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主力未损,其关键的原因是众寡悬殊,但此一战的惨烈显而易见,如果双方条件对等,决战的胜败又岂是注定?
并非所有的失败都是诱敌深入.否则何以在十战败后,才有高开的献策?前燕之兴,有着经济政治上的优势,鲜卑据辽东一角养精蓄锐而中原空虚,鲜卑气完势盛而冉闵兵少粮缺.鲜卑进据中原,略地攻城而屡胜,甚至"乘胜锋锐,势不可挡",惟独遇冉闵军队却十战连败,又是历史的另一面.
我承认诱敌深入只是部分原因,但起码是原因之一。
当时冉闵和鲜卑的兵力是不对等,但是兵力少有兵力少的打法。象如果没有十战十败骄敌的铺垫,那么最后一战,恐怕鲜卑要想把冉闵的步兵大兵团诱出丛林加以全歼恐怕就不那么容易。
至于高开的献策,是因为他的献策本身和慕容恪的总体谋划是一致的,所以才会很容易的被接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