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2-12-13 09:39 发表
某鬼的假设终归还是假设。
扇自己?襄阳“城”里出来的和襄阳地区的是一回事?pia pia 作响了不?或者,你某鬼说我所说的所有投奔刘备的人都来源于襄阳“城”里的证据瞧瞧?
我所说过的:主要来源是在刘备过 ...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2-12-13 09:39 发表
某鬼的假设终归还是假设。
扇自己?襄阳“城”里出来的和襄阳地区的是一回事?pia pia 作响了不?或者,你某鬼说我所说的所有投奔刘备的人都来源于襄阳“城”里的证据瞧瞧?
我所说过的:主要来源是在刘备过 ...
写了这么多,还是抓不住重点。
一、为什么说刘备离开襄阳时,行军速度不可能这么慢的呢?很简单,刘备南下的目的是要抢占江陵,若果真“日行十余里”,肯定很快被追上,是绝无可能抢到江陵的。
之所以到了当阳,行军速度成了“日行十余里”,那是因为一路上刘备收容了很多人,辎重的缘故。刘备先是快速南下了一段时间,不断有人加入队伍,刘备本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想法,感觉离襄阳较远了,抢占江陵有了一定的把据,不妨带上这些人。
以上是根据当时情势的分析,那么,有没有直接证据呢?回答是肯定的。看下面这段史料: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可见,当了当阳,才有人提出“宜速行保江陵”。如果刘备刚离开襄阳时就“日行十余里”,那么,一定有人在那时就会提出加速行军的建议。为什么要等到过了近20天才提出呢?
显然,这是因为刚离开襄阳时,行军速度并不慢,所以无人提出。后来行军速度逐渐缓慢,最后已经慢到眼看再这要下去抢占江陵的目的就会泡汤了,才有人建议抛开大众速行。
二、比到襄阳 这是什么意思?《三国志》上还真的找不出另一处用这个说法的,不过,好在却有大量的“比至某某”的说法。
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董二袁刘传》
看清楚了,这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李傕等从陈留挥军向西,一路“收兵”,到了长安,达到十余万。
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孙破虏讨逆传》
再看清楚了,孙破虏举兵之时,不会有“众数万人”吧,到了南阳后,才有了数万人。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孙破虏讨逆传》
这里仍然很清楚,孙策发兵时,兵力是千余,“比至”历阳,才发展为“众五六千”。
以上种种说法,对照一下《先主传》: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显然,意思是相同的。
三、“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这句话,如果机械死板地按时间顺序来理解,无论用你YY出来的意思,还是按陈寿“比至”的意思,都对不上号。
因此,“别遣”之事是倒序。为什么要倒序呢?很可能,到了当阳后,刘备明确了战略方向,这时派出使者,通知关羽“使会江陵”。刘备关羽南下之初,一个走水路一个走陆路,勿忙之间,有可能没有明确具体目标,关羽只是盲目带水军南下,或打算投奔江夏。现在刘备命令关羽一路不必停留,直奔江陵。
四、四、关于部分荆州人士不愿投降的证据。
刘琦、王威、刘备,不就是不愿投降的吗?难道要陈寿一个一个全部写出来你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