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财产之谜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9-12 0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脑中一直酝酿着对一个命题的思考:“诸葛亮绕过李严组织南征”。

相信燕京兄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9-15 03: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09-14, 20:06:48发表
陆逊兄:
你说的太玄,我一时难以理解呀!
从诸葛亮南征路线看,是不用经过李严防区的。诸葛亮又控制着蜀汉大权,南征自然可以动用国家财政。

李严的“内外军事”里的“内”就是南蛮叛乱。李严防区在永安,但是却是先于诸葛亮和叛军进行沟通的。应该看到和叛军沟通,永安李严和成都诸葛亮有着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隔阂(吕凯传)。华阳写成诸葛亮命令李严和叛军沟通,属于想当然的加插主语之误,华阳的这种对三国志史料的错误表达,还有其他非常明显的地方。常璩把陈寿尊称为“陈子”,陈寿对诸葛亮李严地位对比的个人见解甚至是不准确理解,在华阳里有不少被“发扬光大”。

诸葛亮要组织军队,单靠他的财产当然不够,肯定是以国家财政为主。但是那个时候是全国都要为刘备的失败“补洞”的时期。刘备还没死时,就已经进行过征兵,增加永安的兵力了(马忠传),这些兵当然都归了李严,直到李严垮台,这些兵诸葛亮都无权调动,只能通过和李严讨价还价来加以利用。而李严的兵并没有参加南征。诸葛亮要发动一次没有李严部队参加的战争,诸葛亮能不搞再次征兵吗?

“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但是,就算是讲和成功后,诸葛亮还是准备了接近两年,才发动南征。

诸葛亮的家底,相信就是投到了南征建军之上-------------先前征兵,现在再次征兵,以及各种费用,财政困难是很正常的事。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这句话也多少反映出南征之前的财政困境。

清官到死时,家无余财是封建社会里面很常见的事,考虑到诸葛亮的清廉和生活习惯,所以他的巨额财产应该只有南征建军这一条投放渠道。或许还有一部分投放到北伐准备中,但是北伐时期的诸葛亮,羽翼已丰,“兵甲已足”,和刘备刚死的时候的诸葛亮,就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我认为,补贴南征建军财政费用之不足,是诸葛亮巨额财产的合理去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9-16 02: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9-15, 12:34:13发表
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更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作为内政首长,府库充实的任务诸葛亮率先为人先例不无道理吧,按诸葛亮自述,他家无他需,可自给自足,巨额财产回归国库似乎对于国家建设更为有利,老陆又要走老调子,尚好这次连万老兄都没做你的帮凶。

华阳写成诸葛亮命令李严和叛军沟通,属于想当然的加插主语之误,华阳的这种对三国志史料的错误表达,还有其他非常明显的地方。常璩把陈寿尊称为“陈子”,陈寿对诸葛亮李严地位对比的个人见解甚至是不准确理解,在华阳里有不少被“发扬光大”。


又来了,这不是你想当然的?特别是“陈寿对诸葛亮李严地位对比的个人见解甚至是不准确理解”这一句,你是千八年前的人啊?  

笑,既然敢铁板钉钉断言陈寿的理解不准确,当然手里有着白纸黑字的证据。不过这里就不罗嗦了。

断言财产归于南征,是根于三国志等记载作出的(这样的史料基础,就只会有这样的结论才合理),松风兄既然能找到一段额外的史料,自当尊重这一段,另外再作思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9-16 03: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刘巴的财政政策,针对的是物价,而不是专门整顿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暴发户”,拿了金银之外的宝物的人,还有可能买出换新钱,但是金银本来就是货币,在古代可以流通,有没有人愿意用足值货币去换不足值货币那么傻的
?------------所以赏出去的金银不可能靠铸大钱而回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9-23 03: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青蓝:
看你扯了一大堆新鲜观点,就知道你的经济学底子不行,去书店翻翻货币类的书再发也不迟。
白纸黑字的记载被弄糊涂,据我所知,除了个别艰涩的典故和古语汇,还没有人会低能到连字面意思都读不懂,常见的,只是先入为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白纸黑字的记载进行简单否定和取舍。


