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the bold words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2-22 13:40 发表
我也不是冒险主义者,但“怕风险”和“求安稳”,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安稳,顾名思义就是平安,风险最低化的意思。可是如果想把风险降到最低化,首先需要做的是冷静地去理解风险和面对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和畏惧风险。
风险和收益不说严格正比,至少是类似的曲线。“可是如果想把风险降到最低化,首先需要做的是冷静地去理解风险和面对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和畏惧风险。”这句话看上去很正确,其实理论上不正确。当然去理解风险和面对风险的结论倒还是不错。
比如说,一个只懂得把钱存定期的人,也许未必了解自己存款购买力在贬值,以至于最后没钱买房子、汽车,最终结果还是影响到日常生活了。
这句话我同意,只可惜我现在还是负存款,钱除了定期哪都不敢去。以后低风险的投资会分配一部分。
再比如说,二十年前蓝领工人阶层很多人不愿意下海,认为下海是砸铁饭碗,风险太大。。。结果上世纪 90 年代末,大批工人下岗。。。对于那些被迫下岗的工人来说,当初下海其实是回避风险最好的办法。
天宫是不是不在国内?“被迫下岗的工人”,若真有本事,最多是少挣些,但大部分的能力受限于只能下岗在家靠辛苦钱的。那些人若凭脑袋热下海,可能还要惨,并非没有例子。
80 年代出生的现在也就 20 多岁,离我们退休大概还有三四十年的时间。谁敢说这三十多年间,会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预测三十年内,中国公务员会大批下岗,现在那么多人挤破头皮想当公务员的,他们是在回避风险还是在自找风险呢?
这个例子我不太明白天宫是要证明什么……能否解释下?
我的经验:如果你每天工作的经济价值,还不能给你自己发工资的话,你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了。在私人公司也许你会被炒,在政府单位也许(三十年内)这个部门会被整体和谐掉。所以说,一个典型的“三好学生”,从一个典型的“重点大学”毕业,进了一个典型的白领企业或者国家公务员,而他这么做只是因为周围被看作“好学生”的人都这么做。。。这种人的处境我认为非常危险(以三十年的眼光来看)。他们和三十年前典型的“劳动模范”,今天的下岗工人们一样,到了后半生只会发现自己以前的辉煌其实是在浪费时间(e.g. 这辈子生产了几万箱市场根本不需要的铁钉,除了浪费国家的铁矿和自己的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外公是开公交的劳模,说实话他的事例如果放到现在的确可能是有些浪费自己的能力——他解放前烧一手好西菜,绝对大厨。但是他当年亦是有过自己的追求,只不过那种追求不被社会认可。换作我是他,我一样会对年轻人嗤之以鼻的劳模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