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袁崇焕之死是怎么回事?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17 14: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12-15 14:01 发表
袁夸口五年平辽,过了一年多反而给清兵直逼京城了,崇祯上任初期心气极高,辛辛苦苦筹措一年多结果得到了最坏的结果,他气得七窍生烟。 说明崇祯看不惯袁在辽东的作风。杀了毛文龙后,袁的确无人能制了,这个让 ...

拦不住,汗汗,不知道是谁把刘策从蓟门赶到通州自己守着蓟门天险却眼睁睁的让几万后金军闯了过去,几百个后金军站那就吓得城都不敢出之前某人还不是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能防住后金。刘策何辜?就因为听了袁崇焕的命令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17 14: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2-5 02:34 发表
拜托五年平辽才一年就算欺君,那要杀头的人海了去了。
天启三年毛文龙曾上书兵部,说“得饷百万,明年可以灭奴。”
天启五年,毛文龙又说:“两年之间,有不平辽灭奴,复三韩之旧业,甘治欺君诳上之罪。”
都 ...

嗯嗯,五年平辽,你总得做做样子吧!不动如山不说还议和卖粮,兵薄京城,是兵给少了,还是钱给少了?抑或是权给少了?
和毛文龙比,毛文龙得饷百万了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17 16: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2-17 15:39 发表




“督师袁崇焕疏陈分守方略。得旨:览奏,卿统大兵驻蓟,相机图,更置兵将,分布厚防。至念陵京根本,居见周计忠谋。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御。卿仍联络指援,着各遵方略,弹力奏功。(崇祯长编 ...

别人在你眼皮子低下过去,自己过了一天都还不知道。
蓟门天险说是华山一条道也不为过,一线天
而且后金军也绝对不是绕过去的,就是在袁崇焕眼皮子底下走过去,而且袁崇焕连个烽火都没发放,第二天才追过来,这就不能不令人生疑

[ 本帖最后由 孟静 于 2008-2-17 16:2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17 16: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2-17 15:47 发表



毛文龙到是动的勤,结果多吃败仗,动也要有实力动,没实力就老老实实待着,乘隙而出.

我就纳闷了,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待着,却被人说拖死诸葛亮,英明神武.

袁崇焕待着,也打了胜仗,结果到成了汉奸, ...

没人说他是汉奸,窃明都没直接这样没说
只是说他误国卖国而已
得,五年平辽,不动也能平?靠议和卖粮也能平?
毛文龙本来就只能起个牵制作用,打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为了吃饭,不以战养战根本活不下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17 16: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蓟州,不是蓟门,弄混了
后金没绕路,就是从蓟州鼻子底下走的。



《满文老档》:



十三日,大军至蓟州。//袁是十号到的。



获一生员,令持书往谕驻城道员、军官及庶民降。//还大张旗鼓地通知城里人快点投降。



又获明兵之一人,遂令持书往谕爱塔,桑阿尔寨来降。将行,谕之曰:“将书与彼,事若成,则授以职。”//后金不但公开派人劝降,还派出私人信使策反袁军中的两人,说明皇太极清楚城中驻扎的乃袁崇焕部队。不过他不知道刘兴祚并没有随袁入援,而是留在了山海关。至于桑阿尔寨乃一常见的蒙古人名,可能是降袁的某个蒙古人。



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当天后金部队就在蓟州五里之外扎营过夜。



十四日,大军至三河县……//十四日后金西进,到达三河。




再看看袁手下的程本直之记载(《白冤疏》):



……于十一月初十日驰至蓟州,计图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十二日即发前拨堵截于马升桥,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岖,两兵对垒,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



至少十三号袁部知道皇太极驻扎蓟州于东南。“林木茂密”云云是解释为何不战的原因。然后就是一个“不意宵遁”……顺便说一句,程本直在《漩声里》对这个袁的这个责任还是承认的,只不过以抒情辩解之。



