援助,有何不可?诸葛亮可不是孙权那种贪小失大的人物。否则当年春天刚刚北伐不利而回,为何当年冬天未经修整就再次出师,而且只带不到一个月的粮食,开辟平时根本无法通行大军的绥阳小谷——斜谷道让赵云刚刚一把火烧掉,没法行进,祁山一线早已严防,子午道更早被否决,不走陈仓道走哪儿——怎么看怎么不是大打出手的样子。
------大军云集就是企图报复?大败以后就不能调兵以增强防务?张合南下说明魏在石亭输的很惨,只能抽调其他部队来补充损失。
      在陈仓,诸葛连云梯、冲车、井阑等所有攻成武器都用上了,又是填堑,又是挖洞,怎么看怎么是大打出手。

》》》打仗可不是玩,兵革一动,日费千金,加上陇右地带连遭蜀军进攻,早就被寇得“谷帛不足”,魏国大军粮草当地根本无法完全供应,只能从关内河东运来。如果能把“不懂带兵”的诸葛亮早点干掉,谁费那心、受那气陪诸葛亮屯田玩呀?这种明智,纯粹是拿国家财力来为司马自认不是诸葛亮对手买单,这也是四次北伐卤城大败,五次北伐又在武功水被射飞,野战不敌下的无奈结果,不过也够“明智”的,野战打不过诸葛亮,不据险死守耗国力还能怎么样?最后还闹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
------军队粮草不能由当地完全供应好象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你所理解的“带兵”到底什么意思?
      你既然只看重无关大局的战斗层面的得失,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诸葛如果真有胆略,可以东出武功,依山而东,逼司马出来野战呀,诸葛又不敢。这说明司马背水为垒卡住了诸葛的要害,策略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讥笑正确的策略,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至少蜀军呆了一百多天,比以前哪次都长,至少有一季收成,直到诸葛亮病死才撤,而且人家占的是魏地,屯的是魏田,就算只在那儿抛荒,魏国这片地也废了,而且这是什么地方,渭原,魏国的重要粮食产地,蜀军屯田时“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连魏国老百姓都有一大票,看着人家在自己营前不远分散屯田,就是拿人家没招,这不是自认不是对手还怎么解释?
------诸葛好象是8月死的吧,记不清了,我还真不知道当地一年有几季收成。如果你有相关资料能否告诉我?先谢了。魏在当地产粮受到多大影响,如果你有资料能否告诉我?


》》》观点相同,引来省时省力又何尝不为?而且古人,尤其是当时的古人的看法,总比现在人坐在电脑前臆测有效得多。
------别人的看法只可作为参考,结论还是自己思考后再下吧,这跟臆测是完全不一样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7-9-7 00: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9-4 12:47 发表

>>>>>汗,居然把外交手段都扯出来了。官渡之战曹操是被动应战,他当然愿意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面对实力本来就远强于自己的袁绍,不然征徐州干吗?曹仁到南边跑一圈干吗?但是通过外交把其他所有势 ...

笑,孙子: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自个理解一下伐交。
------请你说明白你的意思。

曹操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合着,诸葛亮做不到的,是他的能力欠缺,曹操做不到的就是客观形势所致?这个标准可够强悍。他打徐州,主要原因是刘备潜在的威胁大于袁绍,你别乱扯其它方面。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曹操做不到当然是客观形势所致。曹操是被迫应战,安抚西北、孙策就是不想(也无力)树敌太多,但孙策仍然要“袭许”。你认为几条饿狗同时看上了唯一的一块肥肉(献帝)他们能达成协议吗?你认为曹操能交出献帝吗?夸了一句人杰就认为刘备潜在的威胁大于袁绍?征刘备怕袁绍抄了后路,难道就不怕与袁绍作战时被刘备抄后路?“必为后患”就不能是刘备趁袁曹交战时偷袭曹操后方的意思?袁绍的威胁就在眼前,刘备的威胁不管大小总是潜在的,放下眼前的威胁,冒险去消除潜在的隐患,不就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以便专心对袁作战吗。