诸葛亮的巨额财产去向还是有研究价值的,可惜我的研究物质条件极其恶劣,就只能当个看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2 00: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刚从狼牙浏览,看到管宁答凌云“蜀币五铢钱”的回帖,有些新的史料,对解决主贴问题有帮助:

凌云兄,

1955年武昌任家湾东吴墓(公元227年)出土的五铢钱共3630枚中,其中直百五铢31枚,太平百钱128枚。数量并不算多。还有江西高荣墓和安徽朱然墓里也分别发现少量蜀汉铜钱。在四川威远发掘出的一罐蜀汉铜钱最最多,共1703枚,其中直百五铢为435枚,其余为半两等,但也都是铜钱,记得好像蜀汉文物里没铁钱的样子。

蜀汉在解决财政危机上共用了两个办法,一个就是铸造直百五铢,但后唐代刘禹锡在《蜀先主庙》中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也证明里蜀汉直百五铢只是过渡阶段,其后还是铸造五铢钱,在威远发掘的蜀汉铜钱,就有大量蜀五铢钱。

蜀汉当时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告贷:

备从南阻大姓晁氏货钱千万,以为军需。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犹存。(何宇度《益部谈资》)

这自刘备在荆州时代,就已经应用了,在明代荆州尚有刘备的“借富民金充军饷券”,据记载其券“武候押字,纸墨如新”。


想想看,刘备大败,马上要重新征兵填补人员缺口,这些钱哪里还有偿还的可能!诸葛亮可真的“苦过dd"  !刘备特别交代儿子要父事丞相,李严不过是和丞相共事(如果我对“令卿”一词没有理解错的话),看来可不是仅仅因为诸葛亮谨慎持重!而是至少还包含着对诸葛亮的个人利益牺牲的歉疚之情在内。

这里面的史料,和北堂书钞的史料,成为一组搭配,能反映出诸葛亮“足食足兵”工作的运作细节,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建兴初年诸葛亮就穷得叮当响。
这个搭配,也反映我上面提出的军费方向的猜想是对路的,只有用于军费开销,才不会和诸葛亮的清廉性格相矛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2 1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蓝兄质疑的“潜前提”就是:拥亮派对史料的掌握是全面的。

在我看来,说一个人对研究材料全面,本来就有问题。说一个人尽量做到全面,才是较为客观的态度。

而拥亮派,则是“尽量做到不全面!”,无论是专业的教授,还是网坛小民都是如此。这是我在长期的辩论中认识到的。拥亮派这个顽疾,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加以分析。

-----------------诸葛亮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往往是喜忧参半,和他的一些不太正面的东西有联系的。
-----------------所以,一些诸葛亮的鲜为人知的优点,还有赖反亮派和中间派来加以挖掘和表扬。


另:
蓝兄的“开销正常”,跟那笔巨大的财产比起来,我看就没有多少说服力,同时也没有面对诸葛亮作借贷担保导致破产的史料。

再:
不要说老管坏话嘛,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2 11: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蓝兄的质疑还有一个潜前提,那就是:千古以来,对诸葛亮的优点已经讲得很够,讲得很透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2 12: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看来蓝兄是认为诸葛亮替刘备做借贷担保就等于是不用承担无法偿还的责任了。这我就只能噤若寒蝉了。

诸葛亮作担保而破产,这是有史料明证的,作担保的还能是替自己担保啊?谁信你啊?当然是替别人担保!蓝兄的“替人担保不用赔偿”的观点,以及“正常开销”导致蜀汉高官里的“四大富豪”之一穷得老婆小妾也没几件衣服的观点,请先过了常识关再来否定人家。

