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军从襄阳至当阳的行军速度解析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12-12-8 05: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刘备军从襄阳至当阳的行军速度解析

因为相关的帖子已经关闭,故专发一文。

公元208年,或曰建安13年,曹公南征刘表。

话说刘备军屯樊,曹公军进到宛城,刘备才得到消息,于是“遂将其众去”。行至襄阳和刘琮打了个照面继续南下,直到当阳,被曹兵追上,击溃。

从襄阳到当阳,刘备的行军速度是如何的呢?

某马甲认为是“日行十余里”,并据此煞有介事地“用物理知识”计算出,“那么曹操轻军到襄阳的时间 = 300/15 - 1 = 19日”

且不说他这个计算式本身就不太靠谱,仅从这个计算结果,一看就很荒唐。

怎么同一支军队,同样走300里或多一些,前面那段要19日,过了襄阳后只花了1日1夜。两者的速度相差近十倍!

问题就出在,刘备军从襄阳至当阳的行军速度,并非某马甲认为的是“日行十余里”。

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㈢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可见,史料明载,刘备军只是到了当阳,才由于“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行军速度慢了下来,成为“日行十余里”。

那么,刘备离开襄阳,到当阳之前的行军速度呢?是不是也是“日行十余里”呢?

不是。否则陈寿也就不会使用“比到当阳……,日行十余里”这样的说法,可以平铺直叙: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先主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行至当阳,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为什么说刘备离开襄阳时,行军速度不可能这么慢的呢?很简单,刘备南下的目的是要抢占江陵,若果真“日行十余里”,肯定很快被追上,是绝无可能抢到江陵的。

之所以到了当阳,行军速度成了“日行十余里”,那是因为一路上刘备收容了很多人,辎重的缘故。刘备先是快速南下了一段时间,不断有人加入队伍,刘备本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想法,感觉离襄阳较远了,抢占江陵有了一定的把据,不妨带上这些人。

以上是根据当时情势的分析,那么,有没有直接证据呢?回答是肯定的。看下面这段史料: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可见,当了当阳,才有人提出“宜速行保江陵”。如果刘备刚离开襄阳时就“日行十余里”,那么,一定有人在那时就会提出加速行军的建议。为什么要等到过了近20天才提出呢?

显然,这是因为刚离开襄阳时,行军速度并不慢,所以无人提出。后来行军速度逐渐缓慢,最后已经慢到眼看再这要下去抢占江陵的目的就会泡汤了,才有人建议抛开大众速行。


某马甲无视史料的明载,为了维护他的“物理知识”,硬说先主“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是在襄阳就开始的。他提出一个理由:襄阳是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刘备收容人马辎重,如果不是在这里,南下路上人口密度减少,则不会收容到这么多的人口辎重。

其实,根据史料,不难想明白这个问题。

曹操南征刘表,刘琮较早就决定投降,但刘备并不知晓。裴注引孔衍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

当刘琮决定投降时,刘琮内部就发生了分裂,一派决定投降,一派不同意投降。

这些不同意投降的人怎么办才好呢?显然,离开襄阳是个很不错的选择;离开襄阳往哪儿去?北上迎着曹操去,和曹军拼命?恐怕大家没这么傻;南下江陵或江夏,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见,这些人比刘备更早,就南下了。这些人要南下,肯定是把家资都带上了,所以有很多辎重。

刘备则是“久之乃觉”,问明了刘琮之后,才急忙南下,明显比先前那些人落后了。

但是,刘备的行军速度肯定比那些先走的人要快,所以,刘备南下才会不断地追上这些人,这些人一看刘备的军队也南下,自然就要求加入。开始时这些人的加入对部队行军影响不大,但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走到当阳,军队的行军速度就只有“日行十余里”了。


综上,刘备离开襄阳时,行军速度是很快的,要抢占江陵哦;一路上收容了人和辎重,当了当阳,速度降为“日行十余里”。

看来,仅有初中的“物理知识”,要认识这个事情,还是不够的说。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12-12-12 23:4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12-12-12 23: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哈哈,避开了所有关键处,偏偏选了下面一种解释性、可能性的部分说了老半天。

看来,自己意识到初中物理行不通了哈。

那就好,总算有进步了。

所谓十万,当然不可能是襄阳一个城里出来的。嗯,某马甲不是自己认为这十万除了刘备原有的人马,都是襄阳城里跑出来的吗?怎么在这里自己搧起自己的嘴巴来了,还搧得这么津津有味噼啪作响?

