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2-8-18 14:34 发表
简单得说,所谓“封国”就是领地。给你封王或者封侯了,划一块地方作为你的领地。譬如,封你吴王,就在吴地划出一个郡几个郡来,成立一个吴国送给你。这个吴国就是吴王的封国。侯也是一样,侯也有侯国,只不 ...
一直搞不清楚各时期王侯和自己的封地的联系到怎样的程度?
比如魏晋时期战争年代王侯想必是不可能驻守在自己的领地的,那么对领地的管理究竟是何种方式?王候所食的户是归当地的郡守管理自己仅享受税收,还是自己单独派人负责?相应产生的问题是如果自己可以经营的话有没有可能在不增加封地面积的情况下鼓励增加人口/开垦荒地/招募流民达到实享户数远超受封户数的结果?多出来的户可以实享还是会被政府没收?相反如果遇到荒年和战乱产生的户数减少/赈灾抚恤等问题又由谁承担?
如果王侯不能经营,那么当地郡守又怎会用心经营不能为郡和国家增加税收的户?那么即使封邑可以继承,早晚会归于零.
如果王侯可以经营,那么有了一定规模的封邑之后王侯的心思岂不是都在如何使自己的领地利益最大化上了?无心对外作战了呀,岂不是封赏不但没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废了能臣猛将.
如果王侯可以经营但收益归国家所有,那到是没人会花那心思了.但这样也就等于封出去的领地经济基本不会再发展,封王候越多越于国不利啊.
百思不得其解.
其它朝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