我引用管宁的话,并不代表我就完全同意他的立场。
否则,蓝兄一个大框框引用我的话,看来你是已经完全同意我的立场了。





关于“拥亮派对史料的掌握是全面的”的潜前提,是从你的质疑里面必然导致的逻辑反推导。

如果这样的前提没有,那么你的质疑当然就没有什么力量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15 03: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11-02, 14:34:36发表

QUOTE:
原帖由陆逊少年时于2004-11-02, 12:06:31发表
呵呵,看来蓝兄是认为诸葛亮替刘备做借贷担保就等于是不用承担无法偿还的责任了。这我就只能噤若寒蝉了。

诸葛亮作担保而破产,这是有史料明证的,作担保的还能是替自己担保啊?谁信你啊?当然是替别人担保!蓝兄的“替人担保不用赔偿”的观点,以及“正常开销”导致蜀汉高官里的“四大富豪”之一穷得老婆小妾也没几件衣服的观点,请先过了常识关再来否定人家。

我引用管宁的话,并不代表我就完全同意他的立场。
否则,蓝兄一个大框框引用我的话,看来你是已经完全同意我的立场了。

那好,你在我的原话里面找出“认为诸葛亮替刘备做借贷担保就等于是不用承担无法偿还的责任”、““替人担保不用赔偿””这样的观点出来看看?如果我没说过的观点你给我强加就叫睁眼说瞎话,懂吧?


笑!你从哪里看出诸葛亮是因为担保而破产的?诸葛亮替刘备担保跟诸葛亮财产消耗多是两回事,除非你有确切证据证明两者有必然联系,否则你从哪里看出能扯到一起?一个女人有能力会生儿子不等于她每次生的就一定是儿子,懂吗?


诸葛亮明明是说“妾无副服”,麻烦你配副眼镜看清楚,诸葛亮什么时候有说他老婆没几件衣服?你所谓“老婆也没几件衣服”才是标准的没常识。


笑!我讲得很清楚,你是在“引用错误称谓”!跟你是否同意老管的立场是两回事!————就比如说假如我看见你才散发反华言论,但我不会一口硬说你是反华分子,不过会说你散发反华言论的行为是错误的。

呵呵,如果你的质疑连这样的含义都没有,我就不清楚你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想驳什么了。“妾无副服”不是理解成没几件衣服,还需请教有何高见,该做何解。我说“老婆小妾”,两者并列,你抓住老婆和小妾的分别来找岔子,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纯粹是无理取闹。哭穷的时候说妾无副服,原来妻还会有别的情况存在啊!------------除了无理取闹,这里面还有一个对古文行文习惯的不理解在内。

另外,对蓝纱枫的发言风格提意见:不要只顾否定批驳,不提自己的正面见解,提正面见解也缺乏展开和推演。
一开头你说的所谓刘巴政策可以解决问题,我始终看不到刘巴政策对诸葛亮的财产会有什么影响,你是否和青蓝一样,赞同所赏财宝回归国库,你至少要表明一下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或者贴出你发言所依据的文章(我看八成是你的自己做的联系)

凡事要讲证据!你说的所谓“诸葛亮财产消耗多”就是无根之臆想!诸葛亮的清廉,再加上他在蜀汉中的地位,他的官场生涯是不需要用金钱来开路的,或者只有人家送钱给他的份儿。如果你要证明需要,请出示证据证明。
--------------诸葛亮的变穷,根本就不是什么“消耗多”!
--------------作担保,当欠债人无法还钱的时候,承担责任就是必然!而你却偏偏说没有必然联系(你自己说明问题正面立论严重不足,就请不要又打出什么捏造你观点的东西来浪费旁观者的脑细胞了),偏偏要想出个同样是没有记载的“消耗多”(不要增加)来解释变穷。
--------------刘备没法偿还借款,这就是必然!不需要你搞那些玄乎的“女人生孩子”的比喻,这种必然性是非常明显的。按照你的思维习惯,大概又要搞什么“也不能证明还不了”,看看惨败里面损失大部分的军事物资,还有马忠传的征兵补缺,就可以知道这种偿还可能性极低。再讲得像你的风格一点(呵呵,大概这又是我栽了你一赃了),我也可以说:也没证据证明能偿还!!你上面说的“老婆”和“妾”的分别,我帮你想了吧,你可以说:有可能他老婆不在蜀地,也可能他老婆死了。。。。。。我会说:也没有证据证明你说的这些嘛!