刘表与袁绍是同盟,拉不过来,那孙权还是大魏吴王呢,为何就拉过来了?为何曹操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诸葛亮就是理所当然?外交本来就是讲利益的,曹操说服不了刘表,只能说明,外交手段有欠缺的地方,纵然袁绍的势力大于曹操,但是赤壁之战前后,曹操的势力也一样远大于刘备,为何诸葛亮就成功了?
------孙刘联盟是诸葛一人之功?你认为鲁素这个人不存在吗?外交当然是讲利益的。如果没有孙权、鲁素的坚定抗曹,从而需要刘备这个盟友,你认为孙刘结盟的可能性有多大?后来同样因为利益,孙刘这对盟友因为荆州大打出手,再后来还是因为利益,吴蜀再次联盟抗魏,因为他们知道,两头狼要想对付一只虎,必须联合起来。


原来曹操袭击袁绍的后方乌巢就是冒天大的险,诸葛亮在敌国来去自如,就被人无视?而我告诉你,曹操人赢了真就是因为对手昏庸,再加上上天送的机会,而诸葛无功本来就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袁绍官渡一败后,阿瞒还花7、8年才平定河北,那么诸葛亮以弱击强,大量消耗魏国实力,根本就不比曹操差。
------曹操袭击乌巢当然是冒天大的险,7、8年才平定河北说明袁氏的实力比某些人认为的要强的多。而且最终是平定了,目的达到了,自己的实力增强了。魏对蜀基本是守势,诸葛来去自如又怎么样呢?每每兴师动众,结果又如何,目的达到了吗?消耗了魏国多少实力?自己的消耗如何?诸葛根本无法跟曹操比。


至于街亭,诸葛亮用人失当不假,至于举措失当,凡请拿出史料。要论厚道,谁及阿瞒了,夏候渊戎马一生,结果落了个白地将军的称号。如果用人失当,就是举措失当,阿瞒用李服而李服反,委夏候而夏候亡,任于禁而于禁降,你是不是称为目光如炬,人尽其用?
------看看游楚的话就知道诸葛是否举措失当了。拿别人当替罪羊你觉得厚道吗?请不要转移话题,拿曹操当挡箭牌。


是的,吴国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比如张辽800破十万,满宠,数十人也破了次号称的十万。多重视啊。瞧瞧人家司马,在东吴身上赚了多少分,碰到诸葛亮就只能在家里扮人妖。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认为是笑话,倒也无妨。但无法否认的是吴确实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魏对吴的重视远超过蜀。”


说诸葛亮好话的,就是个人倾向问题,说阿瞒好话的,就是公正。你的标准,在下是领教了。
------这不是我的标准,我的标准是只要与事实相符,不管好话还是坏话,都是公正的。


如何与事实不符?合着,您老人家就是看不惯别人说诸葛的好话,一提这些,要么人家立场问题,要么是与事实不符,你看不出来,只能证明你的水平,还能证明啥?李靖如何看出来的?莫非你认为,军事才能远胜李靖?
------如果是事实,我为什么看不惯别人说诸葛好话?我与你的观点不同,你可以反驳,为什么要贬低我的水平?李靖看出了什么?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你看看是增强防务呢,还是企图报复?
------司马好象在荆州的日子不短了,其目的就是伐吴,从这次进攻的时间上看是有一些报复的可能性,这个我以前没有注意到。


陈仓之战,诸葛亮还分兵对付费耀呢,而且如果是真正的大打出手,完全可采取蚁附的战术。
------请给出诸葛分兵的出处,蚁附是什么战术?


真正可笑的来了,之前一个劲的说人家的史料与事实不符,殊不知,自个才是没有鉴别能力, 不知真伪。你采用的不过是《晋书》,这条史料与《三国志》完全不符。

《晋书》: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你看看人家《三国志》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志》: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诸葛亮诈兵,司马全然不知,自鸣得意,被郭淮发见,着实可笑。明明是司马险些上了恶当,结果晋书这一加工,成了司马高瞻远瞩,更可笑的是,居然有人奉为圭臬?
------采用晋书就是不知真伪?以晋书为正史的人可不止我一个,看来“不知真伪”的人可多了去了。你列的这两条有什么根本的矛盾吗?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
你看看吧,有没有一季。
------你好象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是想知道在当地从8月前推百馀日,有什么农作物能在这段时间内从播种到收获。


思考不是臆测,结论更不是拿着删三减四的史料,运用视而不见的绝招,而得出的。
------也许有人是这样,但我不是。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4 05: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37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