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司马迁告诉我们:萧何的境界远远不如刘邦
性别:未知-离线 为刘邦平反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203808
注册 2007-8-18


发表于 2007-8-18 20: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司马迁告诉我们:萧何的境界远远不如刘邦

萧何是谁?大汉王朝的第一任相国,被誉为名垂青史的千古贤相。刘邦是谁,汉朝的开国皇帝,汉人的老祖宗,但被一些人骂为“大流氓”、“无赖”、“地痞”。说萧何的境界远远不如刘邦,是不是想挨抽?

    当然不是,这个观点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不是瑞红自己的发明创造,瑞红只是翻译历史而已!司马迁作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刘邦是太阳月亮,萧何只是一个星星而已。
   
不可否认,萧何也是人中精品。据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萧何为人“素恭谨”。虽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更谈不上贪污腐化,生活堕落。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其人格的不同,什么事情?对子孙后代的明智安排!
   
作为大汉皇朝的首任相国,萧何为后世子孙购买田地、房屋,不是去繁华、富裕之地,而是到穷乡僻壤之处。而且,房屋也建的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亭堂楼阁,只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民房。史载“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这是为什么?萧何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子孙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如果不贤能,也不被会有权势的人家夺去。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对自己的身后家事做如此明智安排的,实在是令人佩服。

后人对非常推崇萧何,西晋的陆机曾写了一首诗,叫《萧何颂》,专门赞颂萧何:
              堂堂萧公,王迹是因,
              
              绸缪睿后,无兢维人。
              
              外济六师,内抚三秦,
              
              拔奇夷难,迈德振民。
              
              体国垂制,上穆下亲,
              
              名盖群后,是谓宗臣。

实事求是地说,萧何作为一代名相,对这些崇高的评价是受之无愧的! 然而,一代大师司马迁认为,萧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星星,刘邦呢?是普照万物的太阳,滋润众生的月亮。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而何之勋烂焉。位极群臣,声施(yi二声)后世”。司马迁认为,萧何在做秦朝的刀笔吏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后来萧何之所以能位极群臣,建立辉煌的功业,为什么呢?是因为“汉兴,依日月之末光”。司马迁称赞刘邦像太阳月亮一样伟大,而萧何作为西汉第一功臣也只是叨日月之微光的星星而已。
   
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对比萧何、刘邦二人呢?是不是司马迁在拍刘邦的马屁?不是!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言恶”,当然不会去做这些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事。他是在用事实说话,什么事实呢?我们只举一个例子:

公元前209年7月,刘邦、萧何、曹参等人在沛县起义时,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什么问题?没有人愿意出头露面当起义军的首领。
   
据《史记"高祖本纪》,众人推荐刘邦,刘邦拒绝了,其理由是:“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意思是,我不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是能力有限,恐怕辜负众望,不能保全父老兄弟的安全。众人又推举萧何、曹参等人,他们坚决拒绝,为什么?担心万一事情不成,会被秦朝诛灭全家。司马迁说,“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

从当时起义的条件来看,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如果起义一旦失败,领头人面对的是株连三族的命运。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而是相互推诿,希望有人能挺身而出,自己追随在后.

众人现在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如果没有人出头担当首领,举事的这些人就是一盘散沙,一旦秦军攻打过来,势必如待宰的羔羊。萧何、曹参等人死活不干,怎么办呢?总不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啊!刘邦见此状况,毅然决然挑起了起义军的大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在当时,刘邦无论是声望、地位,还是学识及家族势力,都远不如萧何、曹参等人。论官职,刘邦只是一个泗水亭长,类似今天乡镇派出所长;萧何是县人事局长,曹参是公安局长。论家族势力,刘邦只是一个中农,属温饱型;而萧何、曹参是当地豪吏,有权有势。刘邦当首领,实在是勉为其难。后来,雍齿背叛刘邦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司马迁写《史记》,一贯惜墨如金,但在叙述此事时显得有点啰唆。为什么呢?他是想通过这件事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就是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人的差别。萧何、曹参都是秦末群雄并起时期的杰出人才,其功业彪柄千秋,流芳青史;他们的境界也被后世大力推崇,倍受赞誉。然而,在起义之初,他们过多关注的还只是自身利益,没有天下为公的胸襟与气度;相比之下,刘邦的境界则要高出他们许多,他从不考虑自身利益,没有小家庭的概念。在刘邦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沛县父老乡亲的利益,是天下人的利益,只有大我,没有小我。对此,陈仁锡评价说:“季自爱,爱天下;‘文吏自爱’,爱一身”。此评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概括了刘邦和一般人的差别,是胸怀天下,天下为公,还是只顾自己,不及他人。
     
老子说,一个人能为天下而牺牲自己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愿意牺牲自己而为天下服务的人,便可把天下委托给他。即《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刘邦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便在这里,他一向不顾及自己的利害关系,“仁而爱人”,考虑最多的始终是大家的利益。押解劳役时,他把囚徒放走,牺牲自己的官职,陪着大家一起逃亡。在举事的关键时刻,众人都瞻前顾后,虑及自身安危,又是他不计个人利害,勇挑重担。如果说这样的人是流氓、是无赖,那么,中国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流氓、这样的无赖。我们把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命运交给这样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难道不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幸运吗?


所以说,司马迁告诉我们,萧何的境界远远不如刘邦。



摘自绌作《真实刘邦》,更多更好请进入:
http://blog.sina.com.cn/chen959501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04: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37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