蜀汉其他的清廉官员,死时家无余财,这和他们为官不积累财产有关,而诸葛亮不需要积累,早就有着一笔巨额财产!你说的其他的人根本就不能用来说明诸葛亮的问题(且不说你是用其他人的花钱习惯做例子,这本身就缺乏说服力)!说到底,你就是削尖了脑袋也不愿去思考为什么一大笔财产不见了,甚至是诸葛亮作了借款担保,也不愿意去看。如果诸葛亮平时就已经把财产消耗掉,他凭什么来做借贷担保?至少你要有能还钱的财产吧!这样简单的常识,你居然都不去想一下。

笑。
看来你大框框引用我的话的行为是错误的,的确应该处罚!
三国忘忧圣地,一个人主动扯进“反华言论”来作比喻,我将这段话看作是这个人心虚的表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15 03: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管宁谈到的那则史料,出自以下文章。这篇文章我早就找到了,只不过一直没空去看。最近才发现原来出自此处,贴出,以资参考:
(希望松风兄也尽快找到你说过的那篇文章并贴出来)



诸葛亮财政思想探析
[ 作者:易新照 | 转贴自:襄樊论坛 | 点击数:12 | 更新时间:2004-10-13 | 文章录入:跋锋寒 ]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然而,作为一名理财家,后人对他却知之不多,甚至多所遗忘。其实,与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创造的令后人景仰的辉煌业绩相比,他在财政经济管理方面的建树也毫不逊色。可以说,他在军事战略上取得的成就是以成功的理财方略作为坚实基础的。诸葛亮的一生,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因此,他的理财思想带有浓厚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色彩。其突出特点就是:围绕战争所需,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同时注重商品流通,壮大财源基础;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财政支出控管,倡导廉政俭约之风,压减政府开支,以适应北代战争和稳定蜀汉政权的需要。

  (一)

  蜀汉时期,魏、吴、蜀三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因此,诸葛亮财政思想的主旨就是集中财力、物力满足战争所需。这也可以认为是当时蜀国最大的政治。适应这一要求,作为主宰蜀国政治经济大权的丞相,诸葛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集中财力-的政策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增加货币总量,平抑市场物价,化解财政危机。

  据史料记载,刘备进入益州,定都成都后,新生的蜀汉政权一度出现财政危机。造成府库空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刘备与刘璋之间争权益州之战时间近一年,使经济受到重创,加之军费开支巨大,消耗大量库银。二是刘备夺取益州后,纵容兵士将库府财物掳掠一空,结果导致新生的蜀汉政权陷入财政困境。

  为了及时扭转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的被动局面,诸葛亮采纳了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蜀汉当时所铸货币,据清人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卷24引洪遵《泉志》记载,主要有三种大面值的货币:一种是直百钱;第二种是直百五铢钱;第三种是传形五铢。这三种货币有两个与原货币不同的特点:一是面值高,相对传统五铢钱,都是以一当百。这样,在同样多的铸铜中,币值却增加了一百倍。二是货币的质量很规范,《旧谱》云:“蜀直百钱,建安十九年刘备铸,径七分,重四铢。又直百五铢钱,径一寸一分,重八铢。”且大小称量如一。这说明当时蜀汉冶铸专营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规模化水平,且管理严格。

  按照现代经济学观点,诸葛亮当时铸造发行大面值货币,属于超经济发行,实行的是一种通货膨胀政策,很容易导致物价飞涨。但是,从史籍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蜀汉地区由于大量增发货币而导致物价上涨的记载,这说明,蜀汉政权在增发货币的同时,采用了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平抑物价。由于实施了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蜀汉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快速恢复与发展,也使得国家财力短缺的被动局面在短期内得以扭转。

