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蜀书•诸葛亮传》实则是“藏器在身”,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诸葛亮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蜀书•诸葛亮传》笑而不言者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诸葛亮抱经纬天地之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胸怀济世之才,欲图王霸之业的诸葛亮要想攀登权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择主而事之,这对诸葛亮而言,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与司马懿相似,仍是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契机。
--------诸葛亮常自比以管仲乐毅,此二人之位极亦乃一人臣, 终亦为人臣, 请问这位教授从哪推出诸葛亮要成王霸之业, 为了攀附权贵而从于一人呢? 而对于好友之问笑而不语, 教授意解为---"难以启齿", 我却不明白, 默笑而不答既是"难以启齿"了么? 孔明常自比管乐, 其友信之, 那么, 孔明之志还是"非回答不可"么?
首先这位教授就只假设了诸葛亮心存高远, 不服于人臣之列. 结果这位教授不将此存疑的观点(此属硬推理,完全无原始资料为辅证), 反而将之以发展. 文章之始所建立的"架勾"便以是虚假之词为准, 这叫严谨还是大胆推测过头了?
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择主”的标准是....................
--------刘备居荆快十年, 诸葛亮方入才仕, 若以雄图为念, 不早日辅助刘备成就事业, 反而呆隆中虚耗时日呼? 曹操直至讨伐荆州前一年方平袁氏, 若要以雄图霸页为念, 诸葛亮理应早于刘备居此间两三年便投之, 何苦苦等至曹一统北方之时方现身? 教授所言纯粹以假想为出发点作出的侧面扩充而已.
除此之外,历代政论家谈论最多的是诸葛亮心存汉室,他同刘备的结.........
--------如上, 谋士不过"糜竺、孙乾、简雍", 教授似乎已经把荆州众多豪杰及徐庶给忘了, 也难怪, 反正之后徐庶都投魏去了, 教授叫代诸葛亮先未卜先知的知道徐庶投魏, 不担心徐庶会对其雄心有所影响.
诸葛亮出山的条件很高,人主对其不仅要做到“贤..........
---------教授不知道是不是又忘了重要问题, 张昭曾荐亮于孙权, 刘奇非常器重诸葛亮, 曹操谴人赠香于诸葛亮, 并请其出仕, 然诸葛亮皆一一回绝. 到了教授这里, 倒成了诸葛亮名声不响, 小人物尔. 实在是不得不重新的赞叹一句. 教授此处已尽显其欲黑诸葛亮之意了. 而教授对于诸葛亮被张昭推举于孙权之事中所言之"贤. 尽"二字大做文章, 却忘了张昭, 陆逊, 周瑜, 吕蒙, 鲁肃等于孙家中虽得用却尽受制肘之事. 反而言其"尽"字大有文章, 大概是教授已黑瞎了眼睛. 不懂分辨孙权之用人状况了.
其实,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
-------早谈论烂透的观点, 定蜀出于法正之谋, 然诸葛亮与羽共镇荆州何言不与大权? 入蜀之时, 荆州为刘备之根本, 此时留关羽诸葛亮共镇之, 不正好说明了诸葛亮与关羽在刘备眼中之重要? 怎么不见教授对刘备入川不依张,关之力而对张,关二人进行一番"刘备疑其二人", 军事出于法正之言? 其他的地位. 还是瞧瞧三国关羽蜀国人事地位记载吧. 先主外出, 常以亮镇都城, 若非亲信和重臣, 何以可之守都城? 荀文若之于曹营, 自在曹操称魏公之事出现异议之后, 立刻失去了曹操外出, 其镇都城之职, 而是与军随行, 空无事事,最终因曹操一盒空饭疑曹操之疏远而自尽. 教授如此"认为"岂不与人笑柄?
其他的所谓"逻辑" , 都建立于教授自己以自己的假想所建立的一个"诸葛亮之志"上做出的推论, 我就不一一反驳. 我也没这闲空. 反正网上早就驳得烂了. 有兴趣的自己翻旧贴看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