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求解:寺庙为何能抗历史周期律?
性别:女-离线 jiangdongpu
(戒一圆济)

Rank: 5Rank: 5
组别 仕女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90
编号 243225
注册 2007-12-1
来自 戒一圆济


发表于 2010-10-23 18: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本身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

不是寺庙,可以改伪宗教信仰传承为何能抵抗历史周期律。

这样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jiangdongpu
(戒一圆济)

Rank: 5Rank: 5
组别 仕女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90
编号 243225
注册 2007-12-1
来自 戒一圆济


发表于 2010-10-30 13: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10-10-30 06:31 发表
穆斯林很早就进入中国了,但长不起来。
个人认为原因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基层结构,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备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的宗法组织,使得伊斯兰教只能成为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的组织,变成了类似佛道庙观 ...

好吧,我就说说我的具体想法

1,寺庙和一些宗教庙宇的建立,在历史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代表了人对“未知”“无法把握”的状态的心灵救赎的一个场所,
就好比,人都需要朋友,害怕孤独,人的社会性都需要组织,需要娘家,需要一个“港湾”一样。

绝大多数的寺庙有两个性质:1,出世性,表现在对世俗利益方面的消极处理,历史的分争战乱,由于寺庙里的人,有“避世”情节。名利淡薄,不会去抢占权利者手中的蛋糕。
                          2,忏悔性,人无完人,政治等利益纠葛的无情与亲情友情都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万物未知的某些神秘,这也是产生“恐惧”“不安全”的最高根源所在、
                             寺庙以其的神秘性,良好的道德救治属性,只要某些寺庙的思想很多方面不是极端激进,必然带给大多数人“安全感”,就算有些人认为这些“安全感”也是虚幻的。
                             
所以,寺庙能够抗拒历史周期律!

这是人对人本身 内在某种 不安全 不安定情绪的一种寻求安定的场所。。

当然,这种场所里的“宗教”在当时看来,一定是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崇高性的,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局限性挺大。


顶部
性别:女-离线 jiangdongpu
(戒一圆济)

Rank: 5Rank: 5
组别 仕女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90
编号 243225
注册 2007-12-1
来自 戒一圆济


发表于 2010-10-30 22: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10-10-30 17:42 发表
可能你说的很有道理,也可能就是我寻求的答案,但就目前我的认识而言,我还没法理解这些因素对寺庙的可持续性有多大的影响,以及影响方式,和具体作用过程。
上面你所列的,不太能解释为何寺庙住持不会一代不如 ...

这个可能要具体情况具有分析的,东方宗教如佛教的寺庙道观 或许要与西方的修道院等区分开来分析论述尚好。

1。寺庙的可持续性,可以从宗教的持续性来反映,
以佛教道教的寺庙,道观为例,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致在发展的。
佛家各宗派的百家争鸣 道观更不必多说,道家与阴阳五行八卦的各种结合,派别也是有很多,报告星,医,术很多民生方面都深受道家发展研究的看得见的影响。
比如。唯识宗不火了,净土宗却火了,净土宗不火了,禅宗却或了。佛家体系的完善和宗派的多元化,也是保证寺庙不会彻底毁灭完全的原因之一。
影响方式?: 呵呵,就更多了,佛儒道在漫漫历史中的合流,早融入进了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语言与文字,艺术等等各行各业中。
具体作用过程?:百家争鸣后,唯儒是尊,佛家的进入,对战乱平凡的华夏大地来说,佛教很多方面的思想是“解脱”是来世“往生”,所以很大程度上也见融于统治阶级。
                这样,上层允许,加上印度来的佛学确实体系深厚,相对精微,深厚,自然深受儒家影响的下层百姓也就慢慢接受并把西方的佛教本土化了。

2。寺庙住持不会一代不如。
   一代不如一代???:一般都是入世的竞争利益大众而言。。 而寺庙的宗教佛教一般程度上的教义是出世的,一般的理解也仅仅是一个哲学或宗教而已。
  在这方面,由于在印度佛教就经历过两次大变革,佛陀在世和龙树的佛教中兴,产生了“殊胜有”和“毕竟空”的两个体系,之后的历史事情,更是发展了很多派别,瑜伽行派等等。
而中国再佛教上,一些历史时期,在佛教思想上经常有新的佛教思想有印度传入中国,自然每次的传入新思想,就或许能够百家争鸣。甚至把新鲜血液得到继承与发展。。
自然 寺庙很多情况下,就没有所谓的一代不如一代,当然,这也仅是宏观上来说,如果微观上来说,单单从一个寺庙来说,人才的因素及其他宗派的发展还是起绝对作用,一些寺庙自然也存在着青黄不接而衰弱下去的情况,但不会消失,因为寺庙是宗教,是一种祈福的场所,好比,教堂等,只要不是完全愚昧或不信仰佛教的外族“野蛮”入侵,就不会毁掉给人的心灵带来“治愈”“宁静”作用的寺庙等。。

不知在下这样论述后,你是否有所启示了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jiangdongpu
(戒一圆济)

Rank: 5Rank: 5
组别 仕女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90
编号 243225
注册 2007-12-1
来自 戒一圆济


发表于 2010-11-28 16: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10-11-16 09:21 发表
虽然出世的想法可以避开利益冲突,但好像无法解决存世问题啊。
另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所谓“政治”,寺庙本身也是讲政治的,不会因为利益冲突少就有所谓避开俗世、远离尘嚣的。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传承和维持机 ...

中国的宗教,佛教属于 度百姓的,对人们的自身条件要求不高。道教属于自度的。对人们的自身条件要求较高。

佛教在古中国 早已和政治媾和,互相利用而已。只不过,佛教在古中国,基于他时代理论的高明性,思想根植与古代各个阶层之中,早已与中国的儒道合流,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传佛教也改良为中国化的几大宗家进行传承。历史上的灭佛或灭道尊佛的事件。都是宗教过分参与进来的偶发事件,与人的关联影响巨大,而已社会发展进程的某些必然性无关。。


而说到维持机制,佛道嘛,都属于宗教信仰,看淡名利之说,重修身养性,自陶冶情操,纵情于彼岸,圆满或修真,羽化等,对世俗介入不深。

对衣食住行等没有特别的。当然,道家除外(道家对古中国的贡献完全有别佛家,道家的体系很多方面都是入世的,很大程度上一些实用性的事物推动了古中国社会文化等的进步发展,而佛家只有修身养性,所谓的哲学研究,人生课题这一重点而已。),佛家对衣食住行更是类似苦行修,也有戒律院等等。自己种菜粮食,看李连杰的《少林寺》也可知一二,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佛家还有自己的陵墓,
也算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自然能够传承发展。。维持的机制,说白了,就是统治者需要时,就壮大一些,统治者不太感兴趣时,佛家也能自身看机缘的或快或慢的发展,对统治者不构成威胁。除了兵役战争年代的壮丁问题,等等,那个是一体两面互相促进的过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1 08: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27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