  二是集资借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缓解财力不济。

  由于蜀汉政权在三国中统治的地盘最小,所辖区域人口也最少,加之连年战争,国家财力入不敷出的局面经常出现。为了解决军需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对财力的需求,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壮大财源外,诸葛亮还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社会各方面、多渠道筹集资财和粮谷以为国用。如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筹集大量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也进行过筹粮,“祁山万户,出租五百石供军”。在筹资的同时,诸葛亮对那些富商巨贾还定向发行国家债券。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记载:刘备“从南阻大姓晁氏货钱千万,以为军需。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犹存。”。还在荆州时,诸葛亮和刘备也多次向富民借金筹款。张献忠破荆州时,发现刘备“借富民金充军饷券”,债券上有“武候押字,纸墨如新”。当然,作为一代人杰,诸葛亮对这种超前消费国家财力的举措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应当是十分清楚的,可以认为这是他在国家财力难以为继的困难条件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从史料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蜀汉定都益州,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恢复发展以后,就再没有发行债券的记录。

  三是强化监管,实行盐铁专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蜀地素产盐铁,煮盐、铸铁业在当时三国中相对比较发达。蜀汉建国前,虽然官府禁止私人煮铸盐铁,但在战乱年月,禁令名存实亡。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首先恢复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先主定益州”,任命王连为“司盐校尉”,又以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司盐校尉就是掌管盐府的最高长官。史载王连任司盐校尉后,“较盐铁之利,利人甚多,有裨国用”。所以,当王连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后,仍“领盐府如故”。在王连之后,诸葛亮又任命岑述担任此职。作为一国丞相,诸葛亮日理万机,在战争间隙,十分关心蜀国盐铁生产,曾亲自深入到临邛、长宁等地视察盐业生产。晋张华《博物志》就记载有诸葛亮视察临邛火井,改进工艺提高食盐品质的故事:“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所谓火井,就是天然气井。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原来火井口较大,火势不集中,诸葛亮视察后,命人将井口缩小到用盆盖在井口上,这样火势骤增,煮出的盐品质也提高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对煮盐业的关注,也显示了他的聪明智慧。为了增加国家财力来源,诸葛亮对盐业生产加工还实行了较为灵活的政策,允许民间开掘盐井煮盐,但不论官营还是民办,盐井产品统一归司盐校尉运销、调拨,即实行盐业专卖制度,所得盐利亦归国有。

  封建时代的手工业,往往是盐铁并称。盐是人们生活必须品,铁则是人们从事生产所必须的器具,更是战争武器所需要原材料。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战争和人民从事生产所需,诸葛亮对铁器生产也特别关注,他曾经勘探朱提山矿藏,亲书“朱提银、汉嘉金,采之不足以自食”。另外,成都铁溪河、沪水西岸的打箭炉,陵州始建县、崇宁铁钻山等地都有诸葛亮当年冶铁的遗迹。由于实行盐铁专卖,加之诸葛丞相亲自过问督察,所以蜀汉盐铁业当时非常发达,不仅满足了军需民用,而且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二)

  布衣出身的诸葛亮一生非常俭朴,因此,在他的理财思想中,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注重财源基础建设,强化财政收人监管的同时,严格财政支出管理。

  一是强调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在《诸葛亮·文集·治人第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于四时之气乎”。在这里,诸葛亮把“素有蓄积”也就是力求每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普遍性原则当作预防“凶年不俭”的一项措施,而且提高到“有国有家者”的“治人之道”,即维护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可见,诸葛亮理财眼光的深邃。与此同时,诸葛亮还主张“劝分务穑,以阜民财”,“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就是说要让老百姓家有余粮,有所积蓄。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不醉人”。这充分说明,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期间,不光国家财政形势较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也相当稳定。