再有就是周文郁《辽师入卫纪事》,说是有二百人远远观望,半天后跑了,“使我欲战而无可战”。这个似乎有讳饰之嫌。



从这些资料看来,后金应该就是正大光明地从蓟州旁边跑过去的,不但通知了城内劝降,还在城外不远处驻扎了一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17 21:5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后金就是直接从蓟州旁边跑过去的,这么大动静你一点反应都没有?还要到第二天天亮看不到人了才意思到人家已经跑了?
至于说野战,那就更无语了。某些人不是号称袁崇焕北京城9000破十万吗?这不是挺厉害的吗?野战无双袁崇焕嘛!怎么之前就不行畏战纵敌?这样的万人将士留之何用?哼哼,关宁嘛!一向如此,见到没见到敌人几倍于敌人就投降的事多了去了,能这样也就不错了!我就纳闷了,这帮人投降了满清怎么就个个似脱胎换骨一般当起了屠杀同胞的凶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21 20: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2-21 19:33 发表



牛皮不用我吹,清太祖,清太宗早就帮我吹了,整个大明,也就袁崇焕能在他们二位手下过招.别人乾隆连祖宗的脸都不要捧袁,我也没办法呀。

得了吧!熊廷弼野战胜野猪皮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某位不敢野战只能守城的也能算过招?

[ 本帖最后由 孟静 于 2008-2-21 20: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21 20: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2-21 19:33 发表



牛皮不用我吹,清太祖,清太宗早就帮我吹了,整个大明,也就袁崇焕能在他们二位手下过招.别人乾隆连祖宗的脸都不要捧袁,我也没办法呀。

嗯嗯,野猪皮和洪太说过千万不能要袁崇焕当督师否则建州五年必亡这样的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21 20: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唉,其实光如此,袁还未必被逮。可是他发现后金潜越蓟西后的举动更加奇特。



十四号,皇太极在三河,袁发现后金越过蓟州,急追,但是方向不对:三河在蓟州西,袁却左转45度,向香河以南的河西务前进,等于是从南绕个大圈子。这就是所谓的“间道绕出贼前”。



十五号,皇太极到通州,袁还在去往河西务的路上。此时孙承宗刚到通州,满桂、候世禄在北面的顺义。孙承宗的意思是,让袁进驻通州南的张家湾,这样三点连成一线,可以互相依托,构成一道防线。



十六号,皇太极向京城侦察,同时派遣阿巴泰,岳托率一支偏师在顺义击败满桂、候世禄。满桂退到北京,候世禄一军溃散,本人重伤。同一日,袁到达河西务。周文郁也建议驻张家湾,袁坚持非要直接绕回北京。于是轻骑狂奔。



十七日晚,袁部到北京东南角左安门。同一日,皇太极进驻京城二十里处牧马场(抓获了两个养马太监)。可以算是几乎同时到达。不过从地图上看,皇太极走一条直线,袁从南边绕了一个
半圆。这时候京城已经大传袁蹑于敌后,躲着不战,纵敌长驱之类的流言了。



十八,十九日,后金驻营休息。


二十日,皇太极进兵,先到东北角立营正对满桂。后来发现东南还有明军(即袁部),于是派左翼四旗加部分蒙古部队前往。分别战于德胜门,广渠门。



再加上袁部的步兵速度奇龟无比。十四号从蓟州出发,直到十二月一号袁下狱还没走到北京,恐怕京城人对此有所想法是在所难免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21 20: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2-21 20:36 发表



袁崇焕带9000人狂奔到京城要干吗,逼宫,谋反.:

嗯嗯,对袁最恶毒猜测是逼宫议和,这样他五年平辽就可以蒙混过关
哼哼,他要干嘛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21 21: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2-21 20:54 发表



9000人去逼宫议和,真是天才何其多,大明何愁不亡.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

袁崇焕从开始天启年就一直要议和了,还谈崇祯时代,议和战略手段,不议和,怎 ...