襄阳附近不愿投降的,都有可能南下。南下是一种选择,这些南下的军民,都有可能加入刘备的南逃军队,所以,才会有十万之众。并非某马甲以为的那样。

成都是什么情况?刘璋打算投降时成都已经被包围,至少是兵临城下,不投降想蹓那是不容易的,只好呆在原地。襄阳及附近的情况,截然不同,曹操还远在宛城,不降的人原意走的自然可以轻易的走。他们不走也无法组织抵抗,因为领导会下投降命令,他们阻挡不了。要抵抗,只拉出队伍去干,刘备其实也就是不愿投降而拉出去的队伍。

“大规模移民”?,到了当阳就被追上了,随便就能遣返,还哪门子大规模移民?哎哟,还要去找“史料”呢,丫的YY也不是这样的。

好了,你回答关键所在吧。若回复不了,仍在一些枝节方面啰里巴索,大家时间都不宽裕,恕老汉就不再回应了。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12-12-13 00: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13-1-6 23: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2-12-13 09:39 发表

某鬼的假设终归还是假设。
扇自己?襄阳“城”里出来的和襄阳地区的是一回事?pia pia 作响了不?或者,你某鬼说我所说的所有投奔刘备的人都来源于襄阳“城”里的证据瞧瞧?
我所说过的:主要来源是在刘备过 ...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2-12-13 09:39 发表

某鬼的假设终归还是假设。
扇自己?襄阳“城”里出来的和襄阳地区的是一回事?pia pia 作响了不?或者,你某鬼说我所说的所有投奔刘备的人都来源于襄阳“城”里的证据瞧瞧?
我所说过的:主要来源是在刘备过 ...

写了这么多,还是抓不住重点。

一、为什么说刘备离开襄阳时,行军速度不可能这么慢的呢?很简单,刘备南下的目的是要抢占江陵,若果真“日行十余里”,肯定很快被追上,是绝无可能抢到江陵的。

之所以到了当阳,行军速度成了“日行十余里”,那是因为一路上刘备收容了很多人,辎重的缘故。刘备先是快速南下了一段时间,不断有人加入队伍,刘备本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想法,感觉离襄阳较远了,抢占江陵有了一定的把据,不妨带上这些人。

以上是根据当时情势的分析,那么,有没有直接证据呢?回答是肯定的。看下面这段史料: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可见,当了当阳,才有人提出“宜速行保江陵”。如果刘备刚离开襄阳时就“日行十余里”,那么,一定有人在那时就会提出加速行军的建议。为什么要等到过了近20天才提出呢?

显然,这是因为刚离开襄阳时,行军速度并不慢,所以无人提出。后来行军速度逐渐缓慢,最后已经慢到眼看再这要下去抢占江陵的目的就会泡汤了,才有人建议抛开大众速行。

二、比到襄阳 这是什么意思?《三国志》上还真的找不出另一处用这个说法的,不过,好在却有大量的“比至某某”的说法。

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董二袁刘传》

看清楚了,这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李傕等从陈留挥军向西,一路“收兵”,到了长安,达到十余万。

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孙破虏讨逆传》

再看清楚了,孙破虏举兵之时,不会有“众数万人”吧,到了南阳后,才有了数万人。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孙破虏讨逆传》

这里仍然很清楚,孙策发兵时,兵力是千余,“比至”历阳,才发展为“众五六千”。

以上种种说法,对照一下《先主传》: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显然,意思是相同的。

三、“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这句话,如果机械死板地按时间顺序来理解,无论用你YY出来的意思,还是按陈寿“比至”的意思,都对不上号。

因此,“别遣”之事是倒序。为什么要倒序呢?很可能,到了当阳后,刘备明确了战略方向,这时派出使者,通知关羽“使会江陵”。刘备关羽南下之初,一个走水路一个走陆路,勿忙之间,有可能没有明确具体目标,关羽只是盲目带水军南下,或打算投奔江夏。现在刘备命令关羽一路不必停留,直奔江陵。

四、四、关于部分荆州人士不愿投降的证据。

刘琦、王威、刘备,不就是不愿投降的吗?难道要陈寿一个一个全部写出来你才满意?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17:5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98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