  二是注重开源与节流并举。

  有两个方面的措施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其一是颁布禁酒令,以节约粮食。蜀汉建国初期,有一年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粮食出现了严重短缺,为了保证军需民用,诸葛亮宣布“酿酒者有刑”,并要求销毁酿酒工具,明确规定,凡发现谁家有酿酒工具,“与作酒者同罚”。由于采取了灾年禁酒的严厉政策,对节省粮食,克服自然灾害所造成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二是压缩军队和官府编制,节约财政支出。比如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后,为了压减军队开支,实行“减兵省将”的政策和“十二更下,在者八万”的军土轮换制,尽量压缩服役人数,以节约军费。同时,他还派赵云带领部属在赤岸屯田。在渭南实行“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令军队“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进行耕种,使“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由于诸葛亮实行了正确的分兵屯田政策,使许多荒地被开垦,并连年获得丰收,不仅保证了军队粮食自给,而且减轻了国家财政开支压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是崇尚节俭,杜绝浪费。

  在开源节流的同时,诸葛亮还十分推崇过俭朴的生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杜绝铺张浪费。他提出:无论是国家公职人员还是军队将士都应当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凡超过庶人生活所需之物,都属于奢侈禁止之列。他说:

  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壁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乡纂组,绮罗绫彀,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丈刻缕,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碍农事,辎 出入,袍裘索 ,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 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

  从诸葛亮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官府用度超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物质需求视为“不遂礼制”,是一种奢侈之风,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以杜绝。蜀汉政府反对奢华浪费,还可以从诸葛亮倡导殡葬改革的举措中看出来。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定都益州后,一改“天下送死奢靡”之风,颁令“殡仪从简,实行薄葬”,主张“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由此可见,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代丞相,他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能够勇敢地革除时弊,没有巨大的政治智慧和胆略是不可能提出并实施这一主张的。

  四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在诸葛亮任丞相的近三十年时间里,蜀国官吏全部实行低薪制,提倡“每从菲薄,以益国用”。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始终坚守着“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的人生信念。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报告自己家产“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此外则“无别调度,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在诸葛亮的带动下,蜀国的官吏大都清正廉洁。象诸葛亮亲自选拔的接班人费 ,在诸葛亮逝世后,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虽官位显赫,却“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还有蜀国大将邓芝任将军20多年,“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还有董和,任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具有如此地位,清廉之质依旧,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城,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他也很敬佩,曾两次下达嘉奖令,表示对董和的追思。

  对清正廉洁的官吏,诸葛亮大加褒扬,而对待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则施以重罚。据《三国志·蜀书》卷15《赞》后注引《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建兴15年?公元237年?,蜀汉蜀郡江原县长朱游“被上官诬劾,以逋没官谷,当论重罪。”县主簿功曹常播“诣狱讼争,身受数十仗,肥肤刻烂,毒痛惨至,更历三狱,幽闭二年有余”。这次贪污案件终因证据不足而平反,但从这件事本身却反映了蜀汉反贪刑罚十分严峻,说明诸葛亮对国家政权机关的廉政建设是十分重视的。

  (三)

  剖析诸葛亮理财方略,从中我们可以揭示许多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国家公务人员都有着现实的启迪意义。

  启示一:作为一代人杰,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息奋斗,并且兑现了他向刘备所作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诺言。由于蜀汉在三国中是最小最弱的,以最小最弱的蜀国与最大最强的魏国对峙几十年,巨大的军事装备和士兵生活开支,消耗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这恐怕也是蜀国长期实行低薪水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控制在低水平状态的最根本原因吧。这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要想不断地增强国力,使国库充裕,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国家,必须尽可能避免出现战争;作为地方,必须尽可能避免出现动乱,只有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逐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启示二:诸葛亮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掌握着蜀国军政财权,为了维护蜀汉统治,他实施了一系列稳根固基的政策措施,以造福人民,壮大国力,均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外在蜀汉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生产,扩大政府财力,支持战争所需,诸葛亮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增发货币,适时推行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这对于化解政府财政危机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财思想至今仍不断被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所采用,充分证明这一理财思想的科学意义。