最恶毒的猜测是猜测他放建奴入关逼宫议和,不是他9000人来逼宫议和
哼哼,议和?结果呢?天启朝议和的结果是袁某人来了个“宁锦大捷”,崇祯朝议和的结果是杀了毛文龙又来了个己巳之变
嗯嗯,手段?发展?平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2-21 21: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八月,后金努尔哈赤因背疮病故。袁崇焕未经朝廷允许,私自派使者吊唁努尔哈赤。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谋求议和。袁崇焕奏报朝廷主以和缓之建锦州大小凌河诸城。辽东经略王之臣主张派遣使者非计,应回绝和议。王之臣奏疏:“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蒙古),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都官过通令处,虏鞭其背云:‘汝汉人全无脑子…… 喇嘛替他吊孝求和,反倒教别人与他为仇,我等不如也投顺罢了。’”。(《两朝从信录》)。御史智铤言,督抚意见各异,恐误边事(《国榷》)。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召回王之臣,关内关外之事尽付袁崇焕便宜行事(《三朝辽事史录》)。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一面遣使与袁崇焕议和,一面派遣后金军渡过鸭绿江,进攻朝鲜,史称之役。(《东华全录》),十四日,克义州,分兵攻打毛文龙东江铁山部。毛文龙遁入云从岛(《三朝辽事实录》)。袁崇焕遣五百水师援。
    朝鲜和毛文龙告急,朝廷命袁崇焕发兵援助,并拣轻兵捣巢,袁崇焕上疏无虚可捣“顷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而虎酋新并粆花,意殊区测,都令、塞令(敖汉部酋塞臣卓礼克图)新通于奴而仇于我,万一我兵正道以东,奴暗以轻骑北出而袭我关宁,此时救人耶,抑自救耶?”并以正在修筑大小凌河诸城,不可间断为由拒绝执行支援。仅派徐琏率水兵千人援东江,派赵率教朱梅率领九千人至三岔河牵制。而朝鲜已经和后金达和,赵率教等人兵回。自此,朝鲜对后金封锁破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3-16 19: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要说五十六个民族大多数也扯不上炎黄子孙。
至于崇祯么?说他是咎由自取也不为过,信谁不好信东林那帮人。他老哥又不是没提醒过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3-17 09:4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嗯嗯,好皇帝多了去了也不差他这一个。信东林,信袁崇焕,信洪承畴,信杨嗣昌,还信流寇。牛吹得越大的他越信任,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廷这样有本事的他还偏不行。这样的好皇帝不要也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3-17 12: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坚定信仰 于 2008-3-17 10:00 发表
看问题不应该那么狭隘,崇祯帝即位之前,明朝其实就已名存实亡了。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真没有一个有什么作为的。崇祯帝即位时,明朝已是病入膏肓了。这样的国家接了手,已无机会可言。就算 ...

晕,又来了一个,哎!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万改革。也是太祖成祖干的?
嘿嘿病入膏肓不错,但也不能算完全没有机会,一上台就解决了阉党,使朝中没有了制衡,成了东林一言堂东林这帮人能干什么?铸造假钱;贪污河道款。废了一大堆商税再加农税。小冰期也不是从崇祯这才开始的,但是到了他这才反得这么大。一个袁崇焕,一个杨嗣昌,用的兵饷就把大明朝给拖跨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3-17 14: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坚定信仰 于 2008-3-17 13:37 发表
难道要他留下魏忠贤来制衡东林党,东林党干的事不能加在他头上吧?当然他是有用人不当的过失.但是处在他哪个角度他也只能那么去用人了。要是大刀阔斧的把朝廷上下来个大换血,哪可能崇祯连十年皇帝 ...

用魏忠贤都比钱龙锡那帮人强,至少还有个制衡。他哥哥让他用魏忠贤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是天启知道东林那帮人是什么样的东西。保持天启的既定政策,不说别的至少就没李闯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3-26 16: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朱元璋的文字狱好歹也要看下陈学霖先生的那篇文章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孟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5
编号 207585
注册 2007-8-27


发表于 2008-3-26 17: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阎叫兽就别拿出来说了,一个小学数学都没学好,连基本的分析史料的能力都没有的人。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3 04: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07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