  启示三:如前所说,作为三国中国力最弱小的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与其国力、军队数倍于己的魏国抗衡长达几十年,除了诸葛亮殚精竭力、运筹帷幄的军事智慧,源源不断的军费供给不能不说是保证战争需要的重要法码。而这项巨额的军费来源,仰赖于诸葛亮采取了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如果仅有诸葛亮注重发展经济而没有同步实施官吏低薪制以及压减财政支出的一系列配套措施,要保证庞大的军费开支是不可想象的。

  启示四:纵览三国历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诸葛亮无愧于同时代最杰出政治家的称号。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中说:“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在三国中是最有条理的一个”。他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了。这说明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期间把强国富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用到了极致,并争取到了最好结果。第二,诸葛亮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对蜀汉政治产生的影响,我们后人不应低估。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笃志躬行,在所有封建政治家中,堪称是崇高品质和最完美人格的典范,也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学习诸葛亮“躬率以俭”的优良品格,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尽职奉献,清正廉洁,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间,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政通人和,经济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可以说是探析诸葛亮理财思想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16 02: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11-15, 9:26:34发表
诸葛亮在荆州就已经是"武侯"了吗?

看转贴的文章嘛,那是后世的人的称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27 03: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妾无副服”能代表穷??开玩笑也得有个谱啊。所以无理取闹兼无知的家伙恰恰是你自己。
-------------呵呵
-------------原来诸葛亮的“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无副服”不是在哭穷!因为蓝纱枫同学翻了词典后英明地指出:“妾无副服”根本不能代表穷!那些认为诸葛亮说这句话是在哭穷的人,是“开玩笑开的没了谱”,是“无理取闹兼无知”!
-------------什么是真正的“开玩笑开的没了谱”与“无理取闹兼无知”,我终于看到了!!

(Ps:旁观者注意,我的那句表述,是有着老婆和妾的地思考在内的,我写的时候,是思考了一下才写上去的。增添“老婆”这个词,是基于两点考虑:A\根据句意、为了行文的字数和节奏而增加。可以批评这种增加不够高度精确,但是根本不是某人如获稻草般的“没常识”的程度。这样写的出发点本身就有着常识的考虑在内。另外这还牵涉到古文的字面和理解之间的语言学术问题。B\是否增加这个词,都不会影响主问题的讨论,因为句意仍然是哭穷。老婆和妾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差别,不会影响哭穷的语气。但是这样一个丝毫不影响主贴问题讨论的细节为什么仍会被穷追不舍呢?他不追你这个,岂不是变了被人指责没常识,但是又找不到反指责别人没常识的词儿!多没面子啊!嘿嘿!慌不择路,胡乱凑数!既然他还是要死撑到底,我也不介意重申一次:蓝纱枫同学抓住老婆和妾的分别这种对主贴问题毫无影响的鸡毛蒜皮来大做文章,既反映他的研究态度和学术辩论态度不认真,也反映他在找不到好的反驳的时候会无理取闹,为反驳而反驳,反正一定要硬起头皮顶住,面子是绝对不能丢的,反思自己是绝对不能做的,哪怕错的上天入地也得顶住。要是某一天他反驳你说:你回帖写的某个标点符号用错了,所以你在讨论三国问题上没常识没水平,那时候,请你千万不要感到惊异!你应该为自己骄傲一下!)

你讲的“所谓刘巴政策可以解决问题”指什么?你把我的原话摘录出来给我看看?
-------------------你根本就没有讲清楚,引起人家猜测,这首先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还希望看你贴的人保持兴趣和专著,解释和推演你自己的观点就应该是你自己的本分。
-------------------我以往和人家争论,就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的文章表达可能有问题”,然后再给人家重复一次,这一点也不丢面子。虽然累,但我把这看成是义务,也是我对所有看我的贴的人的最基本的尊重。重复的过程,往往也是自己产生新思维的过程,不无裨益。

“他的官场生涯是不需要用金钱来开路的”??怪事了!我前面根本就没说诸葛亮的官途是要靠金钱打通的。也不知道你哪里脑筋有问题,居然能拿这种事诬陷我来!
-------------------这是我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一部分。
-------------------也不要把我说的全都看成是在旨在践踏你的正确英明形象嘛!哈哈!
-------------------这里除了你和我,还有很多人,除了吵架,还有学习嘛!

笑!我故意耍你一阵子你就那么动气,有趣有趣————不多陪你扯皮了,直接告诉你件事实,你被老管的文章误导了,因为老管居然把引文里重要的文字忽略了,而你自己又不分青红皂白就乱七八糟引用。
---------------------不打自招,依法从轻。
---------------------陆逊的辩风从来都好不到哪里去,我自己也分不出到底哪句话是生气,有礼貌好没礼貌好,反正面子是一点都不给的!对别人或自己都是如此!这种态度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

何宇度《益部谈资》: 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钱千万,以为军需。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犹存。
--------------这我就没话说了,研究条件所限,对一些偏门的史料,只能嚼人家的口水味。
----------------没看到更正原文之前,我之所以把这段史料所载看作是在四川的时候的情况,根据就是必须是在那个时候诸葛亮才是大富翁。现在看来,诸葛亮的作保,应该就是“人格担保”之类,或者“作保”和“押字”根本就是另有含义。就像“宣王病之”那样,死得人多。

笑!早在楼顶那篇文章出来以后,我就翻阅过相关文献,大概分析过诸葛亮可能花费的几个途径,本来是想应眼镜老大的要求写篇文章的。不过开始看到前面数人发的帖几近天马行空,所以暂且停笔看看热闹闲聊一下——————没想到你又出来大肆胡说八道一通。本打算装做不知道姑且跟你玩玩。不过看你诸多不敬之言,才发现原来你这人实在……
----------------我对你的参考书目感兴趣。另外也对你从什么地方找来的何宇度《益部谈资》原文之类的资料感兴趣。如果是书里的不用理会我,如果是网上有的,请贴出网址,相信这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研究诸葛亮的人都会很有用的。谢谢。
-------------笑,原来和你不同,就是胡说八道,受教了。不敬之词?嗬嗬。。。。。。
------------你引用姜维传的“不奢不约”,就说“既不是浪费也不是节约”,这是错误的。那则史料本身就说的自相矛盾,必须根据常理来加以分析理解。允许你用“本打算装做不知道姑且跟你玩玩”来为自己进行解释或掩饰,不过请不要在你的大作中延续这个错误,否则你的万丈高楼恐怕就会一不小心就建立到豆腐地基之上了。
-------------对你的大作,我是期待中的,不过也有个我认为一点都没有贬损你的形象的建议:不要把自己的内心的自我优越感(每个人内心多少都会有点自我优越感)建立在“我看过某本书或某段史料而人家没看过”这样原始的差异之上,这样去写出来的文章,其学术品位也将是原始的------------就当我是胡说八道吧。

明明自己做错,不愿主动承认,反倒多次对他人使用不敬语气————的确,我将陆逊少年时这段话看作是陆逊少年时本人心虚的表现。
-----------------既然你还是要扯住不敬不放,那么对这个还感兴趣的人可看看上面一路下来我是什么语气,蓝纱枫同学又是什么语气,自己做个个人判断就行了。

(PS: 还没为扯皮厌烦的少数旁观者注意:我N久前就已经知道凌云雕龙是女性,和她有过讨论和争论,也曾经称呼她做姐姐。不过搞错她性别的人,各论坛经常是一不小心就会冒出几个来。哪位愿意发轩辕币做报酬的话,我或者可以考虑一下见错必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27 03: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强调一次:邓芝、费祎等人的不积累私人财富,和诸葛亮本来就有着巨大的私人财富,这是一个天渊之别,喻非其类者宜缓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